黃關融?嚴淳淳?張瑋
摘要:文學作品的教學是語文教學中的一個重要內容,在教學中,如何去更好的解讀文學作品是極為重要的任務。文學作品有著不可缺少的三要素,即文學作品的作者、文本、讀者。因而,在教學中,提升文學作品的解讀方法,便要從這三個因素出發,需要認知文學作品的雙重價值,從作者,文本和讀者本身的這三個視角去解讀,并且以學生為主體,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這些都是教學解讀中不可忽略的關鍵。
關鍵詞:文學作品;教學;解讀方法
在如今的語文教材中,文學文本占據著主要內容,那么,對文本的解讀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不少的名家也在不斷地探究文本作品的教學方法,然,雖然當今文學作品的教學研究成果頗豐,卻主要集中在教學內容、教學形式、教學方法方面,而對于文學作品的教學解讀的研究卻較少。從知網、萬方、維普或百度學術上檢索出來的篇數也僅七篇,而且大多是對個人的文學作品的解讀方法進行研究。因此,對于文學作品的教學解讀方法進行探究是有必要的,一方面,能豐富文學作品教學解讀方法的研究成果,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我們進一步去尋求適合的教學解讀文學作品的方法。
一、認知文學作品的雙重價值
文學作品的教學解讀通常是教師對狹義的“文本”,即我們接觸的小說、詩歌、散文、戲劇等文學作品進行解讀,從而讓學生從中學習,欣賞文學作品的價值。文學作品承載著教育教學的重要任務,但往往我們因過分注重教育學習的目的而忽視了文學作品它具有文學性和教育性雙重價值。因此,對文學作品的首先定位是解讀文學作品尤為重要的一步。
(一)文學作品的文學性
“審美性就是我們所理解的文學性,一部作品的審美功能是最緊要的,首先的,人們必須首先感受美,并能被深深地吸引后,在愉快的享受了美之后,才能認識社會和接受向導。”這是我國著名的文藝理論家童慶炳對文學作品的文學性作出的理解,他告訴我們對于解讀文學作品的文學性—審美價值的重要性,只有欣賞到了文學作品的“美”,我們才能理解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教學中的文學作品不僅承擔著教育這一功能,還承擔著提高學生審美情趣的任務,從而在一定程度上使學生的性情得到陶冶。
(二)文學作品的教育性
在教學過程中,通過文學作品來提高學生自身的語言能力,拓展知識,促進思維的發展等教育任務是文學作品教學解讀的終極目標。因為文學作品既是知識的載體,也是學習語文技能和訓練思維的工具,在文學課程的目標中往往都有所規定。如在我國,通常注重培養閱讀能力,對作品的理解及作者思想感情的表達。在英國,提高學生對不同體裁的文學作品的閱讀理解能力,提高對社會歷史文化背景的認知。課程目標的規定,讓文學作品的教育功用進一步明確,讓學生從中獲得閱讀,鑒賞,寫作的功能和技巧。
二、從多方面的視角解讀文學作品
從一部文學作品中我們可以獲取許多知識,從不同的角度出發,又可以有不一樣的認識與理解。文學作品解讀的視角多元化為解讀文學作品帶來了深度與廣度,使得對文學作品的理解有了更廣的層次。
(一)從文學作品的作者視角解讀
了解一部文學作品首先需要了解作者在創造這部作品時的背景、作者創造作品時的過程以及創作的心理狀態,這其中就包括作者的性格、情感和個人的價值觀等作者本身因素。葉圣陶在《語文教學十二韻》說道:“作者思有路,遵路識斯真;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親。”葉圣陶先生向我們表述解讀文學作品的研究方法,要深入理解一部文學作品,必須要跟著作者的思路走,理解作者的思想。而在如今一些大學古代文學課堂上,聽到較多的字眼便是“現實主義,情景交融,意境優美等一類修飾詞語,或者一些還運用結構主義,精神分析等時尚的方法分析”即使方法獨特,但,在實際效果上恐怕還是稍遜一籌,學生不能真正明白或是理解古人所寫的文學作品,因此,需要讓學生根據作者所在的時代去理解,回到作者的時代,站在作者的角度,如戴建業在《大學中文系古代文學現狀與反思》中所提倡的:“古代的文章用古代的文章學分析,的詩學分析古代詩歌,以古代文章學分析古代的文章,將漢人的還給漢人,將唐人的還給唐人。”的確,如此,對于古人的情感和文學技巧,才會深刻的理解。
(二)從文學作品的文本結構視角解讀
西方20世紀二三十年代的文學批評主流是作品研究視角,讀者更注重作品的本身。作品文本的結構、內容成為解讀文學作品的重點,1914年美國的蘭色姆將這種重視從作品本身的視角研究稱之為“本體論”。對作品本身的研究主要在于對作品文本結構的研究,包括作品的層次和語言,作者所用的作品結構層次和語言的水平也決定了作品的意義。因此,解讀作品文本的語言組成和結構層次也成了解讀文學作品的一個必要方面。如古代的絕句,律詩,在詩文結構上都有其明顯特征,這種對文學作品語言結構的分析就需要我們細細品讀文本了,通常要分析它的語法、語調、意象、隱喻,格律,語境,神話等因素,如《春覺齋論文》,《應知八則》中論古文的“意境”、“氣勢”、“識度”、“聲調”、“情韻”、“神味”,《用筆八則》中談古文的“用起筆”、用伏筆”、“用頓筆”、“、“用插筆”、“用繞筆”、“用收筆”。在大學的語文教學中更多的是領會文本的結構、形式,一部好的文學作品離不開好的文體結構,用詞語句,教師從文學作品本身出發,是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的關鍵因素之一。
(三)讀者視角解讀
閱讀文學作品時,以讀者自身的視角去解讀,也是解讀的一個重要過程,當代西方文藝理論的主流也強調讀者對作品的“思考”,在語文課程標準中,也積極的鼓勵學生富有創意地去理解構建文學作品的意義。莎士比亞的一句名言對這一視角作了的最好的表達,即“一千個人心中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不同的讀者當然對一部作品的理解有所不同,正是如此,才增加了文學作品蘊意的豐富多彩性,才使得有些文學作品變得撲朔迷離,顯示出它們獨特的魅力與價值。那么,在教學中,同樣也應該具有時代性,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從新的教學課標出發,去解讀文學作品才能符合實際的需要。在解讀《紅樓夢》時,隨著時代的變化,有人從社交能力去評價薛寶釵和林黛玉,還有些人從經濟學角度去評價王熙鳳,這種解讀反而更能增添它的趣味性與生動性,更貼近當今時代。在教學時,普及學生這種解讀不也是豐富學生的知識面嗎?當然,必須要警示的是不能對作品進行誤讀,需要在之前的視角基礎上,不能離開作者所要表達的原本思想,從讀者自身的視角看讓我們豐富了作品的解讀,文學作品不僅需要我們去回到作者時代,還需要我們活在當下,與當下文化融合而,構建文化體系。
三、解讀以學生為主,教師引導補充為輔
無論是哪一種教學活動,師生之間進行互動,往往能產生良好的效果。同樣,在文學作品的教學解讀過程中也一樣。無論是以哪種視角去解讀,都需要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調動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激發學生的思維,這有助于學生對文學作品的理解,汲取知識,陶冶情操。
教學解讀需要圍繞教學的目標來進行解讀,而在這個過程中,既是教師的教學過程,也是學生理解與學習的過程,無論中、高等教學,在此,老師、學生,還有文本這三個因素必不可少,因為彼此之間需要進行交流對話,有老師和文本的交流,學生和文本的交流,以及老師和學生的對話,所以,通常需要教師給予學生自由的空間去理解這一文學作品,可以發揮學生的主動性,鼓勵他們各抒己見,神華主題內容。當然,在這之前需要教師去引導學生從哪些方面入手,郁達夫的《春風沉醉的晚上》中的“我”通常會被學生理解成“自畫像”,而這并不是作品的重點,更重要的是去理解“我”在情節中的開展。這個過程中,可以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因為不同的人對于同一部文學作品有自己不同的見解,或者是學生與學生之間進行交流,討論,充分表現學生的創造性與個性化閱讀,表述自己的觀點。最后教師再進行補充,完善對于這一文學作品的解讀。在《春風沉醉的晚上》整個解讀過程中,若是以學生解讀為主,那么,學生在這個過程中既發揮了積極性拓展了知識,也能讓學生發揮思想的活躍性,更真切地去理解這部作品,往往會比以教師為主的解讀課程產生更好的效果,總之,解讀文學作品它注重的是一個作者與讀者的交流過程。在文學作品的教學上,無論是理解多么透徹的教師,它也不能直接通過將自己的理解教給學生,就能讓學生真正的理解了這部作品,最重要是學生自身與文學作品的交流。
參考文獻:
[1]賴勤歐.文學作品的教學解讀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15.
[2]李林萍.關于漢語言文學作品教學方法的探討[J].河北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1,04:21-22.
[3]林紓:《春覺齋論文》,《論文偶記》《初月樓古文緒論》《春覺齋論文》合訂本[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9,46.
[4]戴建業.大學中文系古代文學教學現狀與反思[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3(04):88-89.
[5]蔣軍晶.我們不是“一般”的讀者——從“文本解讀”走向“教學解讀”[J].語文教學通訊,2011,06:24-26+38.
[6]程娟娟.中學語文教學中的《雨巷》解讀[D].福建師范大學,2014.
(作者單位:黃關融 昆明冶金高等專科學校;嚴淳淳 云南省楚雄州武定縣民族中學;張瑋 昆明冶金高等專科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