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雪婷 劉小鈴
摘 要:我國“互聯網+”的興起,不僅引領了信息發展的新方向,也為傳統模式下英語專業就業帶來了新機遇和挑戰。文章將從“互聯網+”概況出發,結合“互聯網+”對地方高校英語專業的就業現狀和學習動機進行分析,就地方高校如何適應“互聯網+”趨勢,對英語專業學生就業方面的能力進行探討。
關鍵詞:“互聯網+”;英語專業;就業現狀;學習動機;就業能力
中圖分類號:G642文獻標識碼:A收稿日期:2017-12-26
一、引言
“互聯網+”大數據背景下,云計算和移動互聯網等的應用,不斷為英語專業的學生提供更多的就業機遇。同時,“互聯網+”與世界貿易接軌,為國內更多英語專業人才的職業發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因此,“互聯網+”背景下如何培養地方高校英語人才就業能力是當前值得我們研究的問題。
二、“互聯網+”背景下英語專業學生就業能力的現狀
1.職業選擇范圍狹窄
根據我們回收的203份有關英語專業本科生就業能力的調查問卷數據顯示,對于職業的選擇,有78.3%的學生選擇從事翻譯職業,75.3%選擇從事教師職業,65%選擇在外貿公司工作。然而隨著當今社會的應屆畢業生人數不斷增加,就業競爭激烈。現代社會需要復合型人才,純英語專業本科畢業生與其他專業英語水平一般的人相比并沒有較大優勢,同時也限制了職業選擇。
2.專業知識技能單一
根據我們回收的203份調查問卷數據顯示,84.2%的學生認為自身的專業基礎知識與能力不足,綜合素質能力有待提高。隨著經濟全球化、市場國際化的發展,在“互聯網+”大數據背景下,盡管學生可以通過互聯網方便地了解最新資訊,有豐富的可利用資源,但仍然有許多大學生對企業的崗位知識缺乏足夠的了解,能力沒有達到企業人才招聘的標準。
三、“互聯網+”背景下用人單位對英語專業學生需求情況
1.崗位需求
根據我們回收的27份關于用人單位對英語專業本科生需求情況的調查問卷顯示,無論是國有企業、民營企業、中外合資企業或者外商獨資企業,對英語專業學生的需求崗位大多數以翻譯、外文秘書、外貿業務員和市場營銷為主。在當前社會,“互聯網+”背景下本科畢業生數量很多,如今高校外語教學基本滿足社會對英語人才的需求,而一些大型的中外企業對英語專業學生有著更高的要求。
2.技能要求
在當前快速發展的“互聯網+”背景下,大部分的傳統企業開始逐步轉化為互聯網運營模式。因此,這類相關企業的從業者不僅要具有非常扎實的英語功底,還應具有較強的聽、說、讀、寫、譯的能力,并且能勝任崗位中涉及外貿單證處理、外貿函電、產品介紹推廣、電話交流、社會交際等工作要求。比如中大型的中外合資企業對于英語專業學生的日常交際能力、實用口譯筆譯能力、文字處理能力、計算機操作能力及國際貿易實務操作能力等都有明確的相關規定[1]。
3.素質要求
一是要求英語專業學生在特定英語環境中正確地使用英語表達的能力,尤其是聽說能力;二是要求學生了解中外企業禮儀文化和交易程序;三是要求學生隨時關注以及跟隨互聯網趨勢下職業英語發展的進程。“互聯網+”背景下的從業者,還應具備良好的身體素質以及有一定的綜合工作能力,包括環境適應能力、工作學習能力、抗壓能力等。
四、影響英語專業學生就業能力的原因
1.職業選擇與就業觀念
根據回收的27份問卷調查數據顯示,目前企事業單位對英語專業人才處于少量需求的狀態。面向英語專業本科畢業生的崗位和部門少,畢業生主要的職業選擇以翻譯、外貿以及教師崗位為主。高校畢業生就業選擇的范圍過于狹窄。此外,畢業生除了本專業知識技能外,其他的專業知識技能不足,限制職業選擇。大部分畢業生認為當前就業形勢嚴峻,且自身適應社會環境能力弱,沒有樹立正確積極的就業觀念,因此沒有找到適合自己的方向定位。
2.職業競爭力
在“互聯網+”背景下,隨著各高校應屆畢業生人數不斷增加,就業壓力也逐漸增大,就業崗位供不應求。此外,學校教學與社會需求存在一定的脫節,英語專業本科畢業生剛踏入社會,不僅求職方式技巧欠缺、缺乏一定的工作經驗以及對企事業單位的崗位專業知識缺乏了解,而且部分英語專業畢業生自身的技能以及專業知識水平低,如聽說能力不過關,不能使用英語進行有效的溝通交流以及思維能力不過關、缺乏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五、“互聯網+”背景下英語專業學生學習動機與就業能力的提升策略
1.學習動機與就業能力
學習動機是激發個體進行學習活動,維持已引起的學習活動,并使學習行為向一定目標前進的一種內在過程或內部心理狀態。學習動機與就業能力是緊密相連、相輔相成的。在當前就業壓力下,在校大學生要樹立客觀、正確的就業意識和就業觀念,可以避免其學習動機的盲目性,有效促進學生的學習,為將來的就業奠定基礎。在校大學生應該提升就業理念。面對經濟新常態以及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要加強學生的就業能力和信心,激發學生的潛能和創造力。
2.動機與就業能力的提升和改善
學習動機影響學生的學習狀態,學習狀態與就業能力緊密聯系,同時,大學生本身的學習動機也是決定就業能力的關鍵的主體因素。大學生應該主動地努力提高自己的就業能力[2]。可以通過以下四個措施進行改善:一是努力學習,提高綜合素質以及樹立學習目標。作為一個大學生,學習努力程度決定了實踐獲得的高等教育服務的數量與質量,進而決定就業能力的大小。二是端正學習態度,拓寬學習的深度與廣度,造就復合型人才。三是調整就業觀念與就業意愿,樹立積極主動、靈活的就業觀念,及時調整就業意愿。當就業預期遠遠高于客觀現實時,要能夠主動、及時地調整就業預期,才能順利地實現就業目標。四是采取積極的就業行動,大學生要積極收集就業信息,及時制作并投遞簡歷[3]。
六、結語
綜上所述,在“互聯網+”的環境下,本文就各高校英語專業畢業生就業能力以及用人單位的需求現狀來進一步反映當今社會的就業形勢。鑒于此,本文以“互聯網+”為研究視角,從學習動機、就業現狀、影響就業目標等方面來進行就業能力的研究,為關于“互聯網+”背景下高校英語人才就業的研究提供有益的借鑒。
參考文獻:
[1]聞亞云.我國外語人才培養模式探討——基于義烏國際貿易綜合改革試點[J].對外經貿,2014(3).
[2]黃敬寶.自身因素與大學生就業結果的實證分析[J].2007(4):117-120.
[3]黃敬寶.就業能力與大學生就業:人力資本理論的視角[M].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