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德政
[摘要]寢室是大學生的“第一社會”、“第二家庭”、“第三課堂”,寢室生活承載著大學生學習、生活、交友等全部內容。而寢室冷暴力正逐漸成為一個普遍性的學生問題,制約著寢室功能的發揮。本文基于輔導員的視角,結合工作實際,以實證研究方法探討當前藝術類高校寢室冷暴力現狀,并提出破解途徑,對于完善高校學生工作管理,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藝術類高校;寢室冷暴力;現狀;破解;途徑
[中圖分類號]C6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 5918( 2018) 04-0015- 03
冷暴力是指不通過毆打等暴力手段解決沖突,而是“通過冷嘲熱諷、視若無睹、冷淡疏遠、漠不關心、甚至排擠對方等”,從心理或者精神上傷害、虐待對方的一種非正式暴力行為。2014年,北京聯合大學的李鶴、高蕾對680名在校大學生進行調查和訪談,發現50%以上的女大學生、1/3的男生都曾遭受過冷暴力,并且冷暴力最易發生的地點在學生宿舍。2016年,中國高校傳媒聯盟隨機對全國134所高校的446名大學生發放了室友關系的問卷調查,高達77. 85%的受訪者經歷過室友不合,其中3.14%的受訪者表示寢室矛盾經常發生,7.40%的受訪者甚至想搬離。
寢室更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的工作載體和育人陣地,是培養青年學生成長成才的重要平臺,構建溫馨和諧的寢室環境,激發寢室對大學生成長的正能量,對大學生的成長意義重大。
一、當前藝術類高校寢室冷暴力的現狀
為深入了解當前藝術類高校寢室冷暴力現狀,結合網絡大數據,筆者以自己所工作的浙江傳媒學院為例進行問卷調查,同時加以工作中部分學生的深入訪談,繪制出寢室冷暴力的現狀。鑒于藝術類學校的男女比例、專業構成,本次調查發放問卷500份,其中男女比例為1:4,普通類與藝術類比例為2:3。
(一)寢室冷暴力范圍普遍,尤以女生突出
馬克思認為“人的本質……在其現實性上,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寢室關系是在校大學生的最重要關系之一,是其獨立成長并順利走向社會的準備和基礎。在所有參與調查的學生中,針對自己寢室關系的評價,高達61.3%的同學都認為自己的寢室關系不融洽,認為比較融洽或者非常融洽的只有26.1%,在所有的寢室關系不融洽的同學中,進行男、女生的分別對比分析,發現女生中寢室不融洽的現象要遠遠高于男生,占到自己總數的68.9%。在藝術類和非藝術類的對比中,二者的區別并不明顯。
同時,調查顯示,在寢室矛盾爆發后,30.2%的同學選擇冷淡疏遠,10.8%的同學選擇冷嘲熱諷,18.9%的同學選擇借助網絡泄氣,還有10.7的同學選擇申請換寢。即絕大部分同學都選擇回避或者冷淡疏遠等方式等來處理寢室矛盾,這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冷暴力。因此,寢室冷暴力在當前高校普遍存在,而女生寢室更加突出。
(二)寢室冷暴力沖突頻繁,矛盾瑣碎化
寢室冷暴力雖然存在范圍普遍,但在與部分同學的訪談中,筆者發現,絕大多數出現冷暴力的寢室,究其矛盾,瑣碎細小。
同學A:“大都是雞毛蒜皮的小事,比如有些人喜歡深夜淘寶、看電影,電腦屏幕的光會影響到別人睡覺;有些人愛跺腳,有些人喜歡用腳踢門;有人腳臭,有人晚上睡覺打呼嚕;有人喜歡開空調,有人心疼電費;有人洗澡,上廁所占用衛生間時間太長……”
由于矛盾導火線多為生活習慣、性格愛好等,很難在短時間內改變,且寢室成員每天生活在一起,共同占有寢室空間,因此寢室冷暴力頻繁且反復。
同學B:室友看電影、視頻聊天時總是喜歡外放聲音,一次忍無可忍后終于和室友“翻臉”,室友“老實”了一陣,但不久就故態復萌。“現在我們根本不說話,只要他不侵犯我的利益,隨他干什么”。
(三)寢室冷暴力形式多樣,表現較隱蔽
冷暴力不同于“熱暴力”,簡單粗暴,形式單一,在表現形式上,多種多樣。大學生在面對寢室矛盾時,有的選擇冷淡疏遠,有的冷嘲熱諷,有的選擇借助網絡泄氣,還有的同學干脆選擇換寢等等,迂回避免正面對抗常常成為大學生的首選。相較于“熱暴力”的“一聲吼,抖三抖”,冷暴力往往具有隱蔽性。若非學生主動反映,老師或者班級同學很難發現苗頭,有時甚至當事寢室的其他同學都毫無意識。
同學C案例:同學C因為寢室其他三名同學喜歡晚睡,且經常在寢室大聲說笑,申請換寢。筆者找來班級負責人以及同寢同學了解情況,結果大家都毫不知情,都覺得相處甚歡。C說“我已經忍了很久了,很早之前我就在朋友圈表達了我的不滿”,“我的朋友圈都設有分組,有些狀態屏蔽了大學同學”。
(四)寢室冷暴力危害嚴重,持續時間長
寢室冷暴力作為一種不正常的寢室相處方式,會造成寢室環境壓抑、不和諧。心理學認為,一個人長期處于壓抑的環境下,對人的健康發展危害巨大。在調查中,當被問道“寢室遭遇冷暴力時,你是否出現如下癥狀”,31.5%同學選擇神經緊張,61. 2%同學選擇情緒壓抑,32. 3%同學選擇脾氣暴躁,還有18.9%同學選擇學習下降。在對出現相關癥狀的藝術類和非藝術類學生對比中發現,非藝術類學生出現相關癥狀的比例要稍高于藝術類學生。如在神經緊張癥狀的選擇中,非藝術學生的比例是36.2%,而藝術類學生的比例為28.1%。說明藝術類學生由于專業特點,性格較開朗、交際范圍較廣等,能夠自己化解一部分不適,故非藝術類學生是今后教育關注的重點。
同學D:“每次一回到寢室看到E冷著臉,說起話來陰陽怪氣,火就來了”
由于冷暴力并不直接面對矛盾本身,而是回避矛盾,因此寢室矛盾會一直累積,或者有一天突然爆發,或者伴隨著大家的分開而結束。訪談中,當一些大四的學生被問到畢業后是否會和室友聯系時,不少同學很堅決地回答“不會,畢竟四年都沒有做成朋友,大家應該心照不宣地不在聯絡了”。
二、藝術類高校寢室冷暴力產生的原因分析
行為的產生和發展,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大學生作為一個極其復雜的個體,在其成長和發展的過程中,思想、觀念的形成,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而這些最終以行為的方式展現出來。
(一)個體性格。“性格是指表現在人對現實的態度和相應的行為方式中的比較穩定的、具有核心意義的個性心理特征”,集中體現在對自己、對別人、對事物的態度和所采取的言行上。受遺傳、家庭、文化等因素的影響,每個人的性格也各不相同,甚至差異巨大。尤其現代家庭發展,獨生子女為主,家庭也是獨門獨戶,更強化了性格的自我防御機能。因此,多了“路見不平一聲吼”,少了“忍一時,風平浪靜”。“而作為新時期的大學生,大家都具有個性,同時又都具有一定的理性”,有人喜歡飛揚跋扈,有人喜歡漠不關心;有人傾心于“林黛玉”,有人偏愛于“薛寶釵”,個性之爭難免有沖突,但又不會直接爆發沖突,因此,就容易形成冷暴力。
(二)生活習慣。當前,各個高校的招生范圍都遍及全國各地,學生來自東西南北,不同的地域文化、風俗人情、家庭背景等因素的長期作用,造成學生的生活習慣迥然萬千。具體表現在個人的衛生習慣、生活作息習慣、消費方式等,如果協調不好,就會出現碰撞,從而引發寢室冷暴力。問卷調查顯示,多達六成的寢室冷暴力根源于生活習慣的無法磨合。此外,加上藝術類學生慣有的崇尚自由、不拘小節等特點,生活習慣上會表現出隨意和散漫,也會加劇這種沖突的產生。但大學生普遍愛惜“面子”,又不愿意公開這種沖突,因此,冷暴力就成為了首選。
(三)利益沖突。相較于高中簡單的生活方式,大學已經具備了社會的初步雛形。在大學,除了要處理各種紛繁的人際關系外,還要面對各種榮譽和利益的“誘惑”。在利益的爭取中,人人都有好勝心,極易產生心里不平衡,沖突就會出現。這種心理的加劇,就會變成嫉妒,“嫉妒之人,因為他一概地對別人的好運感到痛苦,無論別人該不該交好運”此外,在各個學校大力構建文明寢室的過程中(浙江省高校),對于寢室的管理制度,往往以宿舍整體為考量對象,一個人的衛生做不好就會連累寢室整體的利益,讓利益的沖突更加明顯。
(四)時代背景。隨著網絡以及新媒體的迅猛發展,人們的生活方式和交往方式逐漸被改變。相較于過去單一的寢室生活,網絡已經為大學生建構了一個新的世界。在網絡世界里,個體突破傳統空間的限制,可以任意選擇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娛樂方式。加上交通和通信的發展,讓個體不再局限于現實中的寢室室友,可以自由選擇自己的交往對象。這就為寢室冷暴力提供了現實可能性。新媒體的便捷性和及時性,又為人們表達觀點、抒發感受提供了一個新的平臺,讓個體的寢室矛盾找到了一個新的宣泄通道,避免正面直接的沖突。
三、藝術類高校寢室冷暴力的破解策略探究
寢室生活是大學生校園生活的最重要組成部分,寢室承載著大學生學習、生活、交友等全部內容。如何協調寢室關系,破解寢室冷暴力,發揮寢室對大學生發展的積極作用,意義重大。鑒于之前的對比分析,在學校整理環境影響下,藝術類學生和非藝術類學生在遭受寢室冷暴力的范圍和特點上并無明顯的區別,因此,基于整體視角下的對策探究也就有了實際的意義。
(一)加強對大學生的教育和引導是破解寢室冷暴力的基礎
據調查,學生寢室冷暴力,除受先天形成的性格等因素影響外,很大程度上源于主觀認識上的偏差,“90大學生……他們多才多藝,個性張揚……然而在遭遇現實生活種種沖擊和諸多壓力時,他們缺乏應對技巧和承受能力,從而在精神上顯得迷茫、心理上變得脆弱”。
因此,加強對大學生進行教育和引導,提高他們的包容意識、集體意識、溝通技巧、抗壓能力等,是破解寢室冷暴力的基礎。在教育引導的過程中,應著重注意以下兩個問題:
1.豐富教育形式。內容決定形式,形式反作用內容。在教育內容確定的情況下,豐富的教育形式對教育目標的實現具有重要的意義。在對大學生寢室適應能力教育和引導過程中,既要重視正面的宣傳教育,又要注重的側面的隱性熏陶;既要堅持理論講述,又不能忽略榜樣示范。在實際工作中,一方面要利用思想政治理論課、班會、始業教育等途徑加強對學生思想和行為的教育,另一方面,又要善于抓典型,對優秀和諧的寢室進行宣傳推廣,對存在突出問題的寢室進行案例剖析,多途徑提高學生的寢室適應能力。
2.創新教育載體。網絡等新媒體的出現,為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帶來了全新的發展機遇,也帶來的前所未有的挑戰。積極利用最新的傳播載體,以學生喜聞樂見的傳播形式實施教育影響,是提高教育效果的關鍵。在實際工作中,為更好地貼近學生興趣,筆者開通“德哥走寢吧”微信公眾號,設立“德哥說故事”專欄,通過拍攝寢室生活微視頻,撰寫寢室生活小故事,為學生送上寢室生活的“暖心雞湯”。讓傳統的說教融人社交傳播潮流,以此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發揮“潤物無聲”的教育效果。
(二)提升對高校寢室的建設和管理是破解寢室冷暴力的關鍵
在思想政治教育學中,教育和管理是相輔相成的,離開了教育的管理,教育必然軟弱無力。優秀的管理,又有助于整合資源,提高教育實效。在破解高校寢室冷暴力過程中,應突出強化對寢室的管理,構建科學完善的寢室管理制度。
1.完善寢室管理體系。在對寢室的管理過程中,應逐步突破輔導員“大事小事一手抓”的管理方式,逐步建立起“全員育人”的管理體系。首先,調動專業老師的參與熱情,實行“寢室導師制”。導師深入學生寢室,能夠在結合自己的專業優勢指導學生學習實踐的同時,了解學生的生活問題,進而對他們的學習、生活、思想進行全方位的關心與指導。其次,重視發揮黨員、學生干部的模范帶頭作用。在實際工作中,可以在每個寢室門口張貼寢室門牌,亮明寢室成員的身份信息,一方面激發黨員、學生干部的責任擔當意識,另一方面也可以營造出“你追我趕”的寢室氛圍。
2.構建溫馨和諧的寢室文化。溫馨和諧的寢室文化,不僅能夠帶給人舒適、暢快的生活感受,對于化解寢室矛盾,協調寢室人際關系,能夠發揮“潤物無聲”的教育效果。在實際工作中,一方面,著力開展以寢室為單位的寢室文化活動,如以“我愛我家”為主題的寢室創意門牌設計大賽,寢室美化大賽、寢室公約設計大賽等,激發寢室成員的集體榮譽感。另一方面,結合專業優勢,可以組織開展以寢室為題材的征文比賽,劇本征集大賽、微短片創作大賽等,在提升學生專業實踐能力的同時,也讓學生更好地思考寢室相處之道,構建和諧寢室關系。
(三)完善對學生成長的幫扶和服務是破解寢室冷暴力的保證
隨著“以人為本”到“以生為本”工作理念的深入發展,高校服務育人的功能正日趨強化。高校學生工作者如何真正急學生所憂,解學生所困,做學生成長的“知心朋友”,也成為破解寢室冷暴力的保證。
1.重視解決學生的實際問題。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人們思想上產生的問題往往與他們的生存環境和生活條件有關。思想政治教育只有關心人們的實際生活,從解決人們面臨的實際問題人手,才能收到解決思想問題的實效。調查中,我們發現很多的寢室冷暴力,深層根源在于學生面臨的實際問題,如“一個同學家中遭受變故,自然心情低落,在面對寢室成員嬉笑打鬧或者炫耀購物時,必然會爆發沖突”。在實際工作中,輔導員應深入學生中間,多渠道了解學生生活、學習狀況,完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體系,建立突發狀況幫扶機制,從根本上解決學生遇到的實際問題,從而讓每個學生都能以一種從容平和的心態來應對寢室關系。
2.完善學生心理疏導機制。“世界心理健康聯合會將心理健康定義為:身體、智力、情緒十分協調;適應環境,人際關系中彼此能夠謙讓……”在調查中,相當一部分同學在寢室冷暴力的過程中出現神經壓抑、精神緊張等癥狀,原因在于大學生已初具理性,在處理人際關系時會考慮多方面的因素,從而壓抑自己的內心真實想法,造成心理的亞健康。因此,完善學生的心理疏導機制迫在眉睫。在實際工作中,一方面充分利用各個學校的論壇、貼吧,如浙傳速凍等,在做好把控的前提下,給學生吐露宣泄的窗口。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各二級學院的“心靈驛站”,開展心理講座、心理輔導、寢室熔煉等活動,幫助學生構建健康的心理調適機制。針對心理壓力過大的同學,主動幫助學生聯系學校心理咨詢中心,尋求專業的心理治療。只有指導學生形成陽光健康的心態,學生才能積極地面對人生的困惑和挑戰,進而構建和諧的寢室關系。
參考文獻:
[1]李鶴,高蕾.大學生人際關系中冷暴力現象調查研究[J].北京教育,2014(4):11 -13.
[2]陳錄生,馬劍俠.心理學教程[M].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5:114.
[3]趙紅霞,郭倩楠.大學生宿舍冷暴力現狀調查[J].青少年犯罪問題,2013(4):84 -88.
[4][上.希臘]亞里士多德.尼各馬可倫理學[M].北京:商務印書局,2003:48.
[5]王仕民.德育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學科30年發展報告[M].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14:209.
[6]張耀燦,鄭永廷,吳潛濤,駱郁廷.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學[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71.
[7]林正范.大學心理學[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4: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