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典芬
[摘要]人格素養培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礎和本質要求,青年大學生是黨和國家事業的未來中堅力量,健全優秀的人格素養是他們所應必備的內在品質。本文先對相關核心概念進行了界定,從探討大學生人格素培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入手,分析了當前大學生人格素養缺失的表現,并在此基礎上,提出利用思想政治教育加強大學生人格素養培育的建議。
[關鍵詞]人格素養培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5918(2018)03-0046-0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素質和道德素質的重要抓手,是造就“四有”新人的重要保證,人格素養培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礎和重要內容。隨著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深入,多元價值觀逐漸形成,受各類主客觀因素的影響大學生群體中的部分人出現人格素養缺失現象,大學生人格素養培育面臨著各類新挑戰。青年大學生是未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肩負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榮使命,健全優秀的人格素養是他們所應必備的內在品質。
一、相關核心概念界定
(一)人格素養的內涵。人格一詞,源于拉丁文單詞“Perso-na”,原意指:演員在表演時所佩戴的面具。演員在舞臺進行表演時,所選擇佩戴的不同的面具代表著不同的角色與身份,把面具指義為人格,說明了在人的身上既有那些外顯的外在行為表現方式,同時人也具有一些外部沒有顯露的內在個人品質。而后經過語言的演化,英語中采用“Personality”一詞代表“人格”。所謂人格,是指一個人在社會化過程中形成和發展的思想、情感及行為的總體,這個總體包括了個體所獨具的、穩定的,而又異于他人的、使人的行為帶有某種個人傾向的、統一的各種特質或特點的總和,它表現了個體由內向外、身心統一的某種特質——人格。人格素養,是指個人在生理基礎上,受到家庭、學校教育和社會環境等影響而逐步形成的氣質、能力、興趣和性格等心理特征的總和。一個健全的現代人在社會中生存離不開一定的物質生活,更離不開良好的人格、道德和精神生活。大學生作為青年群體中的重要部分,是黨和國家事業的未來中堅力量,其人格素養的發展關乎國家的希望和民族的未來。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涵義。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活動在任何國家和社會都是客觀普遍存在的,在西方國家,也有“公民教育”、“愛國主義教育”等實踐活動,雖然它們沒有采用“思想政治教育”這一特定名稱,但這種活動卻是普遍存在的。一般來說,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會或社會群體用一定的思想觀念、政治觀點、道德規范,對其成員施加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影響,使他們形成符合一定社會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會實踐活動。”在國務院2004年頒布的《關于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中,也提出了我國思想政治教育的整體目標和原則,明確指出我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是“大學生全面發展”,“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
二、大學生人格素培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人格素養培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礎和本質要求。人格素養的培育是對一個人所應當最基本的內在道德品質的培育,這種內在道德品質反映了一個人的心理世界和精神面貌。人格素養的培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礎,要想科學有效的對個人進行思想政治教育,首先需要對其進行基本的人格素養培育,在此基礎上才能保證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政治教育的合理有效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質也是要以人為本,不斷發掘人的潛能,培養健全的人格,促進入全面而自由發展。青年大學生正處于身心發展趨于成熟但尚未完全成熟的關鍵時期,已初步形成個人特有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但尚未完全穩定,在此關鍵時期,正是需要以人格素養培育為基礎,加強對其心理和思想動態的正確引導,幫助其形成健全的人格和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取向,這既是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礎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質要求。
(二)大學生人格素養培育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青年大學生作為社會的一分子,雖然現在身處校園這個亞社會環境里,但很快即將作為一名普通的“社會人”步入更加廣闊的社會環境中生活,健全良好的人格素養是社會發展對大學生人格素養培育的必然要求。健全良好的人格既包括穩定的心理基特征,也包括高尚的道德品質,這既是青年大學生步入社會所應具備的基本條件,也是一個人立足社會必不可少的寶貴品質。
(三)當前大學生群體中存在人格素養缺失現象。當代大學生,作為我國接受過高等教育的青年知識分子群體,其價值取向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并呈現出顯著的特點。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和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當今社會,中西方文化相互交融,各類不同思潮相互交織,在這種兼容并蓄社會思想文化環境下,我國大學生的價值取向也日益多元化、復雜化,在各類主客觀因素的交互影響下,部分大學生出現了人格素養缺失現象,面對這種情況,對青年大學生進行人格素養培育顯得十分必要。
三、當前大學生人格素養缺失的表現
(一)理想信念和社會責任感缺失。在當今社會,各類中西思潮相互交織,各類充斥拜金、炫富、享樂、攀比的元素的思想,嚴重擾亂青年大學生的金錢觀和價值觀,讓部分大學生對艱苦樸素、勤儉節約的傳統美德產生懷疑和厭惡,盲目地沉浸于拜金與享樂的泥潭,理想信念缺失。這些思想日益滲透大學生的生活,各類泛娛樂化的電視電影作品出現在青年人的屏幕全,一些“選秀偶像”也逐漸成為青少年人追捧的對象,更是催生了不少青少年形成“一夜爆紅”、“一夜暴富”的成才觀,使他們不再把腳踏實地、努力奮斗作為人生信條,急功近利地幻想能快速成功,并逐步喪失為理想而奮斗的動力。
在當前的大學校園里,少部分學生由于目標信仰缺失,加之自制力差,逐漸陷人無所事事、終日“混文憑”道德頹廢校園生活,有些人人沉迷網絡世界不可自拔,有些人沉迷于戀愛、兼職等事情而無心關注學習和個人發展,對他人及社會缺乏基本的責任意識。
(二)人際交往能力較差。青年大學生長期生活在校園內,尚未完全進入社會,其個人年齡較小、閱歷有限,在看待人際交往問題時往往存在簡單化、單純化傾向,加之他們的心理和性格發展尚不夠成熟,對人際交往往往存在一些過于理想的成分,一旦遇到實際與理想不符的情況,極容易心理受挫,產生低落失望情緒,更有甚者出現嚴重的心理問題。在行為方面,青年大學生的人際交往單純,朋友圈相對狹窄,個人生活主要集中于家庭、校園之間,在與他人進行交往時缺乏一些必要的溝通技巧。
(三)承受能力和抗挫能力較差。身心尚未完全發展成熟的大學生,雖然初步形成了自己特有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同時也初步具備了一定的個人承受能力和抗挫折能力,但由于其人生閱歷尚淺,心智發展不夠完全成熟,在遇到一些突發事件或者遇到一些與自身原有認知不相符的事情時,很容易思想混亂,不知所措,原有價值取向受到嚴重沖擊,并產生質疑,在面對困難時,部分學生承受能力較差,會產生強烈的挫敗感和失落感,進而采取消極逃避的態度和行為來應對所發生的事情。
(四)是非鑒別能力不強。隨著改革開放事業的不斷向前推進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的確立,我國面臨著更為復雜多樣的國際國內環境局勢,各類中西方思潮相互交織,多元化的價值觀不斷沖擊著人們傳統的道德標準價值標準,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人們思想上的混亂。部分青年大學生在面對一些是非取舍問題時,由于個人理想信念的缺失和心理發展的不成熟,往往不能做出正確的判斷,是非鑒別能力不強。
四、利用思想政治教育加強大學生人格素養培育
(一)加強校園規章制度建設。健全合理的校園規章制度體系是規范校園師生行為,維護校園和諧秩序的有力保障。在校園規章制度的規范下,有助于青年大學生在校園日常行為中逐漸養成良好的習慣,并不斷形成自己固定的行為準則和價值標準。學校方面,應當與時俱進,根據校園實際,不斷健全和完善各類校紀校規,如:學籍管理、學術道德規范、教學與培養、學位管理、獎勵與資助、違紀與處分等方面,充分發揮校園規章制度對大學生日常行為的規范引導作用,幫助他們形成健全良好的人格和正確的價值取向。
(二)建設一支優秀的現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才隊伍。引導青年大學生形成良好的人格素養和樹立正確的價值取向,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重要任務之一。在當今網絡信息時代的大學校園,信息傳播快,技術新、影響廣,傳統的高校思政部門已難以招架,建設一支適應現代新型高校環境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隊伍顯得尤為重要。高校應加強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才的引進和培養,努力培養一支政治強業務精紀律嚴作風正的現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才隊伍。
(三)將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青年大學生的心理發展趨于成熟,但尚未完全成熟穩定,日常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輔導有利于幫助他們形成健康穩定的心理狀態,幫組其形成健全良好的人格品質。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應有針對性地融入對大學生的心理輔導,通過心理督導課、教授講座、小組討論、心理行為訓練、個別咨詢等方式,及時有效地對他們進行心理健康教育。
(四)加強高校校園文化建設。校園文化,是一種亞社會文化,它既包括校園建筑、校園基礎設施、校園景觀這類校園“硬件”,也包括校園風氣、學術氛圍、校園規章制度這類校園“軟實力”,優秀的校園文化對大學生的心理狀態起著積極引導的作用,可以在潛移默化中幫助其形成健康的人格素養,并外顯于其日常行為之中。
結語
總而言之,人格素養培育是高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礎和重要內容。高校在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時,應加強對大學生健全人格素養的培育,努力培養高素質的合格青年大學生。
參考文獻:
[1]許惠英.人格教育論:青少年的人格培養[M].北京:學苑出版社,2000.
[2]張耀燦,鄭永廷,吳潛濤等.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學[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3]邱柏生.試圖擺脫困境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思想理論教育,2003(6).
[4]張嘩.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人格教育[J].中北大學學報,20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