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繼莉
[摘 要] 教育部新頒布的《義務教育學校管理標準》,在引領教師專業進步方面提出了許多新要求,本文通過對教師的教學反思分析,梳理了教師教學的現狀,提出了解決問題的對策。
[關鍵詞] 教學反思;教師專業;現狀;對策
教育部新頒布的《義務教育學校管理標準》,在引領教師專業進步方面,指出“要加強教師管理和職業道德建設,提高教師教育教學能力,建立教師專業發展支持體系,培養高素質教師隊伍”。進一步明確了學校管理職責及管理內容,新形勢下提出新要求,新任務帶來新挑戰。在做有未來教育理念下,如何有效引領教師專業發展,促進學校內涵建設,應成為學校管理中研究和推進的課題。
一、教學反思是教師專業發展的必要途徑
我國著名心理學家林崇德提出“優秀教師=教學過程+反思”的成長模式。葉瀾教授指出“一個教師寫一輩子教案難以成為名師,但如果寫三年反思則有可能成為名師”。可見,教學反思是教師專業發展和自我成長的核心因素,不會反思的教師,教學能力和水平至多停留在經驗層面。只有經常不斷地反思,教師的理論素養、教育教學能力、專業化水平才能不斷增長,是由“經驗型”向“研究型”教師轉化的必由之路。這也正是眾多優秀教師、教改先行者、教育專家的成長之路。教師成為反思者是教師專業發展的必然要求。
二、教師教學反思現狀分析
教師教學反思早已引起教育界的廣泛關注,不少學校、教師都進行了實踐和探索,我校也不例外,通過教學后記、教學隨筆、教學案例、微論壇等途徑進行了積極的嘗試。考察當前我校教師反思現狀,還存在不少問題和不足,主要有:在反思意識方面,多數教師能認識到反思的作用價值,但思想上重視不夠,多是當作任務完成。缺乏反思的主動性和自覺性。在反思行為方面,多數處于回顧總結水平,形式單一,重現象描述,缺乏對問題深入思考。在調查影響反思效果的因素方面:主觀上和教師自身思想認識不到位,沒有掌握反思的方法有關。客觀上與缺乏有效指導和環境氛圍有關。由此可知,教學反思對教師改進工作、提高自身專業素質的效果不明顯,與促進教師專業成長的實質目的,還有一定差距。
三、教學反思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校本實施策略
通過對教學反思理論的解讀以及對一線教師教學反思現狀的調查與分析發現,教學反思絕不是純粹的個人的內省活動,而是由學校大環境、個體、教師團隊共同作用的結果。本文從激發教師反思意識的內在驅動策略、指導教師進行教學反思的方法策略、引領教師提升反思能力的行動策略、學校保障的外部支持策略,提出以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為指向性的教學反思策略。
1.激發教師反思意識的內在驅動策略
意識是行動的先導,教師自我反思意識是促進教師成長與發展的關鍵。教學反思只有轉化為每個人的自覺行為,才能發揮其最大效益,才能把反思真正落實到教學實踐中。激發教師渴望發展的內在動力,使反思成為工作常態,形成一種習慣。
2.指導教師進行教學反思的方法策略
反思方法是解決教學問題和反思問題的門路、程序。方法得當,事半功倍,一些教師不愿進行反思有些是因為沒有掌握方法。掌握了反思的方法和策略,教師就擁有了開啟反思之門的鑰匙。
3.引領教師提升反思能力的行動策略
學校一直把構建“反思型”教師團隊,作為重點工作來抓,采取有效策略,引領教師在學習中反思、在研究中反思、在交流中反思,將教學反思逐步轉化為教師的自覺行為,提升反思能力。
4.學校保障的外部支持策略
學校是教師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平臺,學校的氛圍是一種無形的、看不見的精神力量,影響著教師的發展。教師反思行為的發生不僅要求教師具備良好的反思能力,還需要積極的反思氛圍和健全機制的支持。一是構建反思氛圍。學校要積極營造寬松、和諧的人文環境,創設全員參與的反思氛圍,校領導率先垂范,做反思型隊伍建設的帶頭人,勇于自我超越。加強干部隊伍建設,強化學習意識,讓反思成為工作常規,通過反思不斷改進干部的管理行為,增強管理效益;利用多種途徑和方式為教師搭建交流研討平臺,有聽評課、課例研討等正式性的,更多的是在課后相互請教為代表的非正式交流、對話活動等。在學校范圍內形成了積極融洽、溝通有無的氛圍。二是建立相關制度和獎懲辦法。確立專家引領制度。自我反思需要理論導師的指導,專家引領的實質是理論、經驗對實踐的指導。為鼓勵教師積極反思,學校制定了相應的獎懲辦法,堅持獎勵為主,懲罰為輔的原則以及精神獎勵和物質獎勵相結合的原則,從而對教師的教學反思起到一定的助推作用。
參考文獻:
[1]賈建國.關于我國教師專業發展制度的分析——從新制度主義的視角[J].教育探索,2011(10).
[2]張菁燕.共享實踐性知識: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有效路徑[J].江蘇高教,2011(3).
[3]趙冬臣,馬云鵬.教師教育國際比較研究的新進展:TEDS-M評介[J].全球教育展望,2010(12).
注:本文為河南省基礎教育教學研究項目,項目名稱為:提高教師教學反思能力的實踐研究,項目編號:JCJYC17250170。
(作者單位:河南鄭州市鄭開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