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欣悅 黃佳影
摘 要:十九大報告做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開啟新征程的重要論斷。我們所追求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其中包括實現人的現代化。社會責任意識是實現人的現代化不可或缺的素質之一。當代大學生作為未來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與接班人,其社會責任意識的狀況更值得關注。因此,研究新時代背景下大學生社會責任意識現狀及其成因對培育大學生社會責任意識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新時代 大學生社會責任意識 現狀 原因
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十八大以來,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無論是在經濟建設方面,全面深化改革方面,又或者在民主法治建設和思想文化建設等領域,都取得了重大突破,而這一切突破與成就的起點與歸宿在于人。我們所說的社會主義現代化,不僅是要實現工業、農業、國防和科技的現代化,更重要的是實現人的現代化。如何實現人的現代化,首要任務就是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的水平,培養其高度的社會責任意識。大學生作為社會建設的重要后備力量,是祖國建設事業的接班人,承擔著重要的社會責任。因此,在新時代背景下培養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意識,將其塑造為負責任、有擔當的可信者、可為者具有重要的社會意義。
1新時代背景下大學生社會責任意識的含義
1.1新時代背景下大學生社會責任意識的內涵與表現
本文所理解的社會責任意識是指:個體對與其有聯系的客體做出相應道德及法律要求的心理意愿,以及將這種意愿轉化為實踐的自覺意識。這種意愿與自覺意識主要分為三個層面的表現:一是個體能自覺意識到自己所應負的責任,并對于履行這些責任具有心理上的認同與滿足感;二是個體能在沒有履行相應責任時能感到一種內心的自責與內疚;三是個體對于可以選擇是否履行的責任仍有積極履行的自覺意識與承擔相應結果的擔當意識。
1.2新時代背景下大學生社會責任意識的構成
“人的本質在其現實性上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沒有人可以脫離社會關系而獨自存在,人的每種社會關系的存在同時也意味相對應的社會責任的存在。由此觀之,新時代背景下大學生社會責任意識構成便可以從大學生相應的社會關系入手研究,分為:自我責任意識、家庭責任意識、對他人的責任意識、網絡責任意識、國家與社會責任意識以及自然環境責任意識六個方面。
2新時代大學生社會責任意識現狀分析
2.1新時代大學生社會責任意識現狀積極方面
2.1.1家庭歸屬感強烈,關心家人
在調查中,被問及“每周與家人通話頻率”時,只有5.02%的受訪者表示每周與家人電話聯系0次,其余超九成的受訪者均能與家人保持定期聯系,溝通感情;被問及“特定節假日是否會發短信問候家人”問題時,80.29%的大學生表示會在合適的節日主動發送問候,同時,90.32%的受訪者表示在做重大決定時會征求家人意見,說明大多數大學生能關心問候家人,尊重家人的看法,對自己和家人負責。可見當下大學生絕大多數對自己作為家庭成員的身份有明確清晰的定位,有強烈的家庭歸屬感與責任感,能做到對家庭負責。
2.1.2高度認同環境保護觀念
在調查中,被問及對“節約資源、保護環境”觀念的態度時,79.57%的受訪者表示認同,并能盡力做到,剩下的20.07%的受訪者表示認同這一觀念但不會刻意約束自己的行為。可見當下大學生在意識上對生態環境保護觀念高度認同。
2.1.3有較高的志愿服務意識
國家近幾年出臺了多項鼓勵大學生支援西部或者前往基層鍛煉的政策,在這種大背景下9.32%的人表示十分愿意前往西部,69.57%的人表示有好的機會的話愿意前往西部。說明大部分學生愿意響應國家政策號召,積極投身于西部建設工程,用自己的行動為回報社會,將個體命運與國家社會的前途相聯系,為國家和社會建設事業添磚加瓦。
2.1.4有較高的網絡責任意識,理性發表言論
調查中,被問及“如何應對看到的一些謠言或者對國家政策、社會問題的負面評論”時,超過十分之七的受訪者表示能保持自己的獨立思考,認真考慮后理性評論,說明當下大學生擁有理性思考的品質,具有較高的網絡責任意識,不輕信、不散播謠言或者無根據的負面信息。
2.2新時代大學生社會責任意識現狀消極方面
2.2.1個人責任意識欠缺,自我松懈
調查中涉及受訪者“人生規劃是否明確”這一問題時,超過七成的受訪者表示對自己的未來“有大體的目標與規劃,但不明確”,更有10.39%的受訪者表示對未來沒有規劃,走一步看一步;關于“學習工作生活中是否能按照計劃穩步進行”這一問題,48.75%的受訪者表示經常松懈拖拉,反應了當下大學生自我要求的松懈,對自己的人生缺乏明確清晰的規劃,對自我發展缺乏清晰認知。此外,即使有了計劃,大多數學生也不能按計劃向自己的目標邁進。當代大學生自我責任意識的缺乏,自我規劃和自制力的不足,是大學生社會責任意識教育亟待解決的問題。
2.2.2利害相關陷入兩難境地時,表現出猶豫或退縮
在“遇見他人利益被損害,但與自己無關時”,選擇漠不關心的同學占 5.38%,還有48.38%同學選擇“看情況而定”的折中策略,總體超過會提供幫助的人數比例,表明大學生由于受社會個別道德失范現象如“扶倒地老人反被訛”、“英雄流血又流淚”等事件的影響,為避免使自己卷入不必要的麻煩,在社會責任踐行時會表現出猶豫與觀望。又比如,在責任與利益之間抉擇時,32.62%的學生表示會在兩者之間猶豫徘徊,21.15%的學生表示會選擇切身利益,這說明當下多數大學生在陷入社會責任與切身利益兩難的境地時,缺乏犧牲小我的奉獻精神和優先考慮履行責任的社會責任意識。
2.2.3責任踐行狀況與責任意識水平不匹配
從調查的數據分析來看,當下大學生在社會責任意識的認知層面的表現積極向上,符合主流意識形態的昂揚風貌,然而在踐行方面,仍存在偏差。在之前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大學生對志愿服務精神與環保意識能保持高度認同,然而實踐時,只有21.15%的受訪者表示經常參加志愿活動,更有4.66%的的受訪者表示從未參與志愿活動;在環保方面,有22.58%的同學表示經常打包飯菜(非剩飯菜),而不是選擇在食堂或餐館直接就餐,只有5.73%的受訪者從不打包。相比于直接就餐,打包的方式在增加了白色污染的同時也增加了資源浪費。以上種種說明當下大學生雖有高度的參與志愿服務及保護環境的意識,有通過實際行動回報社會、愛護生態環境的意愿,但這種意愿轉化為行動的比率還比較低。
3大學生社會責任意識消極方面的原因分析
3.1內部因素
3.1.1當代大學生對利己主義和工具價值的推崇
大學生們自我意識和主體意識不斷增強,開始更多關注自身利益,他們的社會責任意識并不存在明顯的弱化現象,主要問題在于行為與認知上的不統一。他們在意識上雖能保持對他人和社會利益的關切,但在實際行動中涉及自身利害相關的問題時,其行為選擇往往背離其社會責任意識水平。這種背離歸因于價值觀上的偏差,即對利己主義與工具價值的推崇。當代大學生活的利己主義主要體現在陷入利益與責任兩難境地時,將維護自身利益作為優先的行為選擇,“各人自掃門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事不關己高高掛起”正成為越來越多大學生奉行的行為準則。此外,他們還表現出一種對工具價值的崇尚,只受追求功利的思想動機驅使,所做行動皆是為了達成自己的預期目的,純粹追求最終效益而淡漠人的情感和精神價值。當代大學生大多經歷了十幾年的應試教育,在這種體制下,社會家庭學校對學生的評價往往秉持“唯分數論”,而在這種大環境下成長的當代大學生自然也會受到片面評價觀念的影響,產生一種只注重最終結果效益,忽視情感品德的價值取向。
3.1.2當代大學生缺乏自我管理能力與意志力
自我管理能力指的是個體為達到既定的目標,對自身心理與行為進行控制與調整,自己組織自己、自己管理自己的能力。前文所說在志愿服務責任意識與生態環境責任意識方面,當代大學生有回報社會、愛護生態環境的意愿,但這種意愿轉化為行動的比率仍舊較低。此外在自我責任意識方面,調查結果顯示大學生們缺乏對自己人生的明確清晰的規劃,又或者即使有了計劃,也不能按計劃實施。這些事實都說明他們缺乏一種自我控制、自我管理的能力,缺乏將責任意識踏實踐行并長期堅持的意志力。
3.2外部因素
3.2.1家庭結構及家庭教育方式的不合理
當代大學生大多數出生于“計劃生育”政策下的獨生子女家庭,“421”式的家庭結構使他們成為家庭中眾長輩呵護的唯一對象,這種結構容易造成溺愛、放任式的家庭教育方式,這種教育方式培養出來的孩子往往呈現驕縱依賴或者冷漠偏執兩種性格,兩者都是以自我為中心,很少獨立與外界進行接觸,這就造成了對他人、社會與國家乃至自然環境的疏離與淡漠,自然也就不能形成相應的責任意識。
3.2.2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收效甚微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指出:“開展基本國情和形勢政策教育,開展科學發展觀教育,使大學生正確認識社會發展規律,認識國家前途命運,認識自己的社會責任”。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作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同時也是大學生社會責任意識培育的主要渠道,然而調查中有將近七成的大學生認為大學思想政治理論公共課(馬原、思修等)在大學生社會責任教育方面的效果并不理想,這些思想政治理論課總體上呈現“內容單調,乏味”和“涉及內容少,效果不明顯”的態勢。這種狀況主要是由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理論性過強,重灌輸輕疏導、重理論輕實踐,這就造成當下大學生空有社會責任意識但不能將其付諸于實踐的尷尬情境。
3.2.3社會道德失范現象的負面影響
改革開放以來,各種思潮在社會上競相涌流,一些腐朽、落后的社會思潮如:拜金主義思潮、享樂主義思潮、極端個人主義思潮等正在悄然消解著當代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意識。受這些不良社會思潮的沖擊,社會上道德失范現象頻頻出現:經濟上,商家未獲取利益販售假冒偽劣產品、公司企業偷漏稅行為;政治上,官員貪污腐敗的不良風氣依舊存在、“在其位不謀其職”的瀆職現象也時有發生;生活中,“扶老人反被訛”、“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現象數見不鮮。這些道德失范現象都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大學生的價值觀念,傳遞給大學生錯誤的價值取向,消解大學生的理想信念,使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意識日趨淡漠。
3.2.4網絡虛擬世界的負面導向
人們除了存在于周遭可感知的現實社會之外,也同時存在于互聯網技術所營造出的虛擬社會中。在虛擬社會中,人們的自由意識與自我意識得到充分滿足。虛擬社會問責的困難使責任的正當性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戰,網絡越來越成為虛假信息、錯誤信息與有害信息的“跑馬場”,這些不良信息逐步侵蝕著網民的責任意識。而尚未步入社會的大學生作為互聯網使用的主流,一方面因自身閱歷的缺失而缺乏理性獨立思考的能力,另一方面因長期沉溺于虛擬網絡造成思維的惰性,兩種特征綜合導致高校大學生更容易受到網絡的負面引導,成為網絡虛擬社會負面信息的主要受害者,其社會責任意識進一步被消解。
參考文獻
[1]董越.當代大學生的社會責任培育問題研究[D].哈爾濱:東北林業大學.2014(03).
[2]韓亞丹.大學生社會責任意識培育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10(05).
[3]張建東.當代大學生社會責任問題研究[D].甘肅:蘭州商學院.2014(06).
[4]吳康妮.當代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及其培養[D].重慶:西南大學.2016(04).
[5]史穎超.試論大學生社會責任意識的培育[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13(03).
[6]鮑桂楠.剖析大學生社會責任意識弱化原因[J].科教文匯.2015(08).
作者簡介
劉欣悅(1997-),女,漢族,江蘇南京人,南通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2015級本科生,思想政治教育(師范)專業,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黃佳影(1996-),女,漢族,江蘇南京人,南通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2015級本科生,思想政治教育(師范)專業,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