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艷琳
摘 要:中華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和創造源泉。中國有著五千年的文明史,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對于幾千年來維系中華民族精華之源泉,深蘊著豐富營養成分的中華傳統文化以其獨有的民族特性深深影響著中華民族的發展。然而,在經濟大潮的沖擊下,傳統文化面臨著越來越嚴重的危機。中華傳統文化精髓的傳承,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傳承傳統文化的同時應以科學發展的觀點和創新的精神弘揚中華傳統文化,使其成為中國文化建設和諧社會建設的主流,這也是構建和諧社會的應有之義。
關鍵詞:傳統文化;保護與傳承;創新與發展
十九大報告指出“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傳統文化,是指“歷代存在過的種種物質的、制度的和精神的文化實體和文化意識”[1],如民族服飾、生活習俗、古典詩文、忠孝觀念等,也就是通常所說的文化遺產。中華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和而不同,是中華民族的重要凝聚力,足以使每一個炎黃子孫引以為榮。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豐厚滋養。這一論述深刻揭示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當代中國繼續前進的重要作用。因此,保護和傳承傳統文化顯得意義重大。
文化會隨著時間的更迭,在不斷地延續和衍進,進而形成新的模式。只有不忘本源才能開辟未來,善于繼承才能更好地創新。文化創新是中華文化存在和發展的動力,只有做到兼收并蓄、博采眾長,“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用文化創新實現包容發展,才能促進中華文明的提升,才能“不斷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
一、用發展的眼光看待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定位、作用和影響
眾所周知,文化是動態的、發展的,沒有創新和發展的文化是沒有生命力的,根本無法適應日新月異的社會發展,世界上任何一個民族的文化都不可能是僵化的、一成不變的。只有在繼承的基礎上進行加工和改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不斷創新,吸收其他優秀文化的精髓,才能獲得新的生命力,才能不斷發揚光大。保護和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并不是簡單地復制保存,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絕不是立竿見影的“神丹妙藥”,如果一味地抱殘守缺、墨守成規,那是不可取的。
弘揚傳統文化是指在整理、開發和保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基礎上,著力加強對優秀傳統文化的挖掘闡發、普及推廣和傳承保護,推動形成整體推進的戰略態勢[2]。我們弘揚傳統文化,就是要弘揚其中富有生命力的先進文化成分,拋棄其落后成分,著力探索和創造傳統文化建設的新形式、新方法、新手段,把繼承傳統和創新有機結合。比如,“三綱五常”、“三從四德”等是我國古代民族傳統文化中最普遍、最重要的道德規范,我們要在篩選的基礎上傳承和弘揚,而不是全盤接受,盲目傳承。
二、立足五千年中華文明史,將傳統文化傳承與黨的方針、政策、路線相結合
文化是一個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精神支撐,是區別各民族的獨特標識,是一個民族最基本的軟實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的根,我們要立足五千年中華文明史,進一步深刻理解傳承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大意義,在保護與傳承傳統文化方面要與黨的方針、政策、路線相結合,從而樹立國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形成認同中華文明的時代意識和振興中華文明的使命意識,同時對加強國民的道德修養也將起到重要的作用。如傳統文化中的“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和而不同”、“多行不義必自斃”、“不以一眚掩大德”等,都在黨的政治路線中有所體現。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在政府報告和重要講話中強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意義,強調“文化自信”。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沒有文化自信就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這些重要論述集中反映了我們黨關于傳統文化傳承的理論觀點和戰略思考,是指導新時期文化事業發展的根本指南。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立足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中華傳統文化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根本,是源頭,要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核心價值觀離不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滋養和支撐,核心價值觀承載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精華和道德精髓,蘊含著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也為弘揚中華傳統文化提供了彌足珍貴的文化資源和歷久彌新的精神財富。
三、創新文化的傳播方式,借助大眾傳媒和現代傳播技術,擴大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影響力
我們在深刻認識繼承和保護傳統文化重要性的基礎上,必須大力創造文化的新的當代表達形式,提高文藝作品的表現力,利用科學技術,順應互聯網時代要求,借助大眾傳媒和現代傳播技術,確立合作、互通、共享理念,增強傳統文化傳播工作的系統性、整體性和協同性,增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親和力、吸引力,擴大輻射力,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科技深度融合,讓文化融入我們的生活,讓文化的傳承與世界的發展接軌,從而擴大中華傳統文化的影響力,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發展和創新,提升國人的民族自豪感,提升世人對生命的認知和精神境界。
在當今社會,網絡應該成為對外傳播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塑造我國良好國際形象的重要渠道。“互聯網+”與傳統文化深度結合,積極利用高科技手段,主動輸出帶有本民族特點的優秀文化,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播到世界各個角落,讓世界真正了解、喜歡和向往中華傳統文化,讓網絡成為我國優秀傳統文化對外傳播的重要平臺。
四、充分利用文化禮堂陣地,將優秀傳統文化因素進行本土化改造,增強傳統文化的感召力
截至2017年底,浙江省已建成農村文化禮堂7916個,總建筑面積約6.34平方千米。農村文化禮堂是“百姓的精神家園”,承載著儀式、娛樂、宣教等功能,在弘揚主流價值、傳承優秀傳統文化,提升農民的文化素質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文化禮堂的建設,通過動員全體村民收集村史村情、崇德尚賢、美麗鄉村等資料,將村民們傳統老化的思想理念及作風逐漸糾正過來,提高村民的文化認同的同時,也增強了村民愛國愛家的情感。文化禮堂在保護、傳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方面,結合地域特色,通過農村文化建設與村民生產生活有效結合的方式,能夠快速與我國的傳統文化道德以及地方文化精髓相融合。同時,文化禮堂的建設更有利于農村傳承更多優秀的文化遺產,并把這種優秀的傳承文化以村民可以接受的方式傳遞給廣大村民,以實現農村建設的核心價值,提高村民們的文化修養。
我們要堅持把傳統文化保護、傳承和發展納入百姓日常生活,并使其滲透到群眾的思想意識之中,文化禮堂是建在百姓家門口的文化陣地,充分利用好這一“文化陣地”,將凝聚著我們民族賴以生存大智慧的優秀傳統文化用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傳播、滲透、教育、提升,從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文化自信和堅定自覺。
文化創新說到底是全民族生活方式的創新,為此,應當通過文化交流形成更具包容性的生活方式,進而促進對當代中華文化的高度認同,為不斷增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生命力和影響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作出更大貢獻。
參考文獻
[1]劉長林.中國系統思維[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1-13
[2]齊正強.對中國傳統文化的部分思考[J].讀書文摘, 201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