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薇佳
摘要:學生心理問題的成因來源于方方面面,本文著重從家庭角色混亂、不當的家庭教育方式及需要關愛自己的父母三個方面深入探討家庭教育對學生心理的影響。
關鍵詞:學生;心理問題;家庭教育
“每次一考試,我就特別緊張,擔心自己考不好,讓爸爸媽媽失望”,“這次數學成績不是很理想,我知道怎么面對爸爸媽媽”,“我希望能考出優異成績,報答父母”……每每接待完學生的面詢或者電話求助時,聽到這樣的傾訴,我看到的不光光是這個面對學業壓力的學生的焦慮和掙扎,還有這個未成年孩子身上背負著的沉甸甸的父母期望。除學業困擾之外,學生走進學校心理咨詢室尋求幫助的問題的還有人際交往、情緒情感、自我認知等方面。校園里的輕生、暴力事件屢見不鮮。每當走進學生的心理世界,我都會感覺到家庭教育的失當和不良影響。這些學生的家長則長期受孩子問題的困擾,針對孩子的問題用盡了種種辦法卻找不到解決之道,被強烈而漫長的焦慮感和無助感折磨著,殊不知這把打開孩子心扉的鑰匙就在自己身上。許多家長對自己長期的不良家庭教育沒感覺,等孩子出現問題了才四處求助。根本沒有想到在自身找問題,更多是把眼光放在孩子身上,總是看別人家的孩子是多么的優秀,而自己的孩子究竟是怎么了,是如此的難以教育,難以溝通?但是不良的行為習慣不是一天兩天就可以解決的,一些家長天真地認為,心理矯正如同打針退燒一樣快捷。家長缺乏心理教育基本知識,缺乏心理問題的“以防為主”,是造成學生心理問題的主要原因之一,結果成了“家長生病,孩子吃藥”,“成也父母,敗也父母”。而從家庭系統的心理成因上看這些孩子的問題,其根源往往在家里,是家長自身的人格和家庭教育方式直接塑造了孩子的性格,是家庭內部成員互動的信息與模式造成了孩子現在的狀況。家庭和各種社會系統一樣,有自身存在、運行的規則和需求。當作為一個系統的家庭出現了問題,一定會有成員把自己的病癥呈現出來。而這個人往往是家庭中能量較弱的、敏感度較高的、年齡較小無力自我保護的那個——孩子。一個孩子的顯性癥狀反映的是家庭中的隱性問題。
現代社會中,家庭的形式發生了較多的變化,形式上不完滿的家庭如離異、再婚、寄養等的存在,已成為一個事實,而內容上不完滿的家庭大量存在,卻還沒有引起人們的足夠重視,比如:家庭暴力、功能不佳的婚姻、家族關系惡劣、家庭角色的混亂與溝通不良、父母對子女不當的教養方式、對孩子心理和情感世界的忽略與漠視等等,對孩子成長的影響更加隱性而可怕。在這種家庭環境中,孩子不能享受充分的父愛和母愛,當這種基本心理需要欠缺時,會使孩子心理成長中出現一系列障礙。
(一)父母婚姻問題
在輔導室里常常會遇到這樣的來訪者:一個孩子厭學情緒很嚴重,經常不想上學就跑回家。父母親因為孩子不上學的問題被弄得焦頭爛額,班主任跟父母討論過好幾次,怎樣把孩子拉回校園,但最后都無疾而終。咨詢師在了解了家庭互動模式之后發現,原來孩子的父親經常在外工作,不回家,一回家與母親對話就有爭執,但只要孩子不上學跑回家,父母親就會一起出現在家里,為了孩子的事情家里父母會暫時站在同一戰線,爭執減少,家庭會出現暫時的和諧。實際這個學生是在利用自己跑回家的行為來維護這個家庭,保持家庭的和諧,即孩子卷入了父母之間的沖突,犧牲了自己的生活。“父母之間牢固堅實的婚姻關系對孩子是最好的愛”,而當下有很多父母或者父母一方忙于事業,沒有精力和時間關心、教育孩子,與孩子一起的時間很少,只是以為在物質上滿足孩子就可以,卻造成在精神上遠離家庭,在家庭關系中缺位。如果父母親關系很糟的話,孩子最突出的會出現三個方面的問題:一是缺失安全感,在一個天天吵架甚至打鬧離婚的家庭,孩子必然會缺失安全感,這種缺失會影響他一生的心理安全感。二是責任感出問題。孩子會因厭倦父母不良關系,對父母的失望,學會放棄的應對問題模式。三是人際關系出問題。父母打鬧不合諧或疏離的關系模式,會影響孩子一生的與他人相處的人際關系模式,特別是未來的家庭親密關系。這也是為什么通常父母離婚的家庭,孩子離婚率較高的主要原因。
(二)不當的家庭教養方式
獨生子女在不知不覺中承擔起了過重的責任。作為家里唯一的孩子,承擔了過于沉重的家庭期望。有的家長認為愛孩子,不知不覺中把孩子的人生當成了自己未完成的人生,以自己的理想塑造孩子,為他安排興趣愛好、前途職業。殊不知,家長這樣做光在乎了自己的想法,忽略的卻是孩子的感受,剝奪的是孩子自己嘗試生活、發現生活、學會生活的能力。為了讓孩子照父母安排的做,家庭教育方式不是強行壓制,就是用溫柔的控制。這樣的教養方式表現為打罵、語言侮辱、嘮叨、溺愛、用物質來體現愛、自我犧牲等。結果孩子要么背負著沉重的壓力學習得不快樂,要么學業成績低于實際水平甚至干脆自暴自棄放棄學業。一個背負著家庭過重期望的孩子,學習對她不只是獲得知識的過程,更多的是替家人爭光,報答父母、親朋好友的一種方法和途徑,這樣的孩子在學習中一定會感到累,而在成績失利時一定會感到過度焦慮和掙扎。這種累和掙扎是因為在學習過程中她背著很重很重的感情包袱,使得她承擔不了。有一句話說:鳥兒的翅膀栓了黃金,就再也飛不高了。只有當父母放下自我的意愿、調整對孩子的期待目標的時候,孩子才有可能開始自己的生活,靜下心來學習,愿意為自己的將來面對自己的學習。
(三)需要關愛自己的父母
一位女士為自己念大二的兒子求助,自述兒子最近情緒抑郁,不愿繼續到學校念書。經過了解得知,該女士自小被有重男輕女觀念的母親忽視,深感成長的路上母愛缺失,就把自己滿腔的愛都給了孩子,對孩子的生活照顧得無微不至,挖空心思為孩子準備衣食,“只要為孩子好,我做什么都行”。
現今教育理念不斷被傳播宣講,公眾普遍認識到溺愛不是愛,是害。因為溺愛可能造就依賴、不負責任、自卑、退縮、任性等不良性格。理智上知道溺愛不好,可為什么有些父母會控制不住自己對孩子過度的照顧和關注呢?
溺愛,是無條件的滿足孩子的需要。這樣的父母往往是通過無節制的滿足孩子,來補償自己曾經缺失的愛,透過滿足孩子的過程感受到內心中那個童年的自己被愛。家長首先要學會關愛自己“內在失落的小孩”, 分清那份愛是誰的需要。好好關愛自己的生活和工作。然后這樣才能讓孩子承擔起自己的責任,對自己的學業、人生負責。
每個“問題孩子”的背后,都隱藏著一個需要幫助的家庭。而要從根本上解決孩子的問題,需要整個家庭的覺悟和調整。讓家庭重新充滿溫暖和接納,家人以開放式的互動模式交流,成員之間能夠獲得彼此的尊重與關注,父母真正去關心孩子內心的需要,讓家成為每一個孩子成長的穩固基石和不竭動力。
參考文獻:
[1]《現代心理學——解決現代人自身問題的科學》,張春興,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一版
[2]《心靈重塑——心理治療與心理咨詢》,徐俊冕,北京出版社,2001年第一版
[3]《如何跟孩子有效溝通》,安戴爾.法柏 艾蓮.麻茲利許 露莎.奈伯格 羅莎琳.坦布雷頓,2000年8月第一版
[4]《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莫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年3月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