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大海 王琨
摘要:云南省是我國少數民族最多的一個省份。隨著民族大融合趨勢的不斷發展,云南各族人民對中華民族的民族認同問題已經成為云南經濟社會的發展過程中不可忽視的問題。近幾年來,高職高專教育在云南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如何在高職高專的思想政治教育中貫穿中華民族的民族認同教育,將對我國西南地區的發展產生重要影響。
關鍵詞:云南省;高職高專;民族認同;思想政治教育
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以來,我國在各個領域中取得了輝煌的成績,云南地區在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等方面的建設也有了飛速的發展。十八大以后,隨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發展戰略和全面深化改革的提出,伴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國際背景的不斷加劇,中國作為一個多民族的、仍處于中高速發展中的國家,各民族對中華民族的認同問題便成為多民族國家發展過程中不可忽視的重大課題。
思想政治教育一直貫穿于教育事業的每個階段,它是學生正確人生觀和價值觀形成的依據。近年來,隨著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民族認同問題也應成為高職院校教學過程中不可忽視的一個重要內容,所以高職院校應該不斷的加強對學生進行知識教育的同時注重通過思想政治課中加入民族認同教育的元素,一方面逐步提升學生的思想政治素養,促進學生身心的全面發展,另一方面推動民族認同的進一步發展,為民族地區的和諧進步做出應有貢獻。
一、民族認同已經成為影響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因素
現階段,民族大融合已經成為我國民族發展的大趨勢,中華民族這一概念也已經越來越深入人心。黨和國家實行的民族區域自治政策和對西南民族地區政策上的支持,使民族地區在發展過程中不斷增進民族之間的相互了解,大大推動了民族間的團結和睦。從云南民族發展的歷史來看,少數民族與漢族之間的矛盾與少數民族之間的矛盾相比更為普遍和突出,“中華民族”這一新的民族概念,不僅僅需要民族地區少數民族的認同,還需要民族地區漢族人的認同。云南省是我國少數民族最多的省份,不論從歷史還是從現實來說,民族問題一直是云南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等各方面建設過程中較為復雜的問題。這種復雜性隨著時代變遷雖然很多問題逐漸淡化,但經濟、社會愈發展,涉及到民族利益的問題便愈顯得突出。
云南省“橋頭堡”戰略的提出和在實踐中的不斷推進,對我國下一步的社會主義建設特別是西南地區整體的經濟發展有著舉足輕重的戰略地位,如何處理好民族問題,使包括漢族在內的云南各族人民真正拋棄狹隘的民族觀念,形成統一的中華民族認同,促進民族統一,實現真正的中華民族認同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云南各族人民在經濟、社會面臨重大發展機遇的今天,在民族大融合的趨勢中,能否真正實現“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誰也離不開誰”的和諧局面,為西南地區的發展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做出應有貢獻。
在國內外眾多的民族認同研究中,既有理論研究,也有實證研究。理論研究的成果和研究熱點中,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內容:“同化論”、“多元文化主義論”、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的民族主義影響、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民族認同與文化認同等。
二、高職高專思想政治教育流于形式,民族認同教育缺失
如今的高職高專學生大都是“90”甚至“00”后,這些學生有著自己的優點也存在著諸多的不足之處。很多的高職院校學生基本上都是獨生子女,從小就被嬌生慣養長大,所以有些學生在成長的過程中養成了一些自私自利、飛揚跋扈的性格。高職高專院校的學生從文化基礎來看越來越薄弱,部分同學在跟不上教師教學的節奏,而教師很難做到有針對性的因材施教,導致這部分學生在學習方面越來越差。同時,“90”后的高職高專學生面臨著畢業后進入社會擇業的問題,但在自身未來的職業規劃、職業意識、職業道德、職業態度方面存在嚴重缺失,自我中心主義、功利主義、缺乏吃苦耐勞精神和奉獻精神的狀況相對嚴重,最終直接導致了許多學生難以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取得成功。
高職高專的學生掌握著一定的專業技術技能,在下一步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將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對他們的思想政治教育特別是民族認同方面缺乏在思想上的正確引導,難以讓他們認清在社會高速發達的今天,如何更好、更快的適應社會發展的大趨勢,達到提高綜合素質,成為符合社會需要的新型人才。
總體而言,很多的高職院校對于思想政治課的課程作用弱化,沒有充分認識到思想政治理論課程的重要性,特別是忽視了民族認同教育對學生的畢業后踏入社會的重要指導意義,經常出現少開、甚至不開設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情況。在教學過程中,也有很多教師沒有認識到這一點,對這門課程缺乏正確的認識,使教學流于形式,存在嚴重的弊端和教育功能的缺失。
三、思想政治教育中貫穿民族認同的教育策略探討
民族認同研究涉及到政治學、民族學、社會學、歷史學和思想政治教育學,具有學科的綜合性。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有許多內容是與我國民族發展、社會發展、文化發展息息相關的內容。特別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五位一體”總布局中,文化建設和社會建設越來越受到重視。我們應順應時代發展的要求,努力探索在高職高專思想政治教育中貫穿民族認同內容的教育策略。
1.在教學內容的設計上要不拘一格,體現地域性、民族性特征
高職高專院校所開設的專業基本都屬于技術技能類,專業課程的設置方面偏向于實用性較強的工科,在哲學和社會科學方面的教學內容上受到較大的限制。
思想政治教育課本身就是一門很枯燥的課程,高職學生又比較浮躁且知識基礎較為薄弱,所以在課堂上很難集中精神聽講并且聽懂、理解。思想政治教育要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應適當添加教材知識之外的教學內容,而不應該被一本教材綁住。針對不同的章節,把教材內容同我國當前的發展趨勢,特別是民族地區的發展相互結合,既體現地域性、民族性的特征,又體現社會發展的趨勢和對高職高專學生的要求。比如,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中,可以適當增加關于“一體”文化核心與“多元”文化認同統一的教學內容,既要同學們認識到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根本導向是“一體”文化,即中華民族文化,又要同學們認識到“多元”文化,即各民族文化是豐富具體的,是包含各民族特性的文化傳承,同時也是整個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和來源,通過文化的認同來達到民族認同的目的。
2.在教學中注重對中華民族的“共性”的引導
針對高職高專的學情特點,在教學內容和方式上,教師要進行不斷的優化,有意識的通過對具有民族性和地域性等學生易懂、易理解的教學內容引導,轉向思想政治理論課程中“共性”的要求,這樣既可以找到符合學生知識基礎的教學內容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可以通過對少數民族與中華民族共性與個性的對比中加強學生的民族認同教育。比如:在愛國主義這一章節的教學中,首先可以介紹我國歷史發展過程中少數民族之間、少數民族與漢族之間長久存在的矛盾沖突,再通過對比抗日戰爭時期,各民族人民放棄前嫌、精誠團結共同完成滇緬公路的修建,更能體現出中華民族一致對外的愛國主義精神,一方面可以使同學們認識到愛國主義并不是歷史的、虛幻的,也不是民族之間的矛盾沖突就可以改變的,而是56個民族共同的價值取向,是現實的、具體的;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同學們真正認識到中華民族不是指的某一個民族,而是包含了56個民族,從而提高對中華民族的民族認同。
3.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既要加強專業素養,也要不斷豐富自身的知識結構
要轉變現行思想政治教育中以教材知識的傳授為中心狀況,加入對中華民族的民族認同教育內容,切實讓高職高專學生認識到當今社會中民族、文化發展的潮流,順應時代發展的要求,改變高職高專學生以及農村中仍然存在的狹隘民族主義觀念,認清民族融合的大趨勢,增強民族地區對中華民族的民族認同,使各族人民團結一致,共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就必須轉變每位思政課教師的教學理念、樹立正確的思維方式、豐富自身的知識結構。“一個人的成長不在于他知識和經驗的多少,更重要的是他是否有正確的觀念和思維方式。”教師為了不教而教,學是為了再學而學。一方面,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要不斷加強對政治學、民族學、社會學、歷史學等學科知識的學習,拓寬自身的知識面,學習相關的知識,同時也要加強對民族認同教育的科研工作,在實踐中不斷探索、追求,最終通過教學使學生逐步真正做到“學會求知,學會做事,學會共處,學會生存”,最終獲得人生的成功。
參考文獻:
[1]費孝通,《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修訂本)》[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1999年9月。
[2]白巧靈.心理健康教育在高職院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研究[D].鄭州大學,2013.12.09。
[3]李春立.高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特殊性及對應策略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4.02.14。
[4]盧勛等,《中華民族凝聚力的形成與發展》[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0 年12月。
[5]羅康隆,黃貽修,《發展與代價——中國少數民族發展問題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年6月。
[6]萬明鋼,《多元文化視野價值觀與民族認同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年。
[7]周平,《中國少數民族政治分析》[M],昆明:云南大學出版社,2007年1月。
[8]黃三洲.社會轉型期高職院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3.10.21。
作者簡介:于大海,男,漢族,山東沂南縣人,現就職于于云南省工程工職業學院,擔任思想政治理論課專職教師,講師,碩士研究生,教育學原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