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由創
摘要:小學數學教學中引入自主學習法,將課堂學習主體還給了學生,自主學習過程中,學生能夠發現自己的不足,在教師課堂講解的時候,就會重點學習,彌補自己的不足。小學高年級的學生已經擁有了一定的自主學習能力,教師應該意識到自主學習對學生能力發展的積極作用,本文對小學高年級數學自主學習能力培養模式進行具體分析 。
關鍵詞:小學高年級數學;自主學習;能力培養;實踐研究
前言:
數學是小學高年級學習中非常重要的一門學科。目前,小學數學的教學要求越來越嚴格。為此,老師必須要關注學生對數學知識的了解程度,從而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養成獨立自主的學習習慣,鼓勵學生主動發現問題、分析問題,最后解決問題。這樣,才能真正地全面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一、在教學的過程中提出問題,引導學生自主思考
在小學高年級的數學教學過程中要體現學生的學習自主性,教師可以多多提問,通過啟發式提問來引導學生思考,讓學生參與到知識的獲取過程中。在傳統的教學過程中,教師都要采用灌輸式和填鴨式的方式來進行教學,學生是被動學習知識,沒有凸顯學生的學習主體性,因此教學效果并不理想,學生對相關知識的內涵掌握不夠,同時也不利于學生思維能力和學習能力的提升。因此,教師一定要改變這種教學方式,要關注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和發現問題的能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巧妙設疑,通過提出各種問題來引導學生思考,讓學生帶著思考來學習新的知識。教師需要創建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例如,在學習“多邊形的面積”相關知識過程中,為了體現學生的自主學習性,加強學生的思考,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提出各種問題來讓學生解決。在教學的一開始,教師就可以提出問題“我們已經學過哪些平面圖形的面積計算?”學生通過回憶回答長方形、正方形,并說出相關圖形面積的計算公式,然后教師再畫出三角形、平行四邊形和梯形,讓學生觀察,提問學生是否能夠結合自己學過的知識來求出這些多邊形的面積。如果學生一時之間不知道如何求解,教師可以啟發式提問,讓學生思考平行四邊形和我們學習過的長方形和三角形有哪些相似的地方,當教師提出這個問題之后,學生很容易發現可以將平行四邊形通過拼接轉化為長方形,此時,教師再讓學生求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學生就能夠迎刃而解。
二、采用小組合作教學法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教學過程中要突出學生的學習主體性,要求教師以學生為中心開展教學活動,因此,教師可以采用小組合作學習模式來凸顯學生的自主學習。小學高年級數學知識對學生的思維能力要求比較高,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將課堂還給學生,給出相關的學習任務,并將全班同學分組,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來共同學習探究,在合作中完成教師給出的任務,同時取長補短,了解別人的思考方式,向別人學習。在小組合作教學法中,教師要合理分組,并結合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設置合理的學習任務,保持學習任務的難度適中,并且具有較強的合作學習特性,需要學生合作來完成。
例如,在學習“統計”相關知識時,要想學生掌握統計的方法和思路,教學過程中需要結合具體的統計案例來開展教學,在具體的統計案例過程中,教師就可以采用小組合作的學習來布置任務,給出一組數據,讓小組成員分別找出這組數的眾數,小組內的成員就可以讓不同的成員統計不同數值出現的次數,最后再進行統計分析。
三、引導學生對教材內容進行自主探究
小學高年級的學生具備一定的數學基礎,也具有一定的學習能力和思考能力。為此,在教學的過程中,必須要根據學生的特點,在數學教學的內容進行自主學習,然后,在舊知識的基礎上,學習新的知識。而且,小學數學的知識都是連續性的,前期的數學知識是為后期學習的新知識打下基礎。比如,小學高年級的數學題目比較復雜,所以,很多數學題的思維方向讓學生無從下手,往往會失去思考的方向。對于這樣復雜的題目,老師應當引導學生靈活地轉換思維方向,從題目的整體內容出發,全面地了解題目中提到的數字關系,找到問題的關鍵之處。
例如,在學習“長方體的表面積”相關知識時,實際上是面積的求解,而學生在以前的學習過程中已經掌握了長方形的面積求解,因此,在學習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利用長方形的面積求解和正方形的面積求解來推導長方體的表面積計算公式。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將硬紙板制作的長方體發放給學生,讓學生展開觀察,計算出長方體的表面積,并推導出相關的計算公式,讓學生能夠直觀了解抽象的公式,有效掌握相關的知識,同時提高了自主學習能力。
四、培養自我監督習慣,提高數學學習質量
自我監督,是一項良好的學習習慣。在小學高年級,教師要培養學生的個人學習意識,讓學生成為數學學習的主人。在完成作業后認真檢驗,是自我監督的重要組成部分。完成作業的過程,是學生自主學習、復習,養成良好習慣的過程。在完成作業后,通過檢驗,重新審視個人解題的思維,檢驗每一步的計算準確性,有利于學生觀察能力的提高與問題解決能力的形成。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向學生傳授正確的檢驗方法,讓學生輕松上手,快速形成學習習慣。
比如在學習《百分數》知識時,教師要引導學生掌握百分數與分數之間的轉換方法。像在將80%轉變為分數4/5時,教師要引導學生將4/5再轉變成百分數,以互逆式的檢驗方法提高個人作業的準確度。在課堂中有意傳授,在課下做出自我監督要求,有利于學生在良好的學習環境中建立自主監督的意識,在課后做到自主檢驗。學生學習思維與學習能力的提高,都需要得到自我監督習慣的支持。
結束語
總而言之,在小學高年級數學教學過程中,要想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教師可以結合教材內容,運用啟發式提問法、小組合作學習法、引導學生對教材內容進行自主探究、培養自我監督習慣等方法來實現,全面提升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游麗琴.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思考[J].新課程·小學,2016.
[2]費晨吉.用興趣驅動學生主動學習數學[J].亞太教育.2016.(10).
[3]李鋒.淺談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J].科教導刊,2014.
[4]田路.小學高年級學生自主學習數學現狀的研究與思考[J].北京教育學院學報2011.
[5]茍奕平.小學高年級數學應用題教學策略探索[J].成功(教育),20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