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坤霞
【摘 要】 為了培養創新型人才, 教師須加強學法指導,讓學生掌握學法,學會自主學習,達到“不教”的教學效果。因此在教學中,要讓學生“主體參與”,在老師從旁相機點撥下,主動而富有個性地學習。學生通過自行學習、質疑、探究等來掌握學習方法,實現學習目標。
【關鍵詞】 自主探究;創新;教學;培養
新課程改革以來,課堂教學已呈現百花齊放的景象,但其中也仍存在著“重知識傳授、輕能力培養;重教材灌輸、輕教法改進和學法指導”的弊端,致使學生智能脫節,產生高分低能的現象。為了克服這種不良傾向,教改重點必須遷移在積極培養學生的各種能力上,以提高他們各方面的素質,為改革開放的深入培養創新型人才。俗語說:“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即加強學法指導,讓學生掌握學法,學會自主學習,達到“不教”的教學效果。那么,應如何授之以法呢?我認為最關鍵的是要讓學生“主體參與”,在老師從旁相機點撥下,主動而富有個性地學習。學生通過自行學習、質疑、探究等來掌握學習方法,實現學習目標。
一、指導預習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教學中應充分發揮師生雙方在教學中的互動性和創造性。預習是語文學習的一個重要環節,是激發學生求知欲推動學生不斷進取的“前奏曲”。那么怎樣把這一新理念與教學實踐銜接起來呢?①讀。了解課文內容,知道課文講的是什么。②思。讀一讀課后思考題,明確新課要學什么。③畫。在文中圈圈畫畫,注明疑難。④查。查閱工具書或相關資料,查一查自己不明白的字詞句,遷移舊知,解決一些自己能解決的問題。⑤記。把自己解決不了的問題記下來與老師、同學探究。
二、鼓勵質疑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因此,教師要鼓勵學生質疑,大膽提出自己思考得出的疑問。要引導學生在課始進行預習后的質疑,課后進行延伸性的質疑,并滲透質疑方法的指導,讓學生從“敢問”到“善問”,同時運用多種方法進行解疑,從而讓學生在質疑、解疑中培養創新素質。例如在教學《窮人》時,有同學認為漁夫家小而且漏風,不可能“溫暖而舒適”,我知道學生的認識出現了偏差,于是就讓學生再細細地讀讀課文,看看有什么新的發現?這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思維異?;钴S,一會兒就有學生舉手,他們覺得“溫暖而舒適”用得準確。理由:跟狂風怒吼,又黑又冷的外面環境相比較而言,生著爐子又打掃得干干凈凈的小屋肯定是溫暖而舒適。先前質疑的學生也認為:在天氣惡劣的夜里,駕駛小船的漁夫隨時都有生命危險,相比之下,家里相對來說是溫暖而舒適的。這樣讓學生帶著問題一步步深入地學習課文,猶如身臨其境,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圖文對照
圖文并茂是小學語文教材中的一個顯著特點,幾乎每篇課文都配有一幅或多幅圖畫,以適合小學生“形象思維”的需要,這有利于提高小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培養觀察、想象等能力。因而要充分發揮課文插圖的作用。與理解課文相結合是課文插圖最明顯的作用,它可以幫助學生化難為易,化抽象為具體,直觀形象地理解字、詞、句的意思。有的插圖可用來導入新課,有的可用來總結課文,有的則用以理解課文的重點難點。如教學《瀑布》一文,上課伊始,我先出示一張瀑布全景圖,讓學生說說看到了什么?(瀑布)然后讓學生找出詩中哪句話寫出了瀑布的樣子?(千丈青山襯著一道白銀)作者已經把瀑布比作了“一道白銀”,怎么又說“這般景象沒法比喻”?學生通過看圖、感悟,從而明白了這是在強調瀑布景象的奇異,用“白銀”比喻瀑布,不僅寫出了瀑布的顏色,還寫出了瀑布的光澤,雪白锃亮的瀑布,加上兩旁“青山”的襯托,對比十分鮮明,更顯瀑布壯麗。詩中用 “千丈”一詞以示瀑布之高,不僅寫出了瀑布是高懸著的,而且寫出了瀑布的雄偉氣勢。這樣通過指導看圖理解,避免了抽象講解說理,學生理解的困難,使學生較為輕松地領會詩句的含義。
四、品詞析句
目前,語文教學要加強語言訓練已成為共識。小學階段語言訓練的重點是詞句的理解、積累和運用。詞句的理解是基礎,也是重要的一環,教師應抓住教材中那些含義深刻、表達精煉、具有牽一發而動全身的關鍵詞句,甚至標點符號,設計有價值的問題,讓學生加深理解,領悟作者遣詞造句的功力,學以致用,達到訓練目的,使教學內容“鮮活地”貯存于記憶中。如《麻雀》一文中有這樣一句:“突然,一只老麻雀從一棵樹上飛下來,像一塊石頭似的落在獵狗面前?!边@個句子是全文的重點句,理解了這句話,有利于把握全文的中心。教學時,我首先引導學生復習理解句子的方法,然后讓學生運用這些方法理解這句話。有的學生聯系表達方法,體會到作者用“石頭落地”比喻老麻雀從樹上飛下來的動作之快。有的學生用聯系前文的方法,體會到因為老麻雀在樹上看到“獵狗慢慢地走近小麻雀,張開大嘴……”小麻雀處境十分危險,便不顧一切地飛下來,所以它的動作不僅快,而且猛。有的學生用提問的方法,意識到作者這樣寫的目的在于說明老麻雀奮不顧身地救自己的孩子。有的學生從這句話中體會到了老麻雀看到幼兒面臨危險時那種著急、緊張的心情,還有的學生體會到這個句子表達了作者對老麻雀這種奮不顧身救自己孩子精神的贊美之情。學生通過精品細嚼,從中體會出作者深厚、雋永的文字功底——準確、生動、鮮明、具體、含蓄。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是我國創新教育的先驅者之一,他曾設立“育才創造獎金”,并發表了著名的“創造宣言”:“處處是創造之天地,天天是創造之時,人人是創造之人”。陶先生的“創造宣言”永遠不會過時, 本世紀是科技和人才的競爭,培養高素質、創造型的人才顯得尤其重要。所以,教師應當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掌握學法,自主學習,主動發展,使他們成為我國創新型接班人。
【參考文獻】
[1] 上海海洋大學經濟管理學院. 以培養創新型人才為己任[M]. 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2014.
[2] 趙志強. 創新型人才培養[M]. 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