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群
【摘 要】 數學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小學數學中的許多知識和技能在現實生活中都能找到原型,但也并不是生活本身的復制,它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如果能夠根據小學生的認知特點,將數學知識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緊密結合,學生學起來自然感到親切、真實,能更好地認識數學,學好數學,培養能力,發展智力,促進綜合素質的發展。用好生活素材,打開數學與生活的屏障,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的魅力,享受到數學學習的樂趣,能讓學生全面、主動地學好數學,發展學生的數學技能。
【關鍵詞】 生活化;感知數學;融入數學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如果我們教師能夠根據小學生的認知特點,將數學知識與學生的生活實際聯系和結合,那么,對于學生更好地認識數學,學好數學,培養能力,發展智力,促進綜合素質的發展,將具有重要的意義。因此,在數學教學中,作為教師要多發掘生活中的素材,尋找數學知識與學生生活有機聯系的切入點,讓數學內容生活化,使學生樂見、樂聽、樂學、樂用數學。
一、創設情景,把生活帶進課堂
“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教育家夸美紐斯曾說“應該用一切可能的方式把孩子們的求知與求學的欲望激發起來”。創設激趣情境,能一下子吸引學生的眼球,激發他們學習的興趣,帶領他們一步一步探索新的知識,激發他們的求知欲,
一位教師在教學一年級《分類與整理》這一課時,用學生的生活實際導入。上課鈴響起就讓同學們把書包里的東西拿到桌面上,比賽誰能又快又好地放回書包,學生的注意力一下子被吸引了,因為每個學生天天都要收拾自己的學具,把物品放好,現在做最熟悉不過了,但有的同學放得好慢。2分鐘后老師抽幾個典型展示——放回去,有規律的;放回去,亂糟糟的;短時間內沒法放回去的。讓學生選擇你喜歡那一種方法。所有的學生都贊成第一種。老師馬上問“這是為什么?”全班學生都異口同聲地回答是“因為他放得好!”老師馬上抓住時機引出板書“分類與整理”,并根據第一種方法進行分類與整理教學。這樣不但讓學生對分類與整理的加深了解,而且令學生對今節課的良好表現而興奮。接著,老師問:“同學們還想知道其他物品的分類與整理嗎?”興奮中的學生主動拿起桌面的學具認真、細心地整理起來。整個學習過程輕松愉快,真正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學習效果好。
二、貼近生活,體驗數學的奧妙
《小學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激發對數學的興趣,以及學好數學的愿望?!闭n標告訴我們引入生活實例,貼近課堂,貼近實際,激發興趣;寓教于趣,課堂組織在“趣、新、奇”等形式上多下功夫,切合學生實際,不機械地照本宣科科,平鋪直敘。這樣,更能激發學生的興趣、愛好和求知欲,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如肇慶四會市的黎錦才老師上《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數量》一課時,就以“學生小伊的年齡11歲,老師比她大20歲”的實例,逐步引導用一個簡明的式子表示任何一年老師的年齡:當小伊n歲,老師是n+20歲;黎老師形象地說:當時光倏倏兩聲,小伊60歲,小伊變成奶奶了,(同學們被逗得都笑了),老師就變成白發蒼蒼的老大爺。老師問:“n是1000時”,生答:“老師是1020歲”,老師說:我和小伊變成千年老妖了!全場都活起來。展示相關信息:印尼老嬤157歲。問題:n可以是那些數,n可能是200嗎?得出結論:當n表示實際數時,n是有范圍的。
學生恍然大悟,對學習“用含有字母的式字表示數”的興趣更濃了。教師善于把枯燥問題轉化為趣味性生活知識,滿足學生的好奇心和新鮮感,從而使學生學有所得。
三、感知數學,把課堂回歸生活
建構主義理論認為:“學生的數學學習是一個主動建構的過程。在生活化的情境中讓學生實踐感知、參與體驗概念的形成過程,讓學生主動地建構概念。”這樣的知識,學生才會感到有趣、有味、有價值。數學知識應加以練習才會得以鞏固,數學技能應加以反復練習才能習得。
在教學“體積單位”時,一位教師首先讓學生回憶長度單位、面積單位,要求學生一邊回憶一邊做記錄,比一比誰寫得又多又準確,寫完以后,老師就引出了體積單位:“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讓學生比較三類單位的異同,學生比較得很準確。接著,教師讓學生伸出中指看一看、摸一摸,讓學生感知1立方厘米的大小;又給每小組發一個1立方分米的實物看、猜、想、摸、比去認知;用三根1米長的尺子圍出1立方米的空間。學生看得不亦樂乎,可是在練習的時候,還有很多學生無法著手。如一塊橡皮5( ),一臺電腦顯示器38( ),電視機( )立方分米,一個墨水盒( )立方厘米等。盡管教師講得很精彩,學生學得很快樂,但是能在教室里讓學生動手操作的東西實在是太少了,很多生活中的物品無法在課堂上讓學生親自去感受。對于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的認識,學生得到的感性認識不夠多。
同課異構的另一位老師有了新想法,把課堂遷到教室外面去。她帶學生到操場,到學校的各個功能室,讓大家找自己喜歡的物體,有的用手比劃、有的用尺子去量、還有的拿參照物對比,同學們獲得了豐富的知識,胸有成竹地記錄物體的體積。學生回課室后匯報了他們的發現:“說出了由于每個東西的大小不同,所以用到的體積單位也不相同;還有的學生發現了同一個物體可以用所有的體積單位來表示。”這一發現為后面教學體積單位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所以上數學課,不一定要在教室,有的課搬到外面去上,會與生活更接近,教學效果事半功倍。
還有一些教師根據教材中實踐性較強的數學知識,盡力為學生提供生活體驗的舞臺,把課堂教學的主陣地轉移到室外,讓學生處于實際環境中學習新知。如學習百分率時,一位教師帶學生到操場看校務日志,找出其中一個班的應出勤人數、實際出勤人數、缺勤人數、請假人數,比較這些數據的趣味,引出百分率的含義,感知“百分率”的作用,指導學生學會計算……
四、善于挖掘,把生活素材融入數學
根據教材內容特點,聯系生活素材開展教學,會使學生對數學產生熟悉感和親切感,感到數學與生活同在,并不神秘,自然會激起學生探求新知的強烈愿望。一位教師在教學認識人民幣的單價時,拿出自己的存折,讓學生認識,存折上的數據有幾位小數,再出示元、角、分的人民幣,讓學生加深認識人民幣如果以元做單位,還有角和分這兩個相鄰十進單位,其中十分位表示角、百分位表示分,所以物品的單價有兩位小數。通過觀察存折的數據,還直觀了解到收入、支出、結余的書寫順序及算法。
還有一位教師在教學《合理存款》這課時,利用多媒體課件出示情景圖:小紅和他爸爸到銀行的營業廳,向業務員咨詢:“我現在一共有3萬元壓歲錢,想存5年,請問有幾種存款的方式?”業務員向她推薦了三種存款方式:第一種,一年期,年利率3.25%;第二種,兩年期,年利率4.75%;第三種,五年期,年利率5.25%。小紅和她爸爸在討論,該怎樣才收益大?很多學生也有存錢的生活經驗,在小組合作探索解決問題的時候,很快就算出了第三類存款收益高,但第一、第二種存款方式很多計算結果不準確,而且收益要少些,自主評價應該選擇第三類收費標準比較合算。接著教師又用多媒體課件出示第二個生活情景圖:小紅想捐款希望工程,她每年的利息可以直接捐款,她又該選擇哪種方式呢?學生又用剛才學到的方法計算,發現選擇第一類收費標準比較合理。接著老師提出質疑:同樣是辦理存款業務,為什么小紅的選擇卻不一樣?學生通過比較得到第一類存款時間短,靈活,可以早些取出。這樣教師就提出了今節課教學重點“合理存款”,使學生懂得了怎樣才算“合理存款”。
在數學課堂中,教師努力為學生創設與教學內容有關的生活情景,使學生從主觀上體驗到了學習是一種樂趣,就能使他們主動去學習,積極去思考,讓他們在回顧生活中參與實際操作,通過觀察和實踐來理解數學概念,掌握數學方法,逐步培養學生抽象、概括、比較、分析和綜合的能力。
【參考文獻】
[1] 黃永明,陳靜安. 數學課程標準與學科教學[M]. 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1.06.
[2] 繆蓉蓉. 讓數學課堂更有生活味[J]. 廣西教育學院雜志,2010(2).
[3] 楊新躍. 精美數學課堂教學[M]. 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