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海洲 彭春華
【摘 要】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總有一部分學生做題時沒有進行認真審題,這批學生往往最終淪落為學困生。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加強對學困生審題能力的培養(yǎng)是必不可缺的,尤其是計算題。因為數學運算占了很大的比重。而運算的準確性很大程度上又取決于審題的正確與否。
【關鍵詞】 學困生;計算;審題能力;策略
作為老師,常常有這樣的體會,每次作業(yè)或是檢測之前,我們總會苦口婆心地強調“審清題再做?!笨稍谧鳂I(yè)本上、閱卷中還是會發(fā)現(xiàn)嚴重的不審題或審錯題的現(xiàn)象。可是學生不把“馬虎審題”當作大錯誤, 盲目認為下次改了就行了, 可事實上,這個錯誤并不是很容易改的。今天我就針對困擾大家的“馬虎審題”的計算方面展開論述。
一、學困生計算題錯因分析與解決方法
隨著兒童學習的發(fā)展,他們開始逐漸擺脫以實物來表征運算,而直接獲得以符號表征的運算。例如:學習“100以內”的加減運算時,學生更多的是面對直接用符號來表征的運算,學生的思維也由具體逐漸轉為抽象,于是運算錯誤也就時常發(fā)生。
(一)知識方面錯因
1. 概念不清。任何數學規(guī)則都是建立在一系列數學概念之上的,概念不清會導致對數學運算理解不清,使計算出現(xiàn)錯誤。如:3600÷700=5…1在余數除法中,雖然運用了商不變的原則,但是卻忽略了余數的位置,即將余數的處理與直接運算的方式相混淆了,致使運算錯誤。
2. 法則不清。有時學生算錯,反復檢查也不能發(fā)現(xiàn),甚至告知他已經錯了,讓他重做,他仍沿用錯誤的方法,造成這一現(xiàn)象的原因是學生用錯了法則且已經形成了錯誤的計算習慣。在計算時丟落某些步驟,很大可能也是因為法則記憶不準確。如:515÷5=13這是因為對計算法則中“哪一位不夠除就商0補足數位”沒有記準。
(二)心理方面的原因
1. 情感態(tài)度。造成學生計算錯誤的心理因素首先在情感態(tài)度方面,有些小學生見到數據大,式子長,心理就煩,因而不能認真審題;有些小學生見到難題,產生畏懼,敷衍了事……諸如此類的現(xiàn)象,必然引起計算錯誤。另外,小學生的感知還伴有濃厚的情感色彩,容易感知新奇的、感興趣的“強刺激”,而忽略“弱刺激”,造成感知錯誤。例如:做填空題:3+43( )4+34,有些學生就會填寫等號,原因是加法交換率的“強刺激”,掩蓋了34和43不同的“弱刺激”。
2. 認知局限性。小學生的注意力穩(wěn)定性較差,而對單調乏味的符號容易疲勞;注意的范圍比較狹窄,在同一時間內,把注意力分配到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對象時,往往顧此失彼。思維與書寫不同步,注意力不是集中在筆尖上,而是一方面手中抄寫,另一方面注意力已經轉移到下一步計算方法上。
3. 缺乏比較意識。比較意識是解決問題的一個重要方向。解題時往往解決問題的途徑很多,這就要我們善于選優(yōu)而從。會做的題,列錯條件;列對條件的題,代錯數字;代對數字的題,做錯簡單的運算;更甚之,按主觀意愿,隨意添加條件。
4. 審題強加的失誤。如把18抄成78,把3看成2,把5×5看成5+5或者5÷5,把×寫成+;把十看成÷,把96看成69,把109看成169等等;把“0”寫成“6”,將“23”寫成“32”;把“+”寫成“×”等?;蛘邔⒉煌臄底謱懗赏粋€數字。有時抄題時,抄了這一題的前半部,下題的后半部,首尾不符。
二、糾正方法的長效機制
(一)立足課堂,遵循規(guī)律
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過程,是一個“學生以一種積極的心態(tài)、調動原有的知識和經驗,嘗試解決問題,同化新知識,并積極建構他們自己的意義”的主動建構過程。建構者是學生本人,教師的作用是引導學生更好地建構。教師在教學中要著力培養(yǎng)學生在觀察的基礎上認真讀題、審題的良好習慣。要避免一出示題目后,讓學生齊讀,即問用什么方法計算,怎樣列式計算等。要留給學生審題的時間,讓學生有“讀”與“說”的訓練。
小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是:感知——表象——抽象。根據這一規(guī)律,盡量在課堂教學設計上讓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活動,特別是學困生。第一,課堂教學中,在引導學生學習每一個知識時,都要訓練他們說出自己是怎樣思考的,這個結果或結論是怎樣得出的,理清思路,說出思維過程,發(fā)現(xiàn)知識來源,形成知識鏈,逐步做到觸類旁通。第二,不同年級的學生采用不同的思維訓練,比如低年級學生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要特征,并逐步由形象思維占主導地位向抽象思維轉化。比如《兩位數加一位數(進位)》的教學設計,出示書本例題2后,由學生提出問題:24+9+?
我出示24,先問24是怎么組成的,再讓學困生用學具擺出來。
學困生比較清楚數的組成,24是由2個十和4個一組成,并能很快的擺出2捆小棒和4根小棒。
老師出示:24+9=,問:還要擺幾根?你們會怎么算呢?動手試一試。
讓學進生帶領學困生思考。
生:9根小棒再從24根中拿一個小棒來湊成十,而24根小棒拿走了一根,就只剩下23根了,所以最后一共有33根。
讓全班的孩子一起動手操作小棒,感受這種計算的方法。并感受先算了什么,再算了什么。
齊讀:先算1+9=10,再算23+10=33。
生:先從9根小棒中拿6根和24根小棒湊成30根,9根小棒還剩下了3根,30+3=33。
齊讀:先算24+6=30,再算30+3=33。
生:24根小棒中的4根小棒和9根小根合在一起成13根,剩下2捆就是20,20+13=33。
讓學困生通過動手操作擺小棒,在直觀操作的過程中學習計算的方法,從具體到抽象建立表象,學習的效果有明顯的提高,學困生較容易接受。
(二)立足練習,掌握方法
要提高學困生學習數學的能力,必須立足練習,在練習中訓練學生雙基,掌握方法,形成技能。首先,在課堂練習的設計中,既要面向全體學生,又要著眼于學困生,當學生對新知識掌握有難度時,適當采用適合學生學習的方法促使他掌握,如可以采用兒歌或順口溜的方法協(xié)助其掌握知識,讓學生在朗朗上口中感知和記憶,又充滿了情知情趣。
(三)立足優(yōu)生,生成規(guī)律
其次,可以利用優(yōu)生的匯報,引領學困生的復述,幫助學困生理解題意,解決問題,掌握知識。例如在教三年級下冊《口算乘法》時:
師:怎樣計算600×10呢?請同學們把你的想法在小組里交流交流?
生1:6×1=6,后面再添3個0。
師:為什么添上3個0???
生:因為600后面有2個0,而10后面有1個0。所以一共有3個0。
師:其實也就是600里面有6個(百),六個百乘一個十就是六個千了。
生2:600×1=600,后面再添上1個0。
師:他們的發(fā)言很精彩,你可不可以復述一下呢?(對著學困生親切地問,引導他們復述,更好幫助理解)
師(幫助學困生優(yōu)化規(guī)律):一個整數乘10,只要在這個數的末尾加一個0。
(四)立足輔導,多點關注
所謂上課多關注,就是要經常把注意力放在學生身上,時刻提醒他們要認真投入課堂學習。對于學困生,我堅持做到四個優(yōu)先:
1. 有簡單的問題,優(yōu)先讓他們回答。
2. 有簡單的計算,優(yōu)先讓他們到黑板上來板書。
3. 練習的時候優(yōu)先進行輔導。
4. 提出不懂的問題,優(yōu)先解答;答對問題,優(yōu)先表揚。
總之,學困現(xiàn)象是一種不可避免與學習過程并存的問題,是一個值得認真探索和研究的緊迫課題。關注這一現(xiàn)象,勢必有相應的策略,為全面推進素質教育與提高教育質量具有重大的意義。
【參考文獻】
[1] 俞幼飛. 關于小學數學應用題的解題技巧分析[J]. 數學學習與研究:教研版,2015(12).
[2] 梁荷. 培養(yǎng)小學生數學審題能力的實踐研究[D]. 四川師范大學,2016.
[3] 徐偉. 如何培養(yǎng)小學生數學審題能力[J]. 學周刊,201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