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菊
在現在的小學數學教學中,小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不高,學生的主體地位得不到展現。但是,小學數學教師可以巧借數學故事之力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內在驅動力,拓展他們的數學思維,提升小學數學的教學質量。
小學數學不僅是一門工具性的學科,還與學生未來的生活密切相關。因此,小學數學教師要引起重視,將生活化或趣味化的教學故事引入課堂,提升課堂教學的興趣度,改變學生對數學的原有印象,提升數學教師的教學水平。
巧借故事導入,提升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度
小學數學教師可以從學生的生活取材,創設具有趣味性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與此同時,小學數學教師可以選擇合適的教學內容開展教學,照顧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情況。
比如,在講授“周長”這節內容時,我巧借生活化的故事情境激發學生學習的內在驅動力,具體操作如下:
首先,創設生活化的故事情境。我運用多媒體展示內容:小豬生病了,醫生建議小豬爸爸多帶小豬去跑步,增強小豬的體質。小豬爸爸為小豬制定了這樣的計劃:小豬每天早上在周長400米的操場上跑2圈,晚上在此操場上跑1圈,那么,小豬一天一共跑幾圈?
其次,適時引導。我告訴學生:“操場的一圈即為圓的周長,還要注意它早晚都在跑步。”
最后,展示探究成果。在大部分的學生探究完畢后,我問學生:“誰可以分享自己的探究成果?”小陳積極地舉手,說:“小豬早上跑了2圈,是操場的2個周長,即800米;它晚上跑了1圈,是操場的1個周長,即400米,加起來一共1200米。”我微笑著說:“你的答案十分正確,我們也要在生活中加強鍛煉,增強自己的體質,不要像小豬這樣。”我運用生活化的故事進行導入,拉近了學生與數學之間的距離,提升了學生的課堂參與度,提高了小學數學的教學質量。
巧編數學故事,提升學生的探究能力
在小學生掌握一定的知識后,小學數學教師可以將學生散亂的知識點編成具有趣味性的故事,并適時地引導,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升他們的探究能力,進而提升小學數學的教學質量。
比如,我在講授“梯形面積”這節內容時巧編數學故事,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內在驅動力。
首先,創設故事。在古時候,有一個正直的人受到誣陷,被關進大牢,在這時,外國使者打算和這個文明古國建立友好關系,便想考驗一下這個國家的人是否有智慧,出了一道題:一個直角梯形,它的上底為20厘米,下底為40厘米,高為20厘米,問:如何求這個直角梯形的面積?這個問題難住了整個國家的人,于是國王想到了大牢中正直的人,并對他說:“假如你能算出這道題,本王可以饒你不死。”
其次,適時引導。我問學生:“我們可以運用什么方法解答這道題呢?”學生受到故事情節的吸引,興趣頓時被激發了出來。我接著說:“你們可以聯想學習過的三角形和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推導公式。”小喻主動站起來回答:“切割法和填補法。”
再次,巡場觀察。我對學生說:“你們可以和前后桌進行討論,看看你們能否救出這位正直的人。”我會關注學生在討論中的“卡殼”現象,并作出重點指導。
最后,詢問結果。我截取其中一段進行介紹,小洛站起來說:“我運用切割法將這個梯形切割成一個邊長為20厘米的正方形和一個邊長為20厘米的等腰直角三角形,并將這兩個圖形的面積相加,得出正確答案。”通過巧編故事,激發了學生的探究熱情,提升了小學數學的教學質量。
巧借數學家的故事,培養學生善于觀察的能力
小學數學教師可以在教學之余多搜集數學家的故事,并運用到課堂上,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提升學生學習數學的主觀能動性。與此同時,小學數學教師要引導學生進行觀察,使其體會數學本身的樂趣。
比如,在講授“四則混合運算”這節內容時,我運用高斯的故事開展教學,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具體操作如下:
首先,講授故事。在上課后,我對學生說:“很多數學家的小時候都會有好多有趣的故事,有一天,高斯的老師出了如下一道題,考驗學生的計算能力,即,1+2+3+……100等于多少?”學生聽到這個問題后,對這個問題產生了興趣。
其次,講授解法。我板書這道題后,對學生說:“高斯將首尾數相加后得出了正確答案,比如1+100、2+99,一共有多少組這樣的數?誰可以回答出來?你們可以仔細觀察。”課堂陷入沉寂,突然,小艷說:“像這樣依次數下去,中間的數是50和51,因而一共50組,最后答案是5050。”
最后,課堂總結。我對學生說:“我們不要著急做題,而要向高斯這位數學家學習,先觀察特點,看能否找到規律,提升做題效率。”通過巧借數學家故事,并適時引導,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小學數學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學生的好奇心,并將教學內容設置成有趣的故事,激發學生的學習驅動力,并適時地引導學生思考,從而提升小學數學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