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麗霞
摘要:大學生由于心理、年齡、閱歷、知識儲備等因素的不成熟,他們極易造成用網失控的現象,形成所謂的“網癮”,進而影響心理生理的健康。學校是承擔網絡道德教育工作的重要場所,老師們是網絡不良道德心靈的洗滌劑然而,目前網絡成癮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著不足,本文就此進行研究,并提供了相應的對策。
關鍵詞:網癮;思想政治教育;大學生
一、網癮大學生的表現
大學生有相對較強的理智感,也有一定的自制力,所以大學生網癮者的表現不如中小學生般肆無忌憚,他們在網上馳騁,損害的是自己的時間、金錢、健康和學業,較少用暴力對抗社會和他人。可大學生是即將走向社會的棟梁之材,網癮大學生這樣浪費生命和資源的所作所為就更令教師和家長疼惜。為拯救他們,我們要細心觀察,及時識別有網癮傾向的大學生。一般而言,我們要特別關注有以下表現的學:生①留戀網絡,由此造成逃課、抄襲作業、多門課不及格等現象;②逃避現實,疏遠同學、師長,習慣于網絡上尋找平衡;③生活與學習過分依賴電腦;④以大量生活費支付網費、購買游戲卡、頻繁借同學錢等;⑤上網成習慣,不上網時有失落感。
二、高校對網癮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現狀
(1)理論研究方面的不足
目前學術界的研究多重于對網絡成癮矯正的對策,而對造成網癮的具體原因的研究還不夠深入。形成這一現象的原因在于,學者們對網癮大學生的研究多于理性思維視角,對這一特殊群體的心理研究有待進一步的重視。大學生雖然過了叛逆期,但是身心是沒有十分成熟,性格相對穩定但仍有可塑陛,有一定的自控能力但社會經驗相對缺乏。大學生的基本特征加之其特定的年紀階層、生活學習環境、文化程度,這些與造成大學生網絡成癮的情況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對這一特殊群體的教育,方法不能過于簡單粗暴,應當更加深入研究造成網癮的原因,教育應采取適合年輕群體的教育方式。
(2)教育方式方面的不足
在中國應試教育的大背景下,學校教育一直以來都是片面追求成績分數,忽略學生興趣及個性發展,沒有很好的道德教學效果。高校有些學生面臨考研考博的考試壓力,心理負擔重,學生對課堂學習興趣欠缺。大學生恰時青春,渴望自由,追求個性,生活在色彩繽紛的網絡時代的現在,他們享受著網絡世界帶給他們自由空間,他們肆意在網絡平臺上放松、釋放壓力,尋求心靈上的滿足感,久而久之,迷戀上了網絡,淪為網癮患者。
就當前形勢看,大部分高校,學科之間各自為政,未形成合力作用。譬如,由于網絡的多元化和開放化等特點,網絡世界充斥著不少垃圾資源,大學生大多雖已成年,但是自控能力和辨別是非能力十分有限,出現網絡道德缺席的現象屢見不鮮。
(3)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自身能力的不足
大多數高校雖然有專門的心理咨詢室,有專門的心理老師,但是規模小,存在學生多教師少,教學資源緊缺的狀況。一所普通的高校多有上萬人,少則幾千人,學生所遇到的心理問題,僅靠幾個十幾個心理老師,是不能一一解決的,對網絡成癮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此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對計算機網絡有關應用與技術了解不夠,一些教師沒有接觸過網游及其他網絡娛樂,抓不住網絡的特點,對造成大學生沉迷網絡的根本原因了解不深,往往簡單拿學業成績、責任等說辭來對學生進行教育。這一教育方式不但不能從根本上幫助網癮大學生走出網癮泥潭,反而易造成學生逆反心理,厭惡老師、逃避現實,教育結果往往不盡人意,大相徑庭。
三、防止大學生沉迷網絡的對策
大學生長期迷戀網絡,嚴重影響了他們的身心健康,這已成為一種社會性公害。所以,學校、家庭、社會要形成一種合力,共同關注和解決好這一問題。
(1)制定完善的學生管理制度,同時加大執行力度。
“無規矩不成方圓”。規章制度是規范一個人行為的有效措施,目前各高校都有一些規章制度,但還比較籠統。有的制度完善,但是執行的力度不夠。這些寬松的制度環境不能起到良好的約束作用。所以,為了防止學生沉迷網絡,學校要有相應的校紀加以防范。具體內容應該包括:禁止通宵上網,遵守網絡公共道德規范,嚴格自律,杜絕不健康的上網方式等。與此同時,高校還應積極與家長溝通,讓家長與子女之間加強交流與溝通,關心他們的思想、學習、交友、處事等。事實證明,一些網絡成癮大學生的轉變,家長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2)激發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大學生對網絡游戲上癮,完全出于一種對內部動機的趨使。要真正激發和培養大學生學習的內部動機,就必須培養學生愛學習的習慣,并不斷予以強化。由于進入大學以后。大學生沒有了升學的壓力,往往放松了對自己的要求。要解決這一問題,教師一要不斷提高授課水平,提高教學的藝術性。從而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二要在平時的教育過程中注意培養學生的責任心,使其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教師要讓學生從思想上認識到:要想學習上獲得成功,一定要充分利用現有的學習條件,加強自我管理和控制能力,提高學習的主動性和自覺性,掌握、運用自己所學的知識,提高自己的能力。
(3)創造大學生健康、和諧的人際溝通環境。
一所大學就是一個小社會。大學生除了學習、生活之外,平時還要處理相對復雜的人際關系。長期以來大學生的人際交往一直處于一種相對單純的狀態。但是隨著高校與社會的聯系日漸密切,一些社會不良風氣也滲入到大學校園中,大學生的拜金主義、利己主義等功利心態有增長的趨勢。有些大學生不能面對這種新型的人際關系,使得“同學之間不易吐露真實思想,容易產生一種難以排遣的孤獨感”,當這種不良心理產生時,網絡就成為他們最好的朋友,使他們最終迷上了網絡。因此,輔導員要多和學生接觸、交流,主動了解其學習、生活情況,與學生交朋友,營造一種寬松、和諧、民主的班級氛圍。另外,還要多鼓勵他們參加集體活動,在集體活動中不僅可以增加和同伴的交往和接觸,提高交往能力,而且可以鍛煉意志力、自我控制能力等,從而使心理得到健康發展。
綜上所述,高效的思想政治教育離不開高素質的教育隊伍,擴大思想教育工作者的隊伍,建設一支專業性強、熟練掌握網絡技術,是高校做好思想政治教育相關工作的關鍵。德育工作者自身應更加注重專業知識的提升,同時從機制、管理、健康網絡的建設上著手,最重要的是使他們把對網絡的熱情運用到正常的工作、學習、生活中去。
(作者單位:安徽文達信息工程學院會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