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論述維特根斯坦前期哲學的“語言圖像論”和后期哲學“語言游戲說”之間的區別。對“語言游戲說”的3個性質,即“語言游戲說”的“家族相似性”、“語言游戲”與“生活形式”的不可分離性、“語言游戲說”與“遵守規則”的相關性進行分析維特根斯坦的哲學思想、思想的轉變以及其思想在西方哲學中的影響。
關鍵詞:圖象論;語言游戲說;轉變
哲學在本世紀初發生了一次根本性的轉向,語言取代認識論成為哲學研究的中心問題,探究語言的意義問題變得尤為重要。當代的西方語言哲學,一般認為德國邏輯學家弗雷格(Gottlob Frege 1848-1925)的理論是起點。其語言哲學的中心思想是“一個詞只有在一個句子的前后關系中才有意義”。20世紀初期,以牛津為據點的一些哲學家一如摩爾(G.E.Moore,1837-1958)羅素(Bertrand Russell,1872-1970)等,開始對語言和哲學的關系產生興趣。在當時主要分為兩個學派:以費雷格和羅素為代表的邏輯分析學派和以摩爾、維特根斯坦為代表的日常分析學派。邏輯分析是羅素對分析哲學的最大貢獻。他始終
認為:哲學的主要任務就是對語言的邏輯分析。羅素的“邏輯分析”就是運用現代數理邏輯從形式方面分析各種語言命題,尤其是日常語言命題,目的是得出準確的哲學結論。羅素認為日常語言不僅不能恰當地表達人類的思想,甚至在邏輯上也存在缺陷。它欺騙、模糊人類的視線,有待于按照理想語言進行改造,他希望能夠通過使用邏輯分析的方法建立一種理想的人工語言。這種語言以現代數理邏輯為基礎,并能夠克服日常語言缺陷和包含正確的邏輯句法,從而達到準確表述哲學命題,解決傳統哲學問題的目的。而與弗雷格和羅素相反,維特根斯坦在《邏輯哲學論》中堅信日常語言與日常思想是完全合乎邏輯條理的。他認為我們不是努力地去消除日常語言的不完善之處,而是努力的去理解常人是如何用日常語言進行交際的。維特根斯坦一生的語言哲學思想分為前后兩個階段。前期的維特根斯坦主張語言的邏輯圖像論,后期他提出了語言游戲說。維特根斯坦前后兩階段的語言哲學思想是既有區別又有聯系的,后期的語言哲學觀并非是對前期的簡單拋棄,徹底對立,而是繼承基礎上的批判。
一、維特根斯坦前期語言哲學觀:邏輯圖像論
早期的維特根斯坦受到費雷格和羅素的現代數學邏輯的影響很大,他認為,哲學不是一種學說和理論,而是一種活動;哲學的目的就是澄清思想邏輯,即對這些不加以澄清就模糊的思想給出明確的界限。在《邏輯哲學論》中,維特根斯坦談論“世界是由什么組成的”這個本體論問題時,他把本體論問題和語言問題結合在一起思考,他認為世界上發生的一切事情都反映在語言中,就表現為命題的組合,而命題又是由名稱依據一定的關系結合而成的。他主張語言和世界之間存在相同的邏輯結構,語言能夠描述世界,世界能被語言言說,語言是世界的圖像,他把語言和世界的邏輯同構關系作為意義生成機制。這種關系可以通過“圖像”來顯現。圖像就是對思想的摹畫。思想能動地反映世界和語言,它以形成圖像的方式溝通命題與實在。圖像中的要素對應于實在中的對象或對應于實在中的事實:圖像本身是一個事實。事物內部或事物之間彼此具有一定關系這個事實,被圖像中其他要素彼此具有一定關系這個事實所描述?!皥D像論”分析、構造世界和語言的理論基礎是邏輯原子主義。邏輯原子主義是其創始人羅素“把邏輯分析方法應用于抽象本體論的直接后果”(江怡2009:90)這一關于語言與世界關系的基本觀點被稱做“語言圖像論”?!哆壿嬚軐W論》在哲學上的基本學說是一個命題是這個命題所說的那些事實的一個圖像。由此,語言圖像論是《邏輯哲學論》中的核心理論,它代表前期維特根斯坦哲學的基本思想?!皥D像論”的主旨就是邏輯分析揭示語言與世界同構關系,進而澄清語言的意義。圖像論的特點:(1)基本上屬于指稱論者:名稱有指謂,命題有含義,命題有真假,原子命題與分子命題之間,分子命題與分子命題之間有真值關系。(2)語言的意義就在于描述事實的觀點,明確指出語言結構和世界結構的同一性,這種理論曾經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到了羅素的哲學觀,從而導致羅素使用“邏輯原子主義哲學”的概念來稱呼自己的哲學。(3)在劃定語言界限,明確哲學的根本任務的過程中,他提出了“可說的”和“不可說的”這樣的區分,并且認為,對于不能談論的東西必須保持沉默。
二、維特根斯坦后期的語言哲學觀:語言游戲說
“語言游戲說”是維特根斯坦后期思想的核心內容,也是他后期哲學觀的基礎。“語言游戲”是一種把語言比作游戲的比喻。維特根斯坦在首創這一概念時并未對之明確地加以定義,而是通過具體的實例揭示出詞的意義并非只存在于指示事物的活動中,它也可能表現為比較、計數等活動中。語言有意義首先是為它是人們的一項行動,他把由語言和行動所組成的整體叫做“語言游戲”。并且他還借助于語言與游戲的對比,顯示出兩者的相似性,進而揭示出語言使用的多樣性、變易性、實踐性等重要特征。也就是說,“語言游戲說”有3個性質:
(1)“語言游戲說”的“家族相似性”。他強調要人們擺脫傳統的形而上學思維定勢的羈絆,仔細觀察、深入考察人們的游戲活動和語言游戲實踐。通過觀察對于人們的這些生活形式有一個不同于傳統形式的全新的認識。所有被稱為游戲的活動一定有一個共同的特征,但鑒于“一個家族的成員之間的各種各樣的相似之處,也以同樣的方式互相重疊和交叉”,維特根斯坦認為“游戲”同樣形成一個家族,當然,維特根斯坦并非是為了考察游戲而考察游戲。他此舉的目的在于向人們表明,正像游戲活動是五花八門的那樣,詞語的用法也是各式各樣的。仔細考察語言游戲,可以發現它們之間的交錯重疊的“家族相似性”,覓得為所有語言游戲所共有的“本質”。根據這一學說,一個范疇的各個內部成員間不會存在共同的特性,可以看成是同一家族的不同成員之間不存在共同性,只有某種相似性。比如,英語中“game”這一范疇的一員,有的只是為了做游戲,比如捉迷藏,有的要分出輸贏,比如各種球賽,有些游戲卻來自自己的運氣,比如擲骸子,有的還要靠自己的智慧,比如下棋,還有的不僅要靠自己的運氣還要接合自己的智力得到,比如打麻將,以上活動只存在著相似點,不存在共同點。(2)“語言游戲”與“生活形式”的不可分離性。按照維特根斯坦的理解,語言的述說乃是一種活動,或是一種生活形式的一個部分”?!罢Z言游戲”就是語言與行為的一種結合,它著眼于人們使用語言的動態活動,強調在語言的實際使用過程中考察語言的意義。因此,就必須關注與“語言游戲”密切相關的“生活形式”。生活形式指的是:“在特定的歷史背景下通行的,以特定的、歷史地繼承下來的風俗、習慣、制度、傳統等為基礎的人們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的總體或局部”。一般認為,“語言游戲”與“生活形式”的關系是部分與整體的關系,即兩者在涵蓋的內容上有所不同一“生活形式”包含了“語言游戲”,又不限于“語言游戲”;“語言游戲”是人們生活形式的一部分,有時甚或是最重要的部分。維特根斯坦糾正、批判了前期把語言從日常生活用法中割裂開來的形而上學的錯誤,而是在一定生活形式下去學習認識語言。他認為,對一種陌生語言的不理解,原因在于我們不理解說這種陌生語言的人的生活形式。,因此,在一定范圍內,“生活形式”就是“語言游戲”,二者不可分離。(3)“語言游戲說”與“遵守規則”的相關性。“語言游戲”作為“生活形式”的一部分,還顯現出另外一個重要特征,即“遵守規則”。維特根斯坦之所以將語言活動與游戲作比,其目的之一在于讓人們關注兩者在“遵守規則”這一點上的相似性。進行任何一種游戲都必須遵守一定的規則,“語言游戲”也不例外。假如沒有植根于生活形式的各項規則,語言游戲就根本無法展開。語言游戲的意義是在規則節制下語詞的使用,以往的錯誤就在于往往把規則等同于語言的句法分析,似乎掌握了語言的句法規則也就懂得了該種語言。維特根斯坦“語言游戲”語用學更像是一本語言語法的哲學手冊,它決不會去干涉現存的具體的語言語法,而是在具體的語言語境中指導語法的使用。
維特根斯坦的語言哲學思想,尤其是后期的語言游戲說,不但在哲學領域推動了語言的轉向,在語言學等領域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哈里斯(Harris)把維特根斯坦和索緒爾并列稱他們是對現代語言學影響最大的兩個人物。維特根斯坦的哲學思想的轉變促進了語言研究者們將語言研究的視角從理想語言轉為日常語言。在當代的許多語言學流派、語言研究領域,都能找到維特根斯坦思想的痕跡。
作者簡介:
孟婉麗(1992-),漢族,河南漯河市人,外國語言文學碩士,新疆大學外國語學院英語語言文學專業碩士2015級研究生,研究方向:語言學。
(作者單位:新疆大學外國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