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我國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導致大量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到城市,并產生了農村留守兒童這一特殊群體。農村留守兒童家庭結構的變化和家庭環境的特殊性,農村留守兒童家庭德育教育的基礎性作用難以得到有效發揮,農村學校德育教育重視不夠,農村社區對留守兒童關愛只停留在表面等原因,使得農村留守兒童中又出現了存在不良行為習慣的農村留守兒童這一更特殊的群體。要逐步轉化農村留守兒童存在的不良行為習慣,應當通過有效的學校德育教育、家庭德育教育和社區德育教育相結合的方法,逐步改善農村留守兒童存在的問題,促使農村留守兒童能夠健康成長。
關鍵詞:農村留守兒童;德育教育;不良行為習慣;影響
農村留守兒童是近年來我國城市化進程中農民工問題的衍生物,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與發展不僅是農民工家庭的責任和農村社區教育的責任,也是農村學校教育的責任。而農村留守兒童家庭結構的變化和家庭環境的特殊性,使得其家庭德育教育的基礎性作用得不到有效發揮,農村學校德育教育重視不夠,農村社區對留守兒童關愛只停留在表面等原因,使得農村留守兒童中又出現了存在不良行為習慣的農村留守兒童這一更特殊的群體。當我們從家庭、社區、學校的視角進行分析存在不良行為習慣的農村留守兒童德育問題時,我們發現家長、社區服務組織、學校及教師均面臨著諸多的困難和挑戰。
一、農村留守兒童德育教育的現狀
農村留守兒童家庭道德教育的缺失。家庭教育是道德文化傳播的重要載體,在兒童道德教育中起著基礎性作用。和諧的親子關系,對兒童良好的社會情緒和個性行為有著積極的意義。但對于留守兒童而言,由于父母雙方或一方離開家庭,他們在家庭中難以獲得來自父母穩定、有效的道德教育,而受托監護人的道德教育在內容與方法上往往會呈現出隨意性、簡單性等特點,家庭道德教育的基礎性作用也就難以發揮,使得當前留守兒童的家庭德育教育缺失。
農村留守兒童的社區德育教育畸形。社區對留守兒童關愛工作流于形式,對留守兒童身心發展有益的活動基本空白,對留守兒童的道德、行為、習慣、制度約束引導教育缺失。
農村留守兒童的學校德育教育工作知難而缺。對問題留守兒童進一步進行德育教育,在多數學校是基本空缺的。當下學校普遍追求升學率,在中考、高考的壓力下,從小學中學,很多學校將德育工作放置一邊,使德育出現了嚴重的“重智輕德”傾向。
二、農村留守兒童德育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農村留守兒童因為畸形或缺失的德育教育,使得留守兒童出現了各種習慣、性格等方面的問題。尤其是部分留守兒童產生了一些不良行為習慣,成為了家庭、社區及學校德育教育的難題。比如在家頂撞父母,在學校頂撞老師和同學;做事情拖拖拉拉;課堂上搗亂;課后不完成作業;偷竊家里的錢財;在學校向低年級學生訛錢;不講衛生;滿口臟話;拉幫結派,打架斗毆等等。這類學生使得家長頭疼,推給老師管,老師不敢管,交給家長處理,有些家長和老師甚至求助于當地社區和派出所,似乎都收效甚微。
三、良好的德育教育對農村留守兒童不良行為習慣的影響
針對以上農村留守兒童出現的一系列問題,我們采取了學校、家庭、社區加強聯系,共同探討,共同支招來完成對存在不良行為習慣留守兒童的轉化。
(1)加強聯系,共同轉化。尋求學校、家庭、社會三方的最佳整合,就需要學校牽頭,將存在不良行為習慣的留守兒童家長及社區專門負責留守兒童問題的負責人召集起來,建立工作平臺(微信群或QQ群)。隨時由專門負責轉化該留守兒童的老師發布學生動態,由老師、家長和社區負責人共同支招,研究出適合轉化該學生不良行為習慣的方法,根據轉化情況做好轉化記錄和跟蹤教育工作。
(2)以人為本,潛移默化。我們對留守兒童要關注、關愛,但不能直接給這類學生扣帽子。每個人都有自尊自愛的一面,留守兒童也一樣,需要我們在尊重他的前提下去關愛他。面對存在不良行為習慣的留守兒童,這是一個特殊群體中的特殊群體,我們首先要制定出適合轉化他存在不良行為習慣的策略,然后在學習和生活中,以轉化其不良行為習慣為目標,正確施以德育教育,潛移默化地轉化其不良行為習慣。一是家庭德育教育。比如家長要在節假日給他安排適量家務,讓他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和孩子一起干農活,讓孩子學會感恩。二是學校德育教育。教師應當認真上好德育課程,根據所轉化的問題留守兒童,備好課,解其惑。學校要以愛的教育、傳統教育以及感恩教育為主題的主題德育活動,讓留守兒童在活動中潛移默化地改變。三是社區德育教育。社區要將關愛留守兒童、助力農村孩子健康成長的相關活動做扎實,建立起社區內的留守兒童之家,讓留守兒童獲得父愛、母愛一樣的關愛。
(3)家校共育,德育為先。農村大部分學生的家長都文化層次不高,受過的教育都是傳統的棍棒教育。農村留守兒童存在的矛盾是家長薄弱的文化水平和陳舊的教育理念和新時代孩子知識需求和新時代兒童教育理念之間的矛盾。要解決好這一矛盾,學校必須承擔起培訓家長和學校德育教育的工作。首先,學校要不斷完善德育教育制度,并建立德育教育交流平臺,專人負責留守兒童德育教育工作。其次,學校要制定家長培訓方案,建立家長學習交流平臺,讓每一個對孩子的教育存在困惑的家長參加培訓,使每一個家長能找到適合教育自己孩子的辦法。第三,利用傳統節日和革命紀念日,舉辦親子專題活動。通過活動,拉近存在不良習慣留守兒童和家長的關系,以傳遞愛心的方式,讓學生學會講文明、懂禮貌等傳統優良品德。第四,開展道德講堂和法制教育專題活動,邀請問題留守兒童監護人共同參與,將道德與法制知識深入人心。第五,加強留守兒童良好、健全人格的訓練。加強認知教育,發展社會交往,進行針對性地幫扶活動。充分利用課堂教學、學校和社區活動和家庭走訪等形式,增強學生社會交往意識,培養主動交往的習慣,鍛煉與人交流和交往的能力。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培養其形成良好的人格。
總之,只有在家庭、學校以及社會的共同努力下,才能做好存在不良行為習慣的農村留守兒童的德育教育工作,才能為他們培養和塑造健全的人格,讓農村留守兒童健康、快樂成長。
作者簡介:張曉梅(1981—),女,甘肅武威人,本科,二級教師,主要研究方向:教育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