蕢華芬
摘 要:“雙一流”大學建設為學科整體規劃提出參照體系,為地方高校藝術學科建設貫徹創新人才培養機制建構了指導思想。結合藝術教育實際面臨的問題,定位學科建設培養目標。擺正藝術創作與藝術研究在教學與科研之間的關系,完善有利于藝術管理的考核機制,提高藝術創作能力和學術能力,構建藝術人才實習、就業、創業平臺是目前培養機制亟待解決的問題。
關鍵詞:雙一流;人才培養;藝術教育
這個時代和未來時代的競爭在于思想。從戰略上而言,國家提出《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明確了科學文化的整體規劃,意在振興民族精神,復興民族文化。復興之路需要心智與品性的完全人去實現。“完全之人物,精神與身體必不可不為調和之發達。而精神之中又分為三部:知力、感情及意志是也。”王國維在20年代闡述的完全之人具備真美善三德正是當今時代發展所需的創新創意理想人才寫照。有德之士,智性思維、審美意趣關乎所見世界的認知,對未知世界的想象乃至觀念更新。關乎教育,更是關涉藝術教育匹配時代挑戰的核心議題。
藝術對人類一切創造性領域都具有重要意義,正如約翰·戴維森·洛克菲勒所說“要取得今天的成功,就要在教育與努力之外再加上如下要素:有創造性的、想象力豐富的心靈。”
藝術教育的本體是藝術,藝術的性質決定藝術教育建設。合理的學科體系源于藝術的性質。
為今之計,藉著“雙一流”學科發展契機,盤點校內現有優勢力量,確立藝術學科高端建設方向。從基礎本科教育向研究生教育進階,由教學型轉向教學科研型,是目前寧波市藝術學科向著一流標桿方向邁出的第一步。
一、寧波大學“雙一流”藝術學科路徑建設
“雙一流”建設為大學今后發展以及學科整體規劃提供了參照體系。這是發展的基本起點,是衡量評定的方法與手段,終極目的就是要培養具有深厚的文化素養、靈敏的感受能力、豐富的想象力、嫻熟的技藝這些品質的文化創意人才。
首先定位學科培養坐標系,以一流大學一流學科建設為發展目標,確立寧波大學藝術學科在省內及鄰近省、市藝術院校的專業優勢。相較于專業藝術院校的藝術教育,綜合型大學的藝術學科建設更需營造良好的藝術學科氛圍,擺正藝術創作與藝術研究的關系。藝術教育理念,根植于浙東文化土壤,以城區家園情懷為學科建設的內在驅動力,置身于智慧城市發展序列,建設新型現代藝術學院。藝術教育立足于寧波地域文化,與都市發展新格局相適應,結合寧波經濟發展形勢,因地制宜謀求專業特色。
其次,在教學過程中,通過探索、探究往昔藝術的魅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自主性和創造性。以良好的學術體驗和學術訓練,更好地培養學生自我構建藝術專業知識的整體意識,突破單一學科學術交流的思維定式,拓展學科視野。
此外,調整專業框架結構,契合現代智能科技綜合功效與新型技術發展的總體進程。藝術智性思維充盈設計理念,藝術學科建設應積極參與到國際前沿乃至國民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基礎設計研究之中,研究設計發揮本土企業及高校在學科領域內的特點。
二、藝術人才培養機制核心問題解析
首當其沖的是一流藝術學科建設師資隊伍建設問題。引進人才的同時必須確保資助青年教師計劃的有序實施,穩健均衡培養師資力量。顯然,超高水平、青年英才培養是師資隊伍建設的重大舉措。海外優質專業師資和高層次人才是提升校內現有師資教學科研能力的活性因子,提高學術交流與合作的活力。突破藝術學科的內部教學、科研領域的僵局,改變固有的學科認知體系。
顯現藝術學科發展軟實力,即學術影響力問題。學術人才聚集形成學術研究陣營,是創建雙一流大學主要標桿。藝術教育當以藝術創作與藝術研究互為果效,平等對待文字學術創作和藝術作品創作兩種形式的科研。建構與學院辦學定位和人才培養規格相適宜的、科學、有效教學質量指標體系。“雙一流”評價指標為基石,加強國內國際學術交流。每年定期舉辦國際藝術論壇,加強國際、國內藝術專題研討,共同探索研究未來藝術教育的機遇與舉措,提升寧波市的藝術學術綜合實力。
另外,學科框架結構及課程設置問題。隨著學科的交叉融合,在知識傳承方面,必須將具有聯系的學科知識組織在一起,形成新的課程群體。課程群建設的目的,在于培養學生形成獨特專業交叉的知識視野和思維方式,重在培養創造性思維能力及藝術表現能力。群體教學、科研、學術的指標考核更需要兼顧各學科各門課程的特點。輕理論重創作,輕創作重理論都容易偏行己路,導致內部失衡。
藝術學科碩士點的審批獲得了一個教學重大轉向的機遇,尤其對人文、藝術和技術等不同維度有了更高的要求,整個教學體系更應置于靈活、開放、動態發展的教學模式之中,與培養高端設計人才的路徑設置相適應。
三、藝術人才相匹配的實習、就業、創業平臺構建
隨著藝術設計向數字媒體設計方向轉變,傳統的培養方式將更多地向互聯網在線培養方式轉變,文化創意產業園區的建設與地方高校的聯合有助于相關文化創意產業鏈的形成。創意文化產業園區建設理念為導向,吸引企業與高校入駐,共建創業平臺。進駐園區的企業為高校相關藝術創業提供機會,高校在園區內設立工作室,將畢業設計與學生創業相互融合。
寧波都市建設新格局下,大學城、科技園建設研究顯示,具備智性思維、高超技藝、創新能力,更有效地加速區域內藝術、科技成果轉化。藝術教育應與智慧城市發展相匹配,政府職能部門對藝術設計、創新創意人才提供相應的創業、就業公共服務。多方共贏建構專業型藝術人才就業、創業平臺,有助于拓展藝術人才培養途徑。
當今社會的就業觀念已然法生了巨大變革。藝術人才資源有效流動可通過政府搭建共享信息平臺,提供方便就業方和雇主相互識別供需信息,避免因信息不對等而造成雙方搜索成本加劇,導致就業決策失靈與失效。藉著“雙一流”建設的外在推動力,有效地發展文化產業基地、文化創意園區等建設,為城市發展現實決策問題完善公共服務體系。
四、結語
“雙一流”構建了一個思想高度的教育發展部署,并由此提出依靠文化和藝術這類軟實力在中國強國之路行進中精神力量的呼召。思想引領大學精神,精神生發意志品質。一流大學一流學科光耀下的藝術智識引領心靈高度。若以完整的生命角度看過往、觀現實,展未來,便能得以格物致知,通達誠意正心修身。“雙一流”大學建設徐徐展開之際,期待以此為契機,以藝術學科建設而生發的藝術活動提升智性意趣、知覺技能乃至品質感,以藝術所激發的智慧回應所處時代環境的關鍵節點。
參考文獻:
[1]曹意強.藝術與教育[J].藝術教育,2013(7)6-10.
[2]曹意強.藝術教育與創意時代.[J]新美術.2013(7)3-12
[3]李延保.“雙一流”大學建設中人才培養目標定位的思考[J].中國高校科技,2017(1):4-6.
作者簡介:蕢華芬(1975—),女,漢族,寧波人,講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電影管理、藝術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