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互聯網時代,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機遇與挑戰并存。高校學生工作者要創新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方式,通過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等方式端正學生的理想信念;通過構建心理健康教育三級網絡掌握和處理學生心理狀況;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活動與社會實踐活動提升學生的心理韌性。
關鍵詞:互聯網;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社會主義核心信念
大學階段是個體成長非常關鍵的階段,通過在大學階段學習專業技能、參加校園文化活動以及從事社會實踐,青年大學生逐漸從稚嫩走向成熟。因此,教育部要求高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幫助大學生養成健康向上的心態和面對挫折的樂觀品質。互聯網時代,飛速發展的信息技術給高校大學生的學習、生活、交友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高校的學生工作者要認識到互聯網給學生心理健康帶來的影響,創新高校學生工作管理模式,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發展。
一、互聯網時代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面臨的機遇與挑戰
二十一世紀,移動互聯網和智能終端的飛速發展,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互聯網時代,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機遇與挑戰并存。
互聯網時代,高校的學生工作者突破了傳統心理健康教育時空的限制,借助微信、QQ、微博等新型社交平臺,高校的學生工作擁有了傳統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無法比擬優勢——即時通訊、一對一、一對多的交流模式提升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即時性和有效性;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網絡教育資源拓展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全球化視野;開放性的、全社會共享的教育空間打破了傳統心理健康教育只能局限在校園內的限制;視頻、彈幕、融媒體新興媒體讓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貼近大學生……同時,互聯網時代背景下的大學生群體呈現出與其他時代大學生不一樣的心理特征:思路更為活躍、眼界更為開闊、學習方式更加多元化、價值觀更加多元化、個性更加鮮明……新的時代背景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邁向新的臺階[1]。
但正如一枚硬幣有兩面,互聯網給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帶來發展新機遇的同時,也給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帶來新的挑戰。譬如2016年3月9日鄭州一名21歲大學生應無力償還近60萬元校園網貸跳樓自殺事件,讓全社會為之震撼。借助互聯網的春風,以前很少接觸到校園學子的種種亂象正悄悄地向校園伸出它們黑暗的觸角。校園貸亂象頻繁、色情直播、網站屢禁不止;快餐般的網絡文學拉低學生們的心智;透過網絡、文學、影視作品傳播的西方不良思潮試圖影響大學生群體的核心價值觀……互聯網營造出一個五光十色的虛擬環境,這個虛擬的數字環境能滿足個體娛樂、休閑、交友、購物的種種需求。缺乏足夠自制力的大學生面對網絡,特別是網絡游戲的巨大吸引力,極易沉迷無法自拔,影響身心健康發展。網絡游戲成癮的學生大多晝夜顛倒——晚上熬夜打游戲,白天逃課在寢室睡覺,生物鐘紊亂,與社會接觸較少,逃避學業與現實社會責任,最終導致成績下滑、掛科,嚴重影響大學生身心的健康發展。
二、互聯網時代創新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對策探析
互聯網時代,創新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方式,要求高校學生工作者端正理想與信念,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通過建立心理健康三級網絡系統提升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時效性與實效性,通過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和社會實踐活動培養大學生積極進取的心理品質。
首先,高校學生工作者要將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點與核心,堅定不移的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導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引導青年大學生學會辯證看待網絡上的種種現象,提升大學生的政治敏感性。高校學生工作者可還要大力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精神,讓流傳五千年的國學精粹成為構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根基和源泉,用“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精神引導學生學會奮斗,用“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也,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的精神提升學生的心理韌性,正確面對人生的挫折與得失。
其次,高校可以建立心理健康三級網絡系統以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時效性與實效性。高校可以建立以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咨詢中心為原點,以二級學院書記、輔導員為內環,以班級心理委員和寢室心理聯絡員為外環,構建一個環環相扣、層層相連的心理健康網狀監督結構。在這個網狀結構中,心理聯絡員和班級心理委員由學生骨干組成,作為學生本身,能及時發現異常學生心理狀況,及時與老師取得聯系,協助老師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二級學院書記和輔導員負責自己所在院系的學生心理健康監控工作、負責配合學校咨詢中心組織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心理健康教育與咨詢中心負責全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計劃的制定、實施和指導工作[2]。
最后,高校學生工作者要通過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和社會實踐活動培養大學生積極進取的心理品質。例如,高校要積極響應共青團中央打造“第二課堂”的號召,讓學生豐富多彩的“第二課堂”活動中切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力量。高校可以通過產學研結合、校企協同打造實踐平臺,結合大學生生涯規劃教育,將專業教育融入日常學生工作中,引導學生正確認識自己、了解自己,正確認識專業學習與未來職業發展的關系,激發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高校還通過抓好開學典禮、畢業典禮、授位儀式,做好教師節、校慶日等活動,增強學生的儀式感,讓學生養成向善向美的精神。
三、結語
互聯網時代,高校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任重道遠。高校心理健康工作者要正確看到互聯網給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帶來的機遇和挑戰,端正理想與信念,建立心理健康三級網絡實時掌握學生心理動態,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和社會實踐活動等方式,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品質。
參考文獻:
[1]劉玉春,袁永峰.“互聯網+”時代大學生網絡心理 健康教育研究[J].內蒙古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3:92-96.
[2]孫江潔,張麗萍.互聯網環境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模式[J].南京醫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5:399-402.
作者簡介:房興旋(1988—),女,漢族,河北石家莊人,碩士,助教,主要研究方向:學生心理研究、跨文化交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