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坤鵬 鄭亞
摘 要:自古以來,德行的培養歷來受到社會的重視、圣人的推崇。而隨著社會的變遷,“德”的內涵也烙上了不同的時代印記。只有堅持社會主義道德觀,才能真正理解新時代“德”理念的真正內涵,進而進一步塑造自己。而高校是學生教育成長的主陣地,在學生品德塑造方面應發揮著重要作用,探究學生品德塑造的路徑,是將“立德樹人”落到實處的重要舉措。
關鍵詞:立德樹人;高校;實現路徑
當前我國經濟社會正處在戰略轉型的關鍵時期,教育作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必然要順應時代發展的大勢,適時實施改革轉型策略。十八大報告中“立德樹人”理念的提出就是針對教育改革,對“教育事業根本任務”這一命題的準確解答。高校作為學生成長成才的地方,是踐行“立德樹人”理念的重要陣地
一、“立德樹人”內涵的時代解讀
德行的培養歷來受到人們的重視。《禮記·大學》中指出“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其中,修身意為“修養自己的德行”。在人們的認知中,德行對于個人、民族甚至國家而言都是第一位的,是個人立于天地、民族繁衍不息、國家強盛不衰的基礎。因此,人們將“立德”作為“三不朽”之首[1],這些充分反映了我國人民自古以來便對品德培養十分重視。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樹人”則是強調人才培養的重要性,國家、民族、家庭繁衍、傳承的根本在于人才的培養,只有更好地實現個人成長成才的教育,才能真正推動國家、民族、家庭的發展。
“立德”、“樹人”的理念自古就有,并隨著時代的變遷被賦予了新的內涵。任何時期,國家都注重對公民德行的培養,但“德”的內涵卻大相徑庭。當前,我國是以公有制為基礎的社會主義國家,國家大力提倡社會主義道德,即以為人民服務為核心,以集體主義為準則,[2]這種內涵更加個人和集體的融合統一。因而,我們倡導的“立德”更注重以社會主義道德觀塑造個人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只有堅持社會主義道德理念的深化,才能正確的認識社會、改造社會。“樹人”則強調以發展的眼光注重對人才的培養,實現個人從自然人到社會人的完美蛻變。在過去,“樹人”的目的是為了培養為統治階級服務或服從統治的個體,而在人民當家作主的新時代,“樹人”則是培養為人民服務的優秀人才,培養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因而,“立德”、“樹人”兩者相互統一,不可分割,它不僅僅強調知識、技能的傳授,更注重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來引領人的思想建設,以社會主義道德觀來塑造個人品格,真正實現受教者的全面發展。[3]
二、立德樹人實現路徑探究
高校的德育教育主要側重于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主體性教育理論認為,教師從社會和學生發展規律角度入手,通過平等的交流、對話及各種德育活動等方式,激發學生自主性,使其道德品質得到完善和發展。教師和學生在德育教育中角色的扮演成為能否真正實現立德樹人的關鍵。[4]
(一)把握學生發展規律,重視關鍵節點,促進學生成長
把握學生的自身發展規律是開展良好教育基礎,只有正確把其發展握規律,做到從學生實際需要出發,才能促進高校學生從以往應試教育被動學習的角色向高校主動學習角色有效快速轉變,懂得如何引導他們的興趣,進而對癥下藥,提出有針對性的培養方案。同時,重視關鍵節點的教育,尤其是各類傳統節日和愛國節日的教育,讓學生們正確認識歷史,領悟民族精神,理性對待世界的發展變化,讓真正優秀的民族文化和民族品格融入高校學生的意識中,使他們得到洗禮。
(二)重視示范教育,創新教育內容,推動學生健康成長
德高為師,身正為范。高品格、高情操是一名優秀教師必不可少的基本條件,而懂得以身作則,言傳身教,用示范教育引導學生成長師才能成為一名真正的優秀教師。同時,在學生教育過程中,要不斷根據社會發展實際和學生發展規律,創新教育的內容,改變以往強行灌輸和被動接受的教育理念,真正激發學生的學習樂趣,推動學生成長成才。
立德樹人是一個長期教育過程過程。對施教者而言,需要重視自身道德建設,強化個人品格,同時不斷創新教育理念和方式,堅持自身發展和學生教育相統一;對受教者而言,則需要明辨是非,接受正確價值觀和道德理念的洗禮,進而主動將自身的發展同國家、社會進步的相統一,真正實現個人價值。學生的健康成長是民族發展強大的基礎,學生品德的塑造是學生健康的靈魂,只有重視學生的品德教育,培養學生完美品格,才能把他們培養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真正促進學生的成長成才,也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奠定最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左傳》:“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三不朽”為:立德、立功、立言.
[2]駱郁廷,郭莉.“立德樹人”的實現路徑及有效機制.思想教育研究.2013年第7期,第45頁.
[3]陳勇,陳蕾,陳旻.立德樹人: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務.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3年第4期,第9—10頁.
[4]翁鐵慧.立德樹人:黨的十六大以來上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探索與發展.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32頁.
作者簡介:李坤鵬(1989—),男,漢族,山東濱州人。
鄭亞(1992—),女,漢族,四川達州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