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苗苗
【摘要】風險投資退出環節作為風險投資運作過程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是實現高額收益的重要渠道,只有建立通暢的退出機制,資本循環、增值才能實現。對于風險投資退出領域,學者們已經進行了大量總結及研究,在總結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本文將從風險投資的退出機制概述、風險投資兩種主要退出績效評價、我國風險投資退出機制現狀分析等方面展開論述,并提出了了相關建議。
【關鍵詞】風險投資 退出機制 績效評價 現狀
一、風險投資的概述及運作流程
風險投資的定義。風險投資(Venture Capital),從投資的角度來看,是風險投資家把資本投向高風險但可能獲取高額投資回報的高新技術研究開發領域的過程。一般來說,風險投資的運作流程包括融資、投資、管理、退出四個階段。
二、風險投資退出機制的概述
(一)風險投資退出機制的定義
風險投資的退出機制是指風險投資機構在其所投資的風險企業相對成熟之后,將所投資的資金由股權形態轉化為資金形態即變現的機制及其相關的配套制度安排。
(二)風險投資退出機制的作用
(1)評估風險投資活動,發現其價值。風險投資的對象通常是最具有發展潛力的新型高科技企業,且風投退出機制為其提供了一種客觀的評判方式。因為其價值不能通過簡單財務核算來確定,只能通過市場機制來發現、評價。
(2)吸引資本,促進風投有效循環。風險投資是由籌資投資融資三個環節構成的經濟活動,如果退出機制缺乏,風險投資活動正常運行的鏈條就會中斷,風險投資就無法實現良性循環及增值,也無法吸引社會資本進入該領域,風投也無法繼續發展。
三、風險投資的退出機制方式選擇
(一)風險投資的主要退出方式
有效的退出機制在于時間的合理、價格選擇合理的方式撤資以實現資本增值。且風險投資的退出方式主要包括首次公開上市(IPO)、股權轉讓(包括企業并購和股份回購)和清算等。
(二)IPO和并購的退出績效比較
風險投資的退出績效是指風險投資的資本增值能否順利如期實現(高流動性)以及所實現的創業資本增值程度的高低(高收益性)。下面從六個方面主要對公開上市(IPO)和并購(M&A;)兩種方式進行比較:
(1)退出收益。風險投資家通過轉讓風險企業股份所獲得的現金收入、股權收入或債權收入后扣除風險投資本金后的余額就是退出收益。從經驗來看,風險企業首次公開上市退出,其風險資本及收益總量是仞始投入量的5至7倍,這是獲得頗高收益的主要途徑;通過并購方式退出,風險投資家的風險資本及其收益總量是風險資本投入量的2至3倍。相比較而言,首次公開上市的收益率比并購的收益率要高。
(2)退出成本。風險投資實施退出戰略時產生的交易費用和花費的時間成本稱為退出成本。首次公開上市(IPO)涉及承銷費用及會計和中介等各種附加費用,退出費用相對高昂。有資料表明,美國NASDAQ的籌資費用占籌資金額的13%一18%,其中承銷費通常占5%10%。風險投資采用IPO退出時,從風險企業準備上市到正式上市之問通常至少需要6個月,而采用并購方式退出交易所需時間較短,一般只需4—6個月。
(3)退出價格。退出價格(Exit Price,EP)是指風險投資退出時,其持有的風險企業股份的轉讓價格。退出價格直接影響退出收益。IPO的定價通常是基于相對價值的比較定價機制,運用財務比率如市盈率、每股收益率作為估值倍數,受相關市場影響很大,退出定價缺乏靈活性,且極易受外部干擾;而并購的定價更多基于市場均衡定價模型,且其真實價值是“意愿的買方與賣方達成一致的價值”,定價機制靈活。
因此IPO價格缺乏靈活性,面臨外部的不確定性多而導致風險高。
(4)內部控制權激勵效應。內部控制權激勵效應(ICSE)是指風險企業內部控制權安排對風險企業家的激勵程度。對于風險企業家,IPO為風險企業家提供企業上市時的資本增值,且可以盡力保留對該企業的控制權,可以有效激勵風險企業家在上市前創造更多價值;反之,企業以并購方式退出則很有可能使風險企業家喪失對該企業的控制權,不利于他們在風投退出前為企業創造價值。
(5)退出時效性。退出時效性(Exit Timeliness,ET)則是指風險投資退出方式在退出時機選擇上的靈活性。IPO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市場行情的影響。當股市處于“牛市”時,股票發行供不應求,使用IPO退出可以采用溢價方式發行股票取得資本溢價,反之資本溢價可能性驟降。而企業并購對于資本市場行情的敏感度遠遠不及IPO,M&A;與股票市場的相關性比較很小,此時企業價值往往被市場大大低估,是“低進”的好機會。
從退出時效性來看,企業并購的退出績效優于IPO。
(6)退出市場容量。所謂退出市場容量(Exit Market Capaeity,EMC)是指風險投資退出時,資本市場或產權交易市場對風險投資人擬發行或轉讓的風險企業股份的吸納能力。
退出市場容量包括退出市場規模和退出市場質量:退出市場規模方面,市場往往對采用IPO的退出方式有數量限制,并購則是非公開產權轉讓,可以在上市與非上市公司進行,沒有任何數量限制;退出市場質量方面,采用IPO的退出對市場質量要求較并購方式對產權交易市場的質量要求高。風險企業大多屬于中小型高科技成長型企業,在盈利規模、資產規模等方面稍有欠缺。而產權交易市場只需有明確規范的產權界定規則,并購出售就能操作,即并購退出質量要求并不高。
退出市場方面,企業并購的退出績效比IPO更高。
四、我國風險投資退出機制
我國風險投資退出的投資收益率。在整體上,我國風險投資退出項目的投資收益率呈現上升態勢,由于2010年我國創業板行情的不斷上漲和風險投資退出環境顯著改善,項目退出平均收益率達221.87%,明顯好于2009年,年平均收益率達到37.82%,這達到了歷史最好水平。可見,隨著風險投資環境的日益優化和內部管理能力的不斷提升,我國風險投資機構的盈利能力業正在不斷增強。
五、我國風險投資退出面臨的障礙分析
主要缺乏有效的中介服務環境。在風險資本退出過程中需要法律咨詢、資產評估、投行策劃等中介服務機構的支持,盡管現階段我國的中介服務機構有了較大發展,但為風險投資服務仍存在許多問題。主要表現在:中介機構服務不到位;缺乏熟悉風險資本運作的高素質風險投資人才;中介機構的職業道德仍需要規范。
六、完善我國風險投資退出機制的建議
目前我國經過幾十年的摸索,終于在風險投資各方面都取得非凡成就,尤其在退出機制上,2009年的IPO重啟及創業板的正式退出和其他一些改進舉措進一步解決了風投退出方式較單一、效率低下等一系列問題,使風投事業在我國邁進穩定發展道路。但我國風投退出機制仍需完善,對此主要從下述幾個方面提出相關創新性的政策及建議:
(一)開拓多渠道的風險投資退出方式
(1)鼓勵引導高科技風險企業海外上市。風險投資公司不僅可以通過國內資本市場上市進行風險資本退出,還可通過國外上市退出。國內公司發行的股票進行上市大多都集中在國內的證券市場,而在風險投資相對發達的以色列,其IPO大都集中在國外的證券市場。新推出的創業板以及全國性的OTC市場并不能完全容納越來越多的新技術企業,選擇海外市場進行上市已成為我國風投企業退出的新渠道。
(2)促進企業購并市場的發展。雖然并購退出要付出喪失企業管理權的重大代價,但和IPO相比,并購具有退出費用低、撤資快等優點,且其對于資本市場要求不高。另外其帶來的市場風險較小,適用于大多數階段。并購在我國目前的市場環境下相當符合我國實際國情,應積極予以引導。但我們也要認識到:國內很多創業企業本來就隸屬于科研機構或是傳統企業,與原有單位的產權關系不夠明晰。因此只有將該企業產權梳理清晰,才能真正推動企業并購,這避免因產權不清引發的問題。
(二)完善風險投資退出的制度
(1)創造良好政策環境,保障投資者利益。因為國內風投退出機制的相關法律體系、產權機制以及中介服務環境尚存在某些問題,所以為了促進風投的不斷發展需要創造良好政策環境。當前我國國內還有很多信用失靈、信息不對稱以及內部控制等不良經濟行為,并且法律懲罰滯后,嚴重阻礙了風投事業的快速穩定發展。所以有必要進一步完善風險投資的相關法律法規,進而保障風投活動的正常開展,保障投資者的最大利益。
(2)健全風險企業破產清算機制。目前,中國的《公司破產法》以及《民事訴訟法》中對于破產清算方面有所規定,其中主要的參照程序為“企業法人破產還債程序”,但是其不能完全解決實際操作中遇到的一系列情況,所以,要想使沒有良好發展情景的風險企業實現破產清算,必須要完善風險企業破產清算的相關法律法規,對破產清算程序要不斷完善,創造一個良好的退出環境。
參考文獻:
[1]劉志雄.我國風險退出機制分析與比較[J].科學經濟社會,2016,(6).
[2]薛煒.我國風險退出機制分析[D].上海:復旦大學,2010.
[3]范柏乃.我國風險退出機制的實證研究[J].上海交通大學報,20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