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昌茂
【摘 要】 教與學是教學論的基本思想,是師生的共同活動。培養學生自主探究學習方式,小學數學教師必須從學生的主體地位及自身的主導作用去考慮,借助多種教學手段,充分調動小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其自覺地學習,積極主動地探究,讓小學數學課堂“活”起來,讓學生在發展中成長,成為學習的主人。
【關鍵詞】 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自主學習
一、創設教學情境,引導自主學習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學情境的創設必須要以情激境,以最濃的情,最佳的境導入新課,形成問題,教師通過這樣方式能有效喚醒學生的認識系統,在課堂時間內有效地提高學習效率。與此同時,學生受到教學情景的巧妙刺激,就會極大地激發其學習熱情,調動學習興趣,認識系統也會有效地進行運轉[1]。
比如,教師進行分數大小比較的教學中,為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可采用講故事的方式,向學生提出:“孫悟空分西瓜,悟空說將1/3個西瓜分給八戒、將2/6個分給沙師弟……話還未說完,八戒就開始大聲嚷嚷,這樣不公平!同學們聽完故事后,教師可以同學們來評評理,這樣的分法公平嗎?進而有效調動學生興趣,激發其疑問:“如何來比較兩個分數的大小呢?”“八戒分得份數少,是否分得少呢?”通過這樣的教學情境,使其有效增多學生在心里想提的問。再如,進行《圓的認識》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有效地聯系生活,導入新課,在新課伊始,組織學生做一個套圈游戲,讓同學們排成一個長方形向中心套圈。對于能套住給予獎勵,其中則有學生喊這樣不公平,教師問學生:“為什么不公平呢?學生答:“有的同學離得遠,有的同學離得近。”教師接著繼續:“那你們認為如何站才公平呢”(圍成一個圓)為什么?那圓究竟有什么特征?教師通過這樣的方式,使其學生積極主動探索新知識,同時也有效地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二、留足操作空間,引導主動探究
教師在教學中要充分挖教材中的可利用的素材,使其學生直觀形象操作,手腦并用,不斷地在實踐中探索新知識,使其形成探索習慣,有效地的掌握數學思考方法,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效率[2]。
在教材中有這樣一道題:倉庫中具有(1)長0.6米,寬0.4米;(2)長0.6米,寬0.5米;(3)長0.5米,寬0.4米;(4)邊長0.4米。四種不同規格的長方形及正方形的鐵皮, 李師傅在其中選擇5張鐵皮。將其焊接成一個無蓋的正方體及長方體水箱,請問李師傅可以選擇那幾種規格的貼品,各個選擇幾張?請問我們能找到幾種不同的選擇方法?并分別計算出其容積。通過比一比、擺一擺、算一算等操作活動,使其學生積極主動地探索新知識,站在不同的角度去感知、領會、理解所學的知識點。教師通過啟發誘導,向學生提出整體要求。之后再讓其動手嘗試列式,使其積極參與,動腦思考,有效地將學生推到探究新知的“第一線”,更好的口手腦并用,思考問題。
三、加強小組合作,增強合作意識
在小學數學中開展學生獨立學習模式,既要重視學習自主學意識的培養,還要重視小組合作,使其在自主探究、合作學習中,懂得合作、分享、相互幫助。開闊思路、集思廣益,有效的升華其自主學習方式。例如,在《周長》教學中,教師將學生分成幾個不同的組,讓學生測量操場、大樹等的周長,在小組合作中開闊思路,學會分享,從而進一步加深對周長的認識。
總之,在小學數學課堂中,培養學生自主學習方法,教師必須堅持充分發揮自身的主導性作用,堅持以生為主,創設教學情境,留足操作空間,加強小組合作,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及主動性,使小學數學課堂“活”起來。
【參考文獻】
[1] 李春娥. 淺談學生自主學習方式與探討[J]. 小作家選刊:教學交流,2013(10):393-393.
[2] 湯娟. 數學教學中學生自主學習方式和思維能力培養[J]. 讀寫算(教師版):素質教育論壇,2017(20):11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