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少偉
摘 要:基于團隊有效性理論研究成果系統梳理基礎,采用個案文本敘事及實證研究方法,對高校輔導員創新團隊典型個案進行團隊有效性影響因素及其之間作用機理進行分析,以期對打造建設高效高校輔導員研究型創新團隊提供參考經驗及啟示。
關鍵詞:高校輔導員;創新團隊;團隊有效性;影響因素;形成機理
中圖分類號:G451.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1101(2018)01-0105-04
Abstract: Based on the 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research results of team effectiveness theor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influential factors and the mechanism of team effectiveness in the typical cases of innovation team of college counselors with case-based narrative and empirical research methods, hoping to provide references and inspiration for building a highly efficient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teamof college counselors.
Key words:College counselors; Innovation team; Team effectiveness; Influential factors; Formation mechanism
一、國內外團隊有效性相關研究綜述
團隊作為一種靈活組織形式,具有學習、協作、競爭和聯誼等重要功能。隨著現代科學技術日新月異和經濟社會發展,團隊作用日益彰顯,培育創新團隊,推進協同創新越來越受到廣泛應用。對于團隊有效性研究已成為管理學領域研究熱點。國內外關于團隊有效性相關研究比較深入,成果豐碩。研究成果主要集中體現在:Hackman認為:“團隊有效性是指團隊實現預定目標的實際結果或復雜性產出。”[1] Sundstrom強調團隊效能體現的是一個團隊內部互動過程,包括團隊成員之間信任、溝通、協作、凝聚力以及所有對團隊內部互動過程有力要素和條件[2]。Campion等人提出團隊有效性影響因素主要有工作設計、團隊構成、環境、相互依賴性和團隊運行過程[3]。王重鳴認為團隊結構和過程因素是影響團隊績效兩大重要因素[4]。Cohen和Bailey研究了團隊共享心理特質對團隊有效性影響[5]。Stewart & Bar rick認為團隊成員間相互依賴性與團隊績效相關[6]。王鵬等人研究認為團隊成員努力程度與團隊有效性之間關系呈正相關[7]。Lester等人和Pearce研究認為,團隊效能感與群體效能感對團隊有效性影響有顯著差異,若任務相互依賴性高時,團隊效能感與團隊績效之間關系較強[8-9]。Mohammed和Mathieu等人研究認為,共享心智模型通過直接影響團隊過程和團隊成員來對團隊績效增強其影響力[10-11]。Katzenbach等人提出團隊有效性具有規模小、能力互補、共同愿景和共同責任[12]。李明斐等人提出團隊有效性五大特征即團隊價值觀、人際關系互動、角色分配、團隊領導力和團隊智慧[13]。
綜觀文獻研究,團隊有效性研究存在著一定局限,需要我們進一步深入探討。主要表現在:現有團隊有效性模型不能足以解釋團隊有效性因素之間的影響作用關系,很少見有對團隊效能形成過程進行深入研究。
二、跟進高校輔導員研究型創新團隊有效性研究價值蘊涵
作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骨干力量,高校輔導員身處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第一線,最能把握學生的情緒,最能了解學生的需求,最能貼近學生的情感,對大學生的成長起著至關重要不可替代的作用。教育部《高等學校輔導員職業能力標準(暫行)》印發實施以來,對高校輔導員隊伍建設進行了頂層設計,使得高校輔導員隊伍規模與質量均得到長足發展,同時也為高校輔導員隊伍專業化、職業化發展提供了發展機遇和前進動力,并取得了積極進展[14]。《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文件出臺為加速推進高校輔導員專業化、職業化、專家化發展提供了新機遇。研究團隊有效性影響關鍵因素及各因素之間相互關系,揭示團隊有效性形成機理,將為構建和建設高校輔導員研究型創新團隊具有重要指導價值,打造建設高效高校輔導員研究型創新團隊,是推進高校輔導員隊伍專業化、職業化、專家化發展工作的一個重要突破口和著力點,更是提升輔導員認同感、歸屬感、成就感的關鍵舉措,直接關系著高校輔導員的職業穩定性,關系著輔導員能否將這一職業作為一項可終身從事并甚感榮耀的事業去努力奮斗,對于豐富高校輔導員隊伍專業化、職業化、專家化理論研究資源累積,提高我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質量和水平具有重要現實價值。
三、高校輔導員研究型創新團隊有效性影響關鍵因素及形成機理——基于XX高校“五朵金花”創新團隊實證考察啟示
(一)個案與文本敘事:XX高校“五朵金花”創新團隊
“五朵金花”是南京某高校優秀輔導員的代表,他們五位矢志育人、各具優勢、成果卓越。她們中有在輔導員崗位上工作20余年的“老”同志,有博士,有“海龜”,有博客達人,有敬業模范,她們為了“讓每一位同學都成為有用之才”的共同目標,聚集到了一起,相互取長補短,共同學習進步,自發組建了xx高校輔導員工作創新團隊。在統一規劃下,團隊自2008年組建以來,積極探索新形勢下的育人規律,共同夯實輔導員工作技能,圍繞學生成長成才的真切需求,凝練工作理念、創新工作機制、豐富育人載體,以創新的精神打造了一套符合輔導員長遠發展和育人需求的工作模式,以實際行動踐行輔導員光榮的育人使命。xx高校在輔導員隊伍建設專業化的探索中正在摸索一條以輔導員工作團隊促進輔導員工作提升的職業化發展之路[15]。結合個人學習背景和工作特長,“五朵金花”逐漸成長為具有專業優勢的輔導員,她們堅信科研創新是提升自身素質的內在動力。2009年,團隊牽頭撰寫《xx高校輔導員工作指南》,率先提出了輔導員的工作標準,根據“教育、服務、管理、研究”四大職能編寫,并配有實務指南、典型案例、疑難雜癥專家會診、小貼士等特色欄目,全面涵蓋了輔導員工作,成為南京大學輔導員的“工作寶典”。九年來,該輔導員工作創新團隊中的“五朵金花”從輔導員工作的新手逐漸成長為一專多能的學生事務專家。在這一過程中,“五朵金花”相互學習,相互激勵,相互扶持,她們依靠團隊的力量,花開四季,馨香滿園。“五朵金花”創新團隊事跡入圍“全國高校輔導員年度人物”,先后被新華網、《中國教育報》等媒體宣傳報道,產生了良好社會效果。
(二)高校輔導員研究型創新團隊有效性影響關鍵因素及生成機理分析
基于對“五朵金花”輔導員創新團隊事跡文本研究,發現影響輔導員研究型創新團隊有效性關鍵因素主要有團隊功能定位、價值取向、建章立制、師生共長和成果凸顯等,它們各因素之間相互影響、相互作用,共同生成了高校輔導員研究型創新團隊有效性。通過實證考察和研究分析,我們試著闡釋和揭示高校輔導員研究型創新團隊有效性形成機理,為科學有效地培育高校輔導員研究型創新團隊提供借鑒啟示。
1.功能價值:高校輔導員研究型協同創新團隊持久發展“根本”。某高校“五朵金花”輔導員工作創新團隊在建隊之初就確立團隊“三觀”即團隊工作觀(以團隊互助模式實現輔導員工作全覆蓋)、團隊學生觀(每一個學生都是有培養潛力的未來人才)和團隊價值觀(輔導員工作專業化要靠專業的輔導員支撐)。五位輔導員基于共同價值取向和育人觀聚在一起,圍繞學生、關愛學生、服務學生,以創新精神成功打造了一套符合輔導員長遠發展和育人需求的工作模式,取得豐碩業績。團隊功能定位與目標價值是引航燈,起著指引方向,照亮前進道路,至始至終指引著輔導員工作創新團隊砥礪奮進,行穩致遠。明確團隊功能定位、確立價值目標是高校輔導員研究型創新團隊持久發展的“根本”。
2.差異優勢:高校輔導員研究型協同創新團隊組建成立“基點”。差異化戰略是增強輔導員工作創新團隊旺盛生命力和競爭優勢的有效手段。“五朵金花”輔導員工作創新團隊,她們中有在輔導員崗位上工作20余年的“老”同志,有博士,有“海龜”,有博客達人,有敬業模范,可謂各具優勢。“五朵金花”團隊在工作中注重豐富工作內涵同,五位輔導員結合自己專業背景和工作特長,致力成長為專業化差異優勢型輔導員如“理想信念支持型”、“心理幫扶支持型”、“就業創業支持型”、“資助育人支持型”和“專業導師支持型”輔導員。正是這種“差異優勢”形成了“五朵金花”輔導員工作創新團隊組建“基點”。高校輔導員研究型協同創新團隊組建成立也不例外,應在跨學院、跨專業之間具有學科交叉輔導員隊伍中遴選團隊成員,相互取長補短、優勢互補,為打造高精尖輔導員研究型創新團隊奠定基礎。
3.建章立制:高校輔導員研究型協同創新團隊科學發展“命脈”。立標準、建機制,打造一專多能輔導員專家團隊是“五朵金花”輔導員工作創新團隊科學發展“命脈”。標準和機制是實現輔導員工作創新團隊可持續科學發展有效途徑,以機制推進團隊建設科學化水平,促進團隊工作常態化、科學化和標準化。例如“五朵金花”輔導員工作創新團隊牽頭編撰《xx高校輔導員工作指南》,率先提出輔導員工作標準,并配有“實務指南”、“典型案例”和“疑難雜癥專家會診”等特色欄目,為學生工作提供了借鑒啟示。建立每兩周一次集體備課制度,集中討論在工作中發現的新現象、新問題,針對工作難點和熱點,邀請相關領域專家以工作坊的形式進行專業輔導,注重積累和總結現象背后的問題癥結和普遍情況,凝練成文形成工作案例20余篇,并通過輔導員工作創新論壇分享體會,推廣經驗。由此其實我們,在高校輔導員研究型協同創新團隊建設中要尤為關注建章立制重要作用,用不斷健全制度體系規范研究團隊行動,用良性互動機制提升研究團隊凝聚力和向心力。
4.師生共長:高校輔導員研究型協同創新團隊有效發展“靈魂”。“五朵金花”輔導員工作創新團隊把服務學生成長成才,讓學生成為最好的自己作為團隊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同時致力以創新精神成功打造了一套符合輔導員長遠發展和育人需求的工作模式,試著摸索一條以輔導員工作團隊助力自己職業化專業化專家化成長發展之路,在幫助學生成長同時砥礪自己,形成“學生助我成長 我帶學生飛翔”良好生態。實踐證明,師生共長是高校輔導員研究型協同創新團隊有效發展“靈魂”。啟示我們在高校輔導員研究型協同創新團隊 建設中要積極發揮兩大主體“輔導員—學生”能動作用,打造“師生協同成長共同體”,最大限度地激發輔導員和學生個體內在動力和成長渴望,讓師生深刻地感受到學習進步、不斷成長是一種責任、一種精神追求,一種生活方式,讓勤奮學習成為青春遠航的動力,讓增長本領成為青春搏擊的能量。
5.成果集成:高校輔導員研究型協同創新團隊高效生長“動力”。“五朵金花”團隊堅信科研創新是提升自身素質的內在動力。近年來,她們主持科研項目九項,其中國家級項目一項,省級項目四項。在《中國青年研究》、《高校輔導員》等核心期刊發表學生工作學術論文二十余篇,研究成果獲“全國高校輔導員優秀論文”二等獎、三等獎,工作案例獲評“江蘇省優秀輔導員工作案例”等獎勵。 “五朵金花”輔導員工作創新團隊以扎實的理論研究助力輔導員專業化發展。實踐證明,成果有效集成、轉化凸顯是高校輔導員研究型協同創新團隊高效生長的“動力”。在學生工作實踐中,應致力將辛苦轉化為成果,把經驗上升為科學,把碎片化學生工作系統化和項目化,在育人工作基礎上研究,在研究中工作,形成一批研究成果,培育一批輔導員工作精品項目,進一步增強高校輔導員在人才培養過程中貢獻度,亮出高校輔導員“精氣神”,樹立高校輔導員職業形象,把高校輔導員研究型協同創新團隊打造成立德樹人實踐育人示范基地、輔導員專業化職業化發展加速器和人才培養模式協同創新試驗田。
高校輔導員研究型創新團隊有效性生成是一個復雜系統工程。實踐證明,建設成一支科學有效、運行高效的輔導員研究型創新團隊,明晰其功能定位是高校輔導員研究型創新團隊可持續發展之“根本”;集聚團隊成員之間“差異優勢”是其組建成立之“基點”;建章立制是確保輔導員研究型創新團隊科學發展之“命脈”;師生共長是其有效發展之“靈魂”和“追求”;成果集成是輔導員研究型創新團隊高效和快速生長之“動力”。功能定位、差異優勢、建章立制、師生共長和成果集成這五大核心關鍵因素,互為補充相互促進,是一個有機整體,缺一不可。
參考文獻:
[1] Hackman J R.Handbook of Organizational Bchavior[M].NJ:Prentice Hall,1987:342.
[2] Sundstrom E,DeMeuse K P,Futrell D.Work teams:applications and effectiveness[J].American Psycho lo-gist,1990,45(2):125-133.
[3] Campion M A,Papper E M, Medsker G J.Relations between work group characteristics and effectiveness:a replication and extension[J].Personnel Psychology,1996,49(2):429-452.
[4] 王重鳴.管理心理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5] Cohen S G,Bailey D R.What makes teams work:group effectiveness research from the shop floor to the executive suite[J].Journal of Managetment,1997,23(3):239-290.
[6] Stewart G L,Barrick M R.Team Structure and Performance;Assessing the Mediating Role of Intra Team Process and the Moderating Role of Task Type[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000,43(2):135-148.
[7] 王鵬,高峰強,倪萍,等.幾天效能信念的形成及其對團隊努力程度的影響[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04,21(3):103-107.
[8] Lester S W,Meglino B M,Korsgaard M A.The antecedents and consequences of group potency; a longitudinal investigation of newly formed work groups[J].Academy of Manggenment Journal,2002,45(2):352-368.
[9] Pearce C L,Gallagher C A, Ensley M D.Confidence at group level of analysis: a longitudinal investigation of the relationgship between potency and team effectiveness[J].Journal of Occupationgal and Organizationgal Psychology,2002,75(1):115-119.
[10] MAthien J E,Heliner T S,Goodwin G F.The influence of shared mental models on team process and performance[J].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2000,85(2):273-283.
[11] Moharnmed S,Klinoski R,Rentsch J R.The measurement of team mental models:we have no shared schema[J].Organizational Rasearch Methods,2000,3(2):123-165.
[12] Katzenbach J R, Smith D K.The Wisdom of Teams:Creating the High-performance Organization[M].Boston,Mass:A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1993.
[13] 李明斐,楊衛澤.項目團隊有效性的影響因素界定與實現[J].管理工程學報,2002(s1):91.
[14] 馮剛.高校輔導員隊伍專業化、職業化建設的發展路徑——《普通高等學校輔導員隊伍建設規定》頒布十年的回顧與展望[J].思想理論教育,2016(11):4.
[15] 張學軍,繆志聰.青春路上“五朵金花”伴你成長——記南京大學一個輔導員工作創新團隊[N].中國教育報,2013-06-06(11).
[責任編輯:吳曉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