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寶來
【摘 要】 學校的德育教育是一項多因素、多層次、多途徑的龐大的工程,作為教育工作者一定結合德育教育的新形勢、新現象,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銳意進取,實現德育教育的新跨越,適應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的要求。
【關鍵詞】 德育;中學;教學模式
中學生正處在世界觀逐漸形成的重要階段,德育教育更應從青少年抓起,切實抓好基礎。就班級教育管理來說,德育教育在整個教育體系中處于首要位置。作為一個教育工作者應增強使命感,樹立在新形勢下加強對中學生思想品德教育的緊迫感和為孩子們終身著想的責任感。
一、班級管理者必須樹立新的德育教育觀
教師必須具有良好的道德素質,以個人的魅力影響學生的健康成長。古人云:“染于蒼則滄,染于黃則黃。”作為教育工作者,其道德素質的高低,不僅會決定教師自身的一生,而且會產生強大的“氣感”和巨大的“光環”,影響著學生的成長。
處理好開放的社會環境和學校德育相對封閉的教育方式之間的矛盾。因此,德育教育一定要把“封閉式”改為“開放式”,把學生的“小課堂”與社會的“大課堂”有機的結合在一起,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是非觀,提高學生識別真善美、假惡丑的能力,增強學生的自身“免疫力”,這才是德育教育的根本目的。
重視學生心理素質的培養。大學生馬加爵瘋狂殺害同一宿舍的校友,導致悲劇的發生的直接原因就是馬加爵的心理出現了危機,這種心理危機是在中小學階段由于其家庭貧窮等原因而被其他人所冷落,漸漸養成了孤僻的性格,這時,最需要教育工作者去做他的心理指導,幫助他走出心理的誤區,可是,我們沒有及時作好這項工作。由于心理問題而給他人和社會造成危害的現象屢見不鮮,這就決定了在對學生進行道德教育的同時,一定要加強對學生的心理承受能力的訓練,全面提高學生的感受能力、選擇能力和判斷能力。
二、細化現有的德育教育模式
變學校單一的教育模式為學校、家庭、社會的綜合教育網絡。在市場經濟的今天,學生的生存環境發生了深刻的變化,社會上的人和事時時刻刻在影響著學生的發展。綜合以上的分析,要作好學生的德育工作,必須把學生的行為德育教育放在社會改革之中去設計、去安排,脫離社會的教育是空洞的教育,脫離家庭的教育也是不現實的,只有學校、家庭、社會的有機結合,才能構成真正意義上的教育,才能使學生的德育教育落到實處。
寓德育教育于豐富多彩的社會活動中。學校的德育工作也是一個“樂教”的問題。只是一味的說教,其效果遠不如組織一次有意義的活動。在活動中,針對學生的生理特點和心理特點,抓住他們的思想實際,有目的、有意識地培養他們的愛好和情操。
開展心理咨詢活動,及時給學生排憂解難,防止學生在道德上出現偏差。
加強日常教學和生活中的德育滲透。充分發揮校園文化陣地載體作用,發揮學校美術室、宣傳欄、黑板報、廣播等宣傳陣地,有計劃、有目的地搞好各種德育宣傳,使學生耳濡目染。充分發揮文體活動的載體作用,大力提倡以美輔德,以美益智,以美促勞,以美健體。
建立學校德育基地。學校要廣開渠道,邀請校外輔導員來學校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通過這些方式,拓展德育教育渠道,使學生受到全方位的德育教育。
學校的德育教育是一項多因素、多層次、多途徑的龐大的工程,作為教育工作者一定結合德育教育的新形勢、新現象,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銳意進取,實現德育教育的新跨越,適應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的要求。
【參考文獻】
[1] 郭婭玲. 德育與班級管理[M]. 長沙:湖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
[2] 秦成. 淺談如何抓好班級德育教育[J]. 中外交流,2018(6).
[3] 李家成. 德育需以班級為基礎[J]. 中小學德育,20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