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笑珍
【摘 要】 數學知識本身是抽象的、枯燥的,課堂教學時教師應積極創設生動、形象的生活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注重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習慣;改變學習方式,留給學生動手操作、主動探究的時間和空間;精心設計練習,引導學生合作學習,培養學生合作交流的習慣。
【關鍵詞】 習慣;培養;數學;學習
小學《數學課程標準》中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之一”。作為數學教師,我認為應該讓學生在數學課堂中快樂地學習,讓數學課堂充滿生機和活力,養成終身受益的好習慣。
一、創設問題情境,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習慣
數學教育是要學生獲得作為一個公民所必須的基本數學知識和技能,為學生終身可持續發展打好基礎,必須開放小教室,把生活中的鮮活題材引入學習數學的大課堂。創設問題情境應注意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背景出發,既要讓學生感覺到所面臨的問題是熟悉的、常見的,同時又是新奇的,富有挑戰性的。一方面使學生有可能去進行思考和探索,另一方面又要時常感受到自身已有知識的局限性,從而處于一種想知而未知、欲罷而不能的心理狀態,引起強烈的探索欲望。使學生有更多的機會從周圍熟悉的事物中學習數學和理解數學,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感受到數學的趣味和作用,體驗到數學的魅力。例如:在多次教學“能被3整除的數的特征”時,我曾分別這樣引入:方法一:先出示“60、93、36、129……”據此復習“能被2、5整除的數的特征”后追問:“猜一猜什么樣的數能被3整除?”學生受前面所學知識的負面影響,往往會做出“個位是3的倍數的數能被3整除”的猜想。這時我又出示了兩組數:第一組“13、26、49、70……”第二組“21、42、33、84、75、96、18、57、69”讓學生判斷,結果發現第一組數雖然個位是3的倍數,卻不能被3整除,第二組數雖然個位數字是0~9的數都能被3整除,從而修正了猜想。這樣在我設置的陷阱面前,讓學生感受了一種“憤”、“悱”的學習狀態,一下子讓學生體驗到焦慮、疑惑、心求通而未得的心情,認知沖突的形成充分激發了學生渴求探索的欲望。方法二:讓學生隨意說一些三、四位數,讓老師猜能否被3整除,學生筆算驗證,結果老師全猜對了,我隨即問:“你們也想有這樣的本領嗎?”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方法三:讓學生拿出3根、6根、9根、4根、7根小棒,分別擺出多位數,(如4根小棒可擺出:13、1003、30010、204……)看看有何發現。在這樣的問題情境下,學生帶著對新知識的強烈渴求和對學習材料的濃厚興趣,激發了探索的欲望,通過嘗試、驗證、合作、交流,均發現了能被3整除的數的特征:各位數之和是3的倍數的數能被3整除,愉快地參與到新知的學習活動之中,由“要我學”變為“我要學”,使學習成為終身的需要,養成主動學習的好習慣。
二、提供自主學習機會,培養學生動手操作的習慣
現代課堂教學要求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發揮學生的主動精神,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凡應由學生獨立完成的,要留給學生充裕的思考空間,盡量讓學生獨立觀察、操作、表述,多角度進行創造性思維和活動,以便讓學生充分認識到自己是學習的主體、學習的主人,從而積極主動地學習、獨立思考、大膽實踐,充分發揮自己的學習潛能和創造精神。進行獨立學習活動的形式應該多種多樣、生動有趣,例如在教學“認識人民幣”時,把認識人民幣的全過程用看一看、想一想、認一認、說一說(小組合作初步認識人民幣)、分一分、理一理(整理錢,再次認識人民幣)猜一猜、擺一擺(猜價格,用學具擺出來)、算一算、買一買(算價錢買東西)等幾個活動串連地一起,使整個教學過程形成一個動態的教學活動整體。在這一動態的教學活動中,為學生提供了足夠的活動時間和空間。教學活動中,既有學生的觀察與思考,又有學生的操作與表述;既有學生個體的獨立思考,又有小組的合作交流,使整個教學活動形成一個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組與組之間的立體交叉互動。在這一多維互動過程中。每個學生的能力得到充分的展示,使每一個學生都體驗了成功的喜悅,養成了動手操作驗證的學習習慣。
三、精心設計練習,培養學生合作交流的習慣
練習往往是比較枯燥的,教師通常強制學生去完成,學生不是自愿的,效果就事倍功半。因此,教學中教師若能在練習中精心設計,采用學生喜歡的方式,如數學游戲、比賽、實際操作等等,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主動學習,從而全面發展學生的能力,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教學“幾和幾”之后,我根據低年級學生的年齡、心理特點,即低年級學生的無意注意占主要成分,要想激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必須將學生酷愛的活動形式引入課堂,讓學生在玩中學,在學中獲取知識、增長才干。特意設計了以下的課堂練習。比如:
1. 對口令游戲
教師:4能分成1和幾?
學生:4能分成1和3。
教師:5能分成4和幾?
學生:5能分成4和1……
2. 猜數游戲
教師問:“我有5個圓片,右手拿1個,左手拿幾個?”學生答:“左手拿4個,5能分成l和4或l和4組成5。”
3. 對手指游戲
教師邊說邊出示手指,學生邊回答邊出示手指。(如5,師說:我出3,同時伸出3個手指。生說:我出2,同時伸出2個手指)
綜上所述,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活動,要緊緊圍繞“探索、合作、發展及良好習慣養成”這一核心,使學生的學習不再是學生被動地吸收課本上的現成結論,而是一個學生親自參與的豐富生動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思維過程,以實現學習方式的轉變,養成主動學習、樂于探究、勤于動手操作和合作交流的好習慣。
【參考文獻】
[1] 新教育學習研究機構主編. 高效學習方法全集 細節與習慣[M]. 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3(9).
[2] 李偉,高隆昌. 數學思想賞析[M]. 成都:西南交通大學出版社,20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