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登中
【摘 要】 現在,教育界涌現了許多名為理解精深,實則理解偏頗的教育名家。本文基于此,以國培課堂中的實際教學為例,指出語文閱讀教學理解的重點不在結果的“高、大、上”、“精、深、尖”,而在于能帶領學生真正走進文本,去領略語文本身的文字美、修辭美、韻味美。
【關鍵詞】 語文教學;文本;主題
現在,教育界涌現了許多名為理解精深,實則理解偏頗的教育“名家”。本文基于此,以國培課堂中的實際教學為例,指出語文閱讀教學理解的重點不在結果的“高、大、上”、“精、深、尖”,而在于能帶領學生真正走進文本,去領略語文本身的文字美、修辭美、韻味美。
相信大家對趙本山小品《不差錢》中小沈陽穿的那蘇格蘭風格的裙褲還記憶猶新,難道我們的語文教學也像小沈陽穿的那條裙褲完全“跑偏”了?
不可否認,一些語文教育“名家”,在一些公開課上為了展示自己閱讀的精深與新意,對文本的理解“跑偏”了。
一次在《語文教學通訊》上看到某“名師”執教的《背影》教學實錄,我真“佩服”那位“名師”能把傳統名篇《背影》的主題解讀為“生命是脆弱的、短暫、飄忽,因此我們要珍惜生命”,并且還鄭重其事地引導學生去尋找支撐主題的所謂的“證據”,煞有見地的用朱自清口吻虛擬一則短信來表達自己對文本“讀深了,讀細了,讀對了”。
這種現象普遍嗎?也許還能再舉出十個八個來,但我認為像那樣對《背影》的理解“跑偏”的在我們的語文教師隊伍中占不到1%,絕大多數老師還是固守在“父子之愛”這一主題上的。問題是這種“固守傳統”的理解也是“跑偏”嗎?
參加國培,聆聽專家講座,《從文本解讀的專業性看語文教學的有效性》開篇為我們提了一個問題:如果你來教《背影》中第一段“我與父親不相見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記的是他的背影”你抓住哪個關鍵字?我心里犯疑,難道不是“最”?只聽有答“最”的,有答“已”的……眾說紛紜,老師笑而不語,最后還是引導我們來關注這一段的“不”,并與文末的“但最過兩年的不見”的“不”比較分析得出了文章的主題是“表達兒子的愧疚與懺悔”。我眼前一亮,的確,這一點被我們忽略了。但驚喜之余,又帶給了思考:如果抓這個關鍵字來作文本解讀的突破口,那以下的教學環節又將如何進行呢?又怎么引導學生去品析相關背影的描寫呢?(總不能說這篇文章重點不是描寫背影嘛。)課間向老師討教,大家討論得出的辦法是追問同學們:“愧疚與懺悔是通過什么來表現的呢?”“背影”嘛,這不就回到了背影的描寫嗎。辦法似乎很圓滿,但已經通過第一段和最后一段就得出主題,再來對中間背影的解讀還有意義嗎?
因此我覺得教學中抓第一段的關鍵字,還是“最”不可。對文章的主題的揭示是在學生充分品析文本的語句的過程中感悟而來,而不是知道結果后再去找依據。教學之初所抓的這個關鍵字,一定要起到“牽一發而動全身”的作用,這里的“最”,無疑能起到這個作用。“最”表程度深,背影帶給“我”的印記難已忘記,那么“為什么最不能忘記呢?”“這個背影是什么情況下的背影呢?”于是便很快地回到文章對背影的描寫,體會父親對兒子的愛。(總不能說文章的主題沒有父親的愛吧。)再此基礎上,進一步追問:“這篇文章就只是寫父親對兒子的愛嗎?”引導學生去找相關寫兒子的情節,再去關注篇首與篇末的兩“不”,得出文章的主題還包含了兒子的“愧疚與懺悔”不是更好嗎?
我認為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理解的重點不在結果的“高、大、上”、“精、深、尖”,只要能帶領學生真正走進文本,去領略語文本身的文字美、修辭美、韻味美,并且能教會學生閱讀與寫作,固守傳統的理解又何嘗不是語文教學的正道?
【參考文獻】
[1] 徐勝男. 淺談初中語文閱讀教學[J]. 中外交流,2018(2).
[2] 周娜. 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探究[J]. 中學語文,20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