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波
摘 要:物理概念反映物理現象的本質。初中物理概念教學必須結合物理學科特點和學生的具體學情,注重學習興趣的激發和學習的引導,幫助學生新舊概念進行類比,有效構建概念體系。如何在概念教學中有效地啟發學生的思維、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是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值得探索的重要課題之一。
關鍵詞:初中;物理教學;概念教學;心得體會
概念教學是初中物理教學的重中之重,缺失了對概念深入的理解,概念的應用就會出現錯誤,概念教學缺失了學生對知識的主動構建和興趣,三維教學目標的完成度就會有殘缺。物理概念的形成是科學家結合生活中的物理現象總結出來的具有普適性的規律,或是從原有概念出發通過理論推理再驗證得到的精華,是更好地解釋自然現象和物理問題的基礎。環顧當前的初中物理概念教學,受長期傳統灌輸式教學模式和應試教育的影響,我們的概念教學不是最有利于學生的發展的模式。
一、引入物理概念
在概念教學中,首先要使學生明白原有概念的局限,從而知道為什么要引入新的物理概念。引入概念,常用方法有:從生活實際引入,如引入“力”的概念,可以現場模擬生活中力的現象,讓學生體會“力”就在我們身邊;從實驗現象引入,如觀察體會慣性的存在;在復習舊知識的基礎上引入,如“電功率”的引入,在復習“電功和電能”的基礎上,讓學生明白電流做功不光有多少還有快慢,順理成章地引出“電功率”概念。教學中教師要善于精心設計問題,將學生引入情景之中,激發學生的求知欲。
二、形成物理概念
知道了引入概念的必要性后,接著的問題是理解這個概念到底怎樣描述某一物理現象的本質?它的內容是什么?針對學生對感性認識材料的掌握情況和已有的“前概念”,即學生在學習某一物理概念之前,腦子里已對這一概念形成的“偏見”,設計一個好的形成概念的過程。例如,亞里士多德關于力是維持物體運動原因的觀點,雖早在17世紀就被伽利略和牛頓等人否定,但直到今天我們在課堂上講“運動和力”的概念時,這種錯誤觀點仍留在學生頭腦中。因此,在物理概念教學中,要注意發現和剖析學生頭腦中存在的“前概念”。物理學是借“物”求“理”,為了形成概念,就必須給學生提供足夠的感性材料(例如,列舉生活中熟悉的實例,或觀察模型、實物、示意圖等等),然后啟發誘導,讓學生觀察、思維、分析、比較“現象”的共同屬性,概括出其本質,得出物理概念。
三、深入理解概念
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抓住概念的本質,幫助學生全面深刻理解概念的內涵與外延的關系,使學生在加強對概念的理解中提高抽象思維能力。例如,“電阻”這個概念,學生一定要懂得:對同一導體來說,其電阻值是恒定的;對于不同的導體,其電阻值也有可能是相同的,其大小由導體的長度、橫截面積、材料性質和溫度共同決定,而與導體兩端的電壓和通過導體的電流無關。正確理解這一點,學生就不會把公式“R=U/I”的意義理解成:導體兩端的電壓越大,則電阻越大;通過導體的電流越大,則電阻越小了。為了比較深刻地理解概念,還需要全方位認識概念。這就必須從分析概念的內容入手找出概念的內涵和外延。
四、充分挖掘實驗資源
初中物理概念教學離不開“實驗”這一重要的手段,那么如何運用實驗呢?
教學的主體是學生,和學生進行實驗探究時要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要引導好學生,盡可能多的讓學生自主體驗、自主獲知。例如,《歐姆定律》是初中物理最為重要的概念,如何得到規律呢?本節課不僅僅在于歐姆定律本身,重點在于活動過程,如何進行實驗探究呢?利用這個電路圖進行實驗探究,要記錄些什么數據,要進行幾步操作呢?在問題的引導下,學生進行第一次探究,在探究的過程中,問題出現了,發現用電路圖,只能測一組數據,而且要事先知道電阻R的阻值,如何解決呢?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有同學說換電池的節數,有同學提出可以換電阻?;趯W生的思考筆者首先肯定學生的思考,接著提出,實驗總是在拆卸和連接,操作比較麻煩,有沒有辦法不需要重新拆、連電路呢?將學生的思考引向了“滑動變阻器”這一元器件的使用。重新設計出新的電路圖。在教學實踐中,電路圖到新設計的電路圖的轉變凝聚了學生的智慧和創新,這個過程的體驗是灌輸所無法實現的,而且學生的探究興趣也進一步提升了,接下來的實驗探究更認真、細致。
五、從學生的原有物理概念出發驅動生成新概念
物理知識具有較強的系統性,初中物理課本中的物理概念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即使是一個全新的概念,也可從學生熟悉的概念出發與之類比,驅動新概念的生成。例如:筆者和學生學習“電流”這個概念時,從學生熟悉的“水流”出發進行類比能夠有效建立“電流”這個概念:“水分子”與“自由電荷”類比,“水分子的定向流動形成水流”與“自由電荷的定向移動形成電流”相類比。
總的來說,一定要重視初中物理概念教學,無論是與生活聯系,或是借助于實驗,或是從原有概念出發,還是引導學生自主閱讀,都應該結合教學內容的特點,從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出發進行科學的引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才能有效提高概念教學的效果。
參考文獻
[1]齊根榮.談初中物理概念教學[J].中學生導報(教學研究),2011,(40).
[2]趙丹丹.初中物理概念教學策略[J].中學生數理化(教與學),2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