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宛嫦


【摘要】大部分中職生文化基礎薄弱,學習動力嚴重不足;在專業學習中偏愛實操,忽視茶文化理論知識的學習,以致專業基本功欠扎實,不利于長遠的發展。如何有效改善重技能、輕理論的狀況,促進學生的可持續發展?文章主要談了如何實施中職茶藝體驗式學習模式,以實現茶文化理論知識與茶藝技能學習的無縫接軌。
【關鍵詞】中職茶藝;體驗式學習模式;實施策略
一、中職茶藝教學實施體驗式學習模式的意義
中等職業學校的教育目標是為社會培養有文化、懂技術的生產應用型人才。中職茶藝專業的學生應具備中國傳統茶文化知識及扎實的專業技能——將中國茶葉發展歷史、歷代飲茶方式、茶詩文等理論知識與實操技能融會貫通,在理實一體化實踐中內化為文化底蘊,成為可持續發展的內驅力。但是大部分中職生文化底子薄弱,對理論學習不感興趣,學習動力嚴重不足。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言:“在優秀教師那里,學生的求知欲望之所以永不熄滅,是因為他們總感到自己是知識的挖掘者,體驗到因自己邊思考邊工作而帶來的愉快感。”因此,建立并實施體驗式學習模式,有利于理論與實操結合,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助于引導學生對理論知識和實操技能進行主動建構,實現茶文化理論與技能學習的最優銜接。
二、關于中職茶藝體驗式學習模式
體驗式學習模式以建構主義學習觀為基礎,是一種引導學生通過實踐認識周圍事物,用親身經歷去感知、理解、感悟、驗證教學內容的教學模式。中職茶藝體驗式學習模式,根據中職茶藝專業人才培養方案規劃學習模塊,以中職生實際學習能力為依據制定并實施教學策略,明確每個學習模塊的職業能力目標,將理論知識轉化為具體的體驗活動,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熱情,使學生在體驗中構建茶文化知識系統。
三、中職茶藝體驗式學習模式實施策略
中職茶藝體驗式學習模式,通過交流分享、實訓檢驗、互相評價、總結提升達成職業能力目標,通過活動探究達到對知識的深層理解,實現理論與技能的無縫接軌。
(一)情境創設策略
中職生在茶藝理論學習中有“三怕”——怕記、怕寫、怕說。比如《茶文化概述》涉及茶的傳播、飲茶方式的演變、茶書、茶詩詞等大量的理論知識;《茶藝表演與編創》《茶會策劃》等涉及文案寫作。而中職生文化基礎薄弱,對此往往采取逃避的態度。那么如何消除學生的畏難情緒,化“怕記、怕寫、怕說”為“樂學、樂寫、樂說”呢?建構主義理論認為,學習者要想完成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即達到對該知識所反映事物的性質、規律以及與其他事物之間聯系的深刻理解,最好的辦法是到現實世界的真實環境中去感受、去體驗。實施情境創設策略,可以使學生置身于可感知的環境中去觀察,調動已有的認知、情感感受,進而產生對學習茶文化的渴望。
1.營造茶文化氛圍。充分利用專業實訓場地——茶藝館、品茶室,創設茶文化情境。比如在學習唐代飲茶方式時,可以指導學生布置仿唐代茶席,讓學生對進一步了解唐代茶文化充滿期待。
2.創設詩意情境。茶與文學、藝術密不可分。學習唐宋茶詩詞時,可以布一方茶席,與插花、點香、掛畫、音樂結合,引領學生在充滿詩情畫意的意境中學習茶詩文,感受茶道四藝之美,獲得愉悅的學習體驗。
(二)主體體驗策略
1.實操體驗。在學習活動中,引導學生通過交流、合作完成任務,在實踐中應用及檢驗學過的專業知識和技能。比如在進行“宋代飲茶方式”這一模塊的教學時,讓學生先閱讀教材,初步了解宋代“點茶法”基本概念,認識點茶所需的茶具茶器;然后教師講解示范點茶技巧,學生再進行操作體驗,通過小組競技的形式體驗宋代“茗戰”。潮汕工夫茶是中國茶道的活化石,在講授其歷史溯源、工夫茶21式時,先讓學生觀看相關視頻,直觀了解潮汕工夫茶的相關知識;教師示范演示工夫茶21式,在學生分段練習時,教師巡查并予以指點,引導學生逐步突破“炙茶”“滾杯”等難點。“茶席設計”教學中,如何讓學生盡快掌握茶席的結構、色彩搭配、明暗對比、茶器配伍等知識呢?筆者設計了布設“四季茶席”的實訓活動,讓學生根據春、夏、秋、冬的季節特點,選取適宜的茶品、茶器、花材布置茶席,撰寫茶席文案并進行現場解說;教師通過實例點評引導學生歸納布置茶席的注意事項,讓其掌握相關的知識與技能。
在實操體驗中,學生在失敗體驗中學會反思,在成功體驗中收獲喜悅,在自覺自愿的分享與交流中學會觀察、聆聽、思考、合作,自然而然地掌握了相關理論知識,從而樂學、樂寫、樂說。
2.游戲體驗。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認為:“最好的學習動力是對所學材料有內在的興趣,而最能激發學生興趣的莫過于游戲。”游戲是人類的本能,更是學生的最愛。在進行“茶百戲”教學時,學生對這種在茶湯中形成文字和圖像的古茶道很感興趣。但是,要更好地了解茶百戲,需要研讀宋代陶谷在《荈茗錄》中的相關記載。對此,學生紛紛表示看不懂。于是筆者設計了“盞中花開水丹青”的創作活動——教師先做基本技法的講解與示范,引導學生畫茶畫、說茶畫。學生對這種富有古代茶文化意蘊的創作游戲倍感新奇,躍躍欲試,并在茶畫創作完成后拍攝照片,自主編輯成作品集。游戲體驗中,學生主動分享茶畫創意,互相交流,并主動在《荈茗錄》中尋找相關的文字描述進行研讀。點茶法是茶百戲的基礎,為了更好地掌握茶百戲的技巧,學生還進一步自覺研讀了《大觀茶論》中關于點茶法的相關記載。盡管對于中職生而言,這些茶書上的文字確實晦澀難懂,但是通過游戲體驗,理論學習不再是枯燥無趣的,學生從中獲得類似游戲通關的成功體驗,激發了學習的能動性和創造性,從而樂于面對困難與挑戰,進一步促進專業技能的學習。
3.評價體驗。實操與游戲體驗,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內驅力,評價體驗則是對知識習得的總結。在“概念-實操(游戲)-評價”的過程中,學生才能完成知識與技能的系統構建,才能學有所思、學有所悟、學有所得、學以致用。在進行“宋代飲茶方式”教學時,筆者設計了學習活動評價表,引導學生進行歸納與總結。
實施評價體驗策略,是寓教于樂的過程。評價過程重在參與、交流、發現,鼓勵學生大膽提出自己的想法,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引導學生發現與肯定學生的點滴進步,從而形成民主、寬容、快樂的學習氛圍,培養學生自信心,建設主動學習的內環境,培養持續學習與發展的能力。
4.拓展體驗。實操體驗令學生牢記感悟;評價體驗則將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建立一種理論模式,對所發現的問題進行分析與檢驗。拓展體驗則是引導學生把自己的理性認知與發現遷移應用到其他的理論學習中,進入新的學習階段,從而形成良性學習循環。比如在“陸羽與《茶經》”專題教學中,筆者設置了一個學習任務——“陸羽的朋友圈”。完成任務過程中,學生通過各種途徑尋找資料,自主研讀陸羽的生平、《茶經》的主要內容,從而對唐代茶文化有一定的認識,自覺拓展了茶文化學習的廣度。又如在學習茶詩詞時,設置“茶詩分享”的環節,引導學生搜集、整合、配樂朗誦與茶相關的詩詞佳作,并在茶藝表演編創中適當引用,使茶藝表演更具有文化內涵。由此,促使學生主動研讀茶詩文,以免在引用時張冠李戴,拓展了學習的深度。接著布置學習任務——“茶情詩意主題茶席布置”。學生根據茶詩的意境選擇茶席鋪墊、茶具布置茶席,由此對茶詩所描寫的飲茶場景有了更直觀和更深層次的認識,加深了對茶席的主體色調、器具的擺放、整體構圖的認識,為《茶席與品茗空間》課程的學習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中職茶藝體驗式學習模式,通過實施情境創設、主體體驗策略,引導學生在實操、游戲、評價、拓展等系列體驗中,通過感知學習、反思性學習、拓展性學習,實現茶文化理論知識與技能的互相銜接以及遷移應用,從而進入良性學習循環,為學生的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徐凱希.茶文化研討會發言稿[J].農業考古,2005(04):70.
[2]王艷,王曉麗.淺析體驗式教學模式在課堂教學中的應用[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07,28(22):2751-2752.
[3]端木玲玲.中職體驗式教學模式下有效教學策略探究[J].職教通訊,2013(24):5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