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芳潔 農博才
【摘要】閱讀是學生獲得知識,認識世界,吸取文化財富的最基本、最有效的途徑。閱讀課堂教學是教師帶領學生走進文學殿堂,感悟文學魅力的開始。優秀的語文閱讀課堂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自己的理解和體驗,受到情感熏陶,有所感悟和思考,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情趣。
【關鍵詞】個性;語文閱讀教學;閱讀興趣
我國著名的作家葉圣陶先生認為:“為養成閱讀習慣,非多讀不可;同時為充實自己的生活,也非多讀不可。”《小學語文教學大綱》中說:“課外閱讀總量五年制不少于100萬字,六年制不少于150萬字。”所以作為小學語文教師,不僅要上好每一節閱讀課,還要正確地引導學生多讀課外書,并喜歡讀課外書,精讀帶博覽,把課堂閱讀同課外閱讀很好地結合起來,進一步提高小學生的語文能力,陶冶學生高尚的情操,讓他們感受到閱讀是快樂的。根據平時的教學實踐,我覺得要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應該從以下幾方面做起。
一、在課堂閱讀教學中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
《語文課程標準》中說閱讀是“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要求學生“對課文的內容和表達有自己的心得,能夠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問”,而且“欣賞文學作品,能夠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對作品的思想感情傾向,能聯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評價”,還要“對作品中感人的情感和形象,能說出自己的體驗”。這就對教師和學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為小學語文教師,在閱讀教學中要十分注重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注重學生在閱讀當中的個性化。在多年的課堂閱讀教學實踐中,為了培養學生的審美情感體驗,發展學生的個性特長,我是這樣做的。
第一,變過去的“一元解讀”為“多元解讀”。傳統的閱讀教學往往是教師講得多,學生只是被動地機械地接受教師單方面的傳授,沒有自己的見解,對閱讀也就失去了興趣。而多元解讀則是教師要樹立以學生為本的閱讀教學理念,努力為學生創造彰顯個性、解放思想的良好課堂教學環境,鼓勵并引導學生對閱讀文本進行創新解讀,進行多元解讀,目的是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讓學生在對文本的多元解讀中獲得自己的情感體驗,充分展示自己獨特的見解和感受,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張揚個性,完善人格。
第二,尊重學生在語文閱讀中的獨特感受。在語文閱讀教學實踐中,我常常遇到學生所回答的問題和我所預想的完全不相同。雖然有時候我并沒有過多地給予他們否定,但總是希望自己的學生能按自己理解去思考,并且快速教給學生答案和我的理解,結果學生筆記記得滿滿的,可是到考試的時候,做閱讀理解題目時卻是空空如也。這讓我感到非常失望,總責怪學生學習不夠努力,不夠專心,卻沒有好好地反思自己的教學方法。現在,我慢慢地改變了自己的閱讀教學方法,懂得在教學中要以學生的心態多角度地去思考學生所得出的答案。如果學生的答案不符合要求,我也不像以前那樣生氣責怪學生了,而是引導學生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對于學生各種各樣的理解,只要是他們發自內心的,我都給予充分的肯定并且做簡單的補充說明,讓學生獲得成功的喜悅,尊重學生在語文閱讀中的獨特感受,使其感受到學習也是一種樂趣,進一步激發學生熱愛閱讀。
二、在語文閱讀教學中充分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把每一個學生都領進書籍世界,培養對書的酷愛,使書籍成為生活中的指路明燈。” 很多學生的自控能力還不是很強,自主閱讀的習慣還沒有養成,因而閱讀興趣的培養就顯得非常重要。在32年的語文教學實踐中,對于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我主要是這樣做的。
第一,我不斷錘煉自己的語言,在課堂上力求讓自己和藹可親,語言精練幽默,并隨時隨地適當地輔以形體語言。多鼓勵學生,以肯定學生為主,積極引導他們樹立閱讀信心。靈活運用多媒體技術等進行教學。多媒體教學能夠把抽象的文字信息轉化為生動形象的圖像、感性的音樂,使枯燥的課堂變得有聲有色,由靜態的教師灌輸變成動態的聲像傳播。學生在課堂上能夠耳聞其聲,目睹其形。聲、圖、文、顏色、光彩、視聽多渠道多方面地刺激學生的大腦皮層,使學生不由自主地集中注意力,引起濃厚的興趣。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我總是想方設法調控課堂節奏和學生的情緒,力求讓學生在亢奮的閱讀狀態中完成閱讀任務。
第二,根據學生閱讀的實際情況及其興趣愛好去指導學生進行閱讀。因為我校是農村學校,學生的閱讀除了課本還是課本,課外讀物少之又少,有的學生從來沒有一本自己的課外書。我經常在班上開展形式多樣的讀書活動,如讀書演講會、朗誦比賽、優美句子背誦比賽、讀書筆記展覽會等等,讓學生在豐富多彩的活動中增強閱讀興趣,提高閱讀能力。
學生只要對閱讀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就會自然而然地把讀書看成是一件大樂事,就會把自己的潛能發揮到最大,感到閱讀越有興趣。這樣日積月累,還愁學生的語文知識不豐富,語文閱讀能力不夠強嗎?如在《窮人》一課教學中,我在課前播放一些貧困地區人們的艱難生活場景,讓學生體會窮人生活的不易,激發學生對窮人的同情,讓學生入情入境,從而激起學習課文的興趣。我在引導學生細讀第一段時,抓住環境描寫的詞句,從而體會到窮人住得差,吃得差,勞動條件也差,而就在這樣貧窮的情況下,桑娜與漁夫做出了令人難以相信的舉動:在自己五個孩子的基礎上,主動收養西蒙的兩個孤兒。我引導學生去想象桑娜一家今后的生活會面臨怎樣的困難,感受到漁夫和桑娜善良的品質,并續寫故事。這樣,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就更加深刻了,和課文產生共鳴。
在課堂閱讀教學中,我緊緊圍繞文本中心意圖,不停地拋出疑問或話題,使學生產生強烈的閱讀愿望。如在教學《山中訪友》一課時,我先在課前精心地制作了大自然各種朋友的圖片,在導入新課時,我采用了故事導入法,告訴學生今天老師給他們請來了一群可愛的大自然的朋友,然后出示圖片,把它們貼在黑板上。學生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他們的學習興趣被激起。在此基礎上,揭示課題。我先讓學生圍繞課題拋出問題:山中也有朋友?這些朋友指的是什么?為什么作者把這些景物當作自己的朋友來看待。然后讓學生帶著問題自學課文,把找到的問題答案用直線劃出來,不明白的地方用問號標出來。自學時要求學生做到邊讀邊想邊動手。這樣通過動手、動口、動腦訓練學生,能促使學生最大限度地發揮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在自主學習中掌握知識,形成技能。這樣的教學,學生很容易入情入境,展開想象,比起簡單的講述更能激發學生的靈性,開啟學生學習之門。
每節課的閱讀教學結束后,我根據所學內容鼓勵學生去閱讀相關的內容,將學生閱讀的視野拓寬到更廣闊的領域。這樣做會讓學生始終保持積極的閱讀興趣,對于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心理學認為,課堂上只有經常性啟發學生動手,動口,動腦,自己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才能使學生始終處于一種積極探索知識,尋求答案的最佳學習狀態中。比如在教學《山中訪友》這篇課文時,我問學生:“學了這篇課文你們明白了作者為什么把山中的景物當作自己的朋友了嗎?”大部分學生都明白了這表達了作者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可有一個學生回答說:“不是,是因為那里的風景太美了!作者常常到這里來欣賞美景。”他的回答如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們展開了激烈的討論。最后,我在學生們討論的基礎上做了全面的總結,使他們對課文的寓意有了比較正確的理解,并鼓勵他們到大自然當中,去感受,去欣賞,去熱愛大自然。這樣做,保護了學生獨立思考的積極性,讓他們的個性在課堂中得到了充分的發展。
第三,我還以激勵為導向,采取多種方法來培養學生的讀書興趣。
1.樹立榜樣。學生的模仿性強。根據學生敬佩的英雄、崇拜的名人的特點,我常常給他們講一些名人名家愛讀書的故事,鼓勵他們熱愛書籍,從書籍中汲取知識。
2.評選“讀書之星”。在班級中樹立榜樣,每月、每學期,根據學生讀書的各項綜合(包括閱讀量、閱讀效果等)表現。評選出“讀書之星,愛書之星,小書謎”等等,并給予一定的獎勵。
3.我來講故事。通過舉辦“童話故事大賽”“動物故事演講”“名人故事會”,設立“故事大王擂臺”等形式,讓學生讀故事,講故事,甚至編故事,在活動中讓學生更透徹地理解故事的意義和內涵,促使學生養成主動閱讀的習慣。
三、尊重班里的每一個學生,讓他們收獲成就感
尊重學生,熱愛班里的每一個學生,讓班里的每一個學生都感受到教師的關愛,因為良好的師生關系可以更好地促進學生的學習。教師在平常的生活和教學活動中,要特別注意學生的言行,特別是要注意觀察那些學困生的言行。教師要善于欣賞學生的“美”,多夸大學生的優點和亮點,幫助他們樹立自信心,從而發揮自己的優勢。如果教師對學生態度冷淡,又愛責怪學生,只會挫傷學生的積極性。一旦學生沒有了積極性,他們對語文的學習也就提不起興趣了。所以,語文教師應努力創造條件讓學困生在語文課堂上獲取成就感,嘗到成功的喜悅,從而激起他們的學習興趣,讓后進生動起來。如何調動后進生的學習積極性?我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嘗試了分層教學,即經常讓一些成績較差的學生回答一些很淺顯的、在書本上很容易找到答案的問題,做一些簡單的基本題和練習作業,只要答對了做對了其中的一部分,就立即加以表揚,讓他們收獲成就感;然后逐步加大訓練難度,提高訓練要求,讓學困生在不斷的訓練中獲取進步,體驗成功的喜悅。同時,對于后進生我還常常給予一些鼓勵性評價,不但讓后進生找到了自信心,而且也使其他學生得到了鼓勵,使學生在心理上很有成就感,進而喜歡上語文課。
總而言之,語文知識的獲得是靠平時的積累與訓練。教師要創造條件,引導學生多讀書,讀好書,讓他們感受到讀書的興趣,讓他們平時多注意積累優美的詞語和句子,感悟到學習語文的樂趣,在潛移默化中增長閱讀收獲。作為語文教師,要充分利用好課堂時間,讓學生樂于學習,調動學生閱讀的積極性,讓他們的個性在語文課堂上得到張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