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太萍
【摘要】黨的十九大提出“實施食品安全戰略,讓人民吃得放心”表明,食品問題已提升至戰略決策地步。本文以食品生產過程中小作坊加工及銷售管理為主要對象進行分析,旨在食品生產過程中呈現的問題凸顯安全監督管理的重要性,并提出意見性策略。
【關鍵詞】食品安全 小作坊 監督管理
一、我國食品安全監管現狀及重要性
食品安全關乎著每個人的健康,食品安全監管工作在整個食品生產鏈中占據重要作用。就當前我國食品安全監管發展狀況來說,就2018年1月23日,據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對2017年全國范圍內共組織抽檢23.33萬批次食品安全監督抽檢,總體平均抽檢合格率為97.6%,情況顯示,比2016年和2015年提高0.8個百分點,目前我國食品安全狀況持續穩中向好。從抽檢中發現的問題來看,農藥獸藥殘留、重金屬污染、生物毒素污染問題需要高度關注;微生物污染問題仍較普遍;違規使用添加劑、非法添加仍是頑疾,質量指標不符合標準等問題仍然多發易發。
調查結果顯示合格率較高,但是作為危及人類身體健康的食品問題永遠高居不下,成為人們熱議的話題。比如:“化學藥劑泡豬蹄”、“地溝油制售零售油”、“黑作坊化學物漂豆芽”等問題,以及曾經的“毒奶粉”、“假肉包”事件,都給消費者留下了深刻的影響,使得食品監督問題一度被質疑,推至風口浪尖??傮w來說,在過去的幾十年間,人們對食品問題的關注度并不高,其安全問題并有得到重視,而是在近年的食品安全事件發生,人們維權意識提高過程中引起高度重視。對于食品安全問題的研究相較國外而言,起步較晚,從最初研究概念階段到現在的生產、加工實際操作階段,有許多國外研究方式值得參考和借鑒,因此,對食品安全管理監督工作道路長且艱難,需要一步一步腳踏實地做調查分析。
二、食品生產加工小作坊管理重要性
《食品安全法》是這樣定義“食品安全”的,指食品無毒、無害,符合應有的營養要求,對人體健康不造成任何急性、亞急性或慢性危害。包括食品在種植、包裝、銷售過程中,都必須符合國家強制標準和要求,不能存在有毒或者是危害消費者及后代的隱患。食品生產加工是對食品本體進行修整重塑的過程,是食品生產的主要環節,只有嚴格對本環節進行把控,才能有效遏制危險事件的延續。
當下的小作坊加工生產,在食品安全問題中占很大部分。食品小作坊,是指依照相關法律、法規從事食品生產,有固定生產場所,從業人員較少,生產加工規模小,無預包裝或者簡易包裝,銷售范圍固定的食品生產加工(不含現做現賣)的單位和個人。因食品小作坊生產條件簡單,質量控制能力較弱,違法成本相對較低,在面對大批量食品生產時,會出現偷工減料、弄虛作假,難以保障食品的質量安全,根據市場需求,無證經營的小作坊從中獲益,導致食品安全得不到保障。近段時間,很多地區對小作坊進行抽檢,部分地區命令禁止小作坊生產加工食用油、調味品;酒類;冷凍飲品;肉制品;嬰幼兒配方食品等。云南省也在推進《云南省食品生產加工小作坊和食品攤販管理辦法》,對云南白酒市場進行了整頓,提升酒類飲品質量安全。而在目前熱門的微商市場中,也時??梢钥吹皆S多出自“小三無”作坊中的無名面膜。
食品作坊的規模較小,其合法性得不到有效監督和保障,在利益驅使下的食品加工,臟、亂、差就存在于小作坊。食品生產加工的環境,應是安全管理的首要環節。
三、食品銷售安全管理重要性
食品安全包含生產、經營、銷售環節的安全。對食品生產加工嚴格把控后,傳遞到消費者受眾還需要經過重要的傳播環節,那就是銷售過程。不管當下社會市場如何,是線上交易還是線下買賣,最終都是以實體形式到達消費者手里,對該程序的嚴格把控是食品安全的最后關口。
國家對食品安全的界定還包含對于食品在銷售過程中,不符合國家衛生標準的食品,足以造成他人食物中毒或是致使患疾行為,屬于生產、銷售不符合安全標準食品罪。當下食品的銷售過程因時代經濟力量與科技力量并駕齊驅,人人都借以“互聯網+”新思路來銷售食品,從中導致的銷售安全不能得到全面監督。在以傳統銷售為主的階段,食品都是以實體店或實體展示進行銷售,人們可以在現場進行挑選,有問題及時當面進行溝通,人們對食品安全的戒備心并不是很強。原生態、綠色食品居多。在現代多元的社會文化下,對食品的選擇種類繁多,人們對食品安全缺乏辨別,很容易導致安全問題。然而作為互聯網食品交易行業也越來越因為其方便快捷而深得人心,最初人們接受的“淘寶”僅停留在服飾等外在用品上,在經過一段時間的熏陶和試用后,人們對線上食品交易有所接受。線上虛擬采購超市僅依賴于平臺與平臺之間的信譽支撐,人們對商品的選擇全憑借平臺提供的“虛擬環境”來做判斷,對于大多數認知水平較低的群眾來說,很容易上當受騙,買到次品,或者說整個銷售過程都是在虛擬平臺上進行,食品安全監督并不能做到有效監督。
結合當下銷售渠道來談,傳統的銷售渠道互聯網虛擬平臺更利于監督,然而當前人們越來越依賴與網上采購,在今后的食品銷售渠道監管上,應做好對實體食品銷售行業的監管,更應該努力完善線上食品安全監督體制,最終有效保障消費者的根本利益。
四、從根源加強食品生產安全監督管理
首先應該從消費者本身出發,消費者理應提高自己對食品安全與否的辨識度,樹立關乎切身利益的認知。社會的復雜與繁瑣致使人們在選擇信任過程中,更注重以過往經驗和經歷作為判斷的標準,簡而言之,最終信任的是自己,只有提升H身認知,具有一定的辨別能力和維權意識,才能有效減小食品安全事故的發生,擁有自己的一片天地。其次是政府部門對生產加工及銷售過程的嚴加把控,食品安全需要一定的標準,標準即原則和制度,這樣的內容文本取之于國家,用之于政府,施之于商人,只有政府部門對國家政策嚴加解讀,才能有效執行下去,在制度的指導下,生產和加工有明確的方向。政府擔任國家行政管理職能,只有通過政府的監督和鞭策,才能保證行業的有序進行。再次,立足于國家社會大環境中,形成良好的相互監督關系。政府對行業的監督,作用反饋于社會大眾;大眾對政府的監督,效用反饋與社會行業發展狀況;行業對政府與大眾,最終回饋于行業本身的發展狀況,只有相互之間形成互助、監督的良性循環過程,才能保證行業的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