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振磊
【摘要】在聲樂教學中,教師除了培養學生打下良好的歌唱基礎外,如何根據不同學生的條件進行教學,讓學生找到獨特的演唱個性和風格,顯得尤為重要。筆者作為通俗演唱專業主修學生,結合當下人才需求的背景,就通俗聲樂教學中“個性”的培養進行探討。
【關鍵詞】通俗聲樂 個性 因材施教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20-0197-02
一、通俗聲樂教學中“個性”的培養
(一)聲樂演唱的“個性”闡釋
“個性”一詞出自于心理學科,它在心理學的解釋是指自身的角度來看就是在社會活動中表現出各方面不同于其他人的特征。
(二)基本功的訓練
1.氣息的運用
呼吸對于演唱者來說至關重要,唱高音容易喊,上不去;唱低音容易虛,下不來,這些都是沒有掌握好歌唱的呼吸。歌唱呼吸常見兩種錯誤:第一種是氣吸的太淺,胸腔會隨著呼吸的動作支撐不起來;第二種是氣息不流暢使聲音不流通。鑒于這樣的問題,可以采用以下訓練方式:
(1)口和鼻同時張開吸氣,注意要吸得深入而緩慢,肺部和腰部兩肋要適當的擴張;
(2)將吸進去的氣息用腰部橫膈膜保持,時間適當控制在5秒左右即可;
(3)保持住氣息,用吹蠟燭的感覺將氣吐出來或者發聲練習“咝”將氣吐出來。如:快吸快呼,快吸慢呼,或是慢吸慢呼等。用快吸慢呼的方法讓學生感受小腹的起伏。
2.真假聲的搭配
通俗聲樂想要唱得出彩,憑借真嗓就得訓練有序,進行混聲的練習,學會真假聲音的轉換。例如通俗唱法女聲,由于每個人聲音區域的不同所以代換假聲的地方也不一樣,首先要讓學生用氣息帶著假聲進行練習。
3.穩定的喉頭
對于專業的演唱者來說,科學發聲方式的前提就是相對穩定的喉頭。喉頭的穩定是通過長時間的訓練得到的,教學初期應避免讓學生演唱難度大的作品,一定要循序漸進方能打下良好的基礎。可經常做以下聯系:
(1)邊吸氣邊打哈欠。注意身體不要僵硬,使氣息也自然的保持住,使呼吸器官和發聲器官同時運用,喉頭要自然的松開使聲音在氣息的推動下輕松地發出來。
(2)在日常的發聲練習中,一些小的練習曲可以用“ma”音或是“yi”音去領會喉頭的穩定。注意在練習的過程中,音量不要太大,聲音要連貫,軟腭抬起,舌頭平穩,保持喉頭穩定,呼吸流動,讓學生體驗氣息穿過聲帶的感覺。
4.體現漢語韻味
漢語的“字正腔圓”、“抑揚頓挫”本身就是韻味,雖然演唱達到一定的程度時通俗唱法往往為了體現“標新立異”而吐字不清楚,但對于初學者每個吐字我們都力求清晰準確,講究吐字的彈性飽滿和適度。
5.因材施教
由于學生嗓音條件,音域高低,個性和性別的不同,教學者在教學中要根據不同學生的聲音性質,音域的寬度來培養學生的歌唱能力,根據不同的教學方法和手段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建立良好的歌唱狀態,樹立學生的學習信心。
6.以情帶聲
情感的投入,真摯的演唱,是每一位聲樂教師對學生的基本要求。教師的范唱可以讓學生對歌曲的內涵有深入的了解,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結合發聲的方法以情帶聲的演唱歌曲。引導學生了解作品的創作背景和作品的思想內容,幫助學生拓寬視野,提高自身音樂素養。
(三)“再創作”與“個性”培養
每一首聲樂作品都是由作詞作曲者,原唱歌手,伴奏配樂這三大部分構成。每一首好的作品都閃爍著創作者心靈的火花,想要演唱這些作品就需要通過對原唱的借鑒,對作品的了解,用自己的方式和風格來進行“再創造”。
二、通俗聲樂 “個性”發展思考
(一)音樂選秀節目的發展
近年來,各類選秀節目層出不窮,作為觀眾,自然是喜歡那些博人眼球,有鮮明個性的選手。
比如湖南臺《我是歌手》節目,比如第三季第七期張靚穎演唱的《是否》。這是羅大佑為《搭錯車》這部電視劇所作詞作曲寫的主題曲,由臺灣著名歌星蘇芮演唱,歌曲伴奏有鋼琴、架子鼓、大提琴。而架子鼓只有基本節奏,這就是港臺流行音樂最初的特點:旋律節奏簡單、樂器伴奏簡單。蘇芮用她高昂且富有激情的歌聲訴說著一場憂傷的故事,而張靚穎改變的加入爵士音樂,曲風變得明亮、詼諧有趣,將富有年代感的歌曲瞬間拉近和觀眾間的距離。
(二)演唱“個性”的教學思考
對于培養學生演唱“個性”最重要的還是三點,第一是突出學生自身聲音的特征,第二是培養學生準確的理解和分析作品,第三是培養學生的情感創造。
結合當下流行音樂的特點,對通俗演唱中“個性”進行闡釋。通俗演唱中的“個性”需要嗓音條件、音樂理解分析等綜合素養,關于通俗唱法教學中學生“個性”的培養有很多教學方法還有待教師的參透和發掘。
參考文獻:
[1]武慧.淺談聲樂基礎教學[J].劍南文學,2009,(9):24-26.
[2]沈彤,論聲樂演唱中的個性特征的突顯[J].新校園,201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