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金東
【摘 要】目的:中醫內科學中的“調脾胃”原理在老年病中的治療應用探討。方法:將我院2017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老年病患者進行探究,共有35例患者參與到此次研究,通過辯證的方式對患者的病情進行分析,35例患者都連續治療一個月,對患者的臨床效果進行分析。結果:患者接受治療后,臨床癥狀有了極大的改善,生命體征的各項指標都正常,經過半年的隨訪,患者沒有復發。結論:在老年病的治療中,采用中醫脾胃調理,效果明顯,值得在臨床上應用。
【關鍵詞】中醫;“調脾胃”;老年病
【中圖分類號】R2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0019(2018)01-0-01
老年病一般都是慢性病,而且患者的免疫力非常差,其肺腑功能不全,氣血不足。老年人對自身病情的認知能力有限,所以預后效果不明顯。在西醫治療中,可以對急重癥起到很好的治療效果,中醫主要起到調理的效果。老年病的持續時間很長,采用中醫治療方法效果更明顯。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次研究分析我院收治的35例老年病患者進行分析,其中有20例男性患者,15例女性患者,患者最小年齡56歲,最大年齡87歲,平均年齡72歲。其中有20例患者合并多類病癥。
1.2 方法
患者都采用常規用藥的方式,并且采用中醫脾胃調理的方式。所有的患者都建立檔案,將患者的基本信息和病情記錄在檔案中。針對患者的病癥,采用辯證治療的方式。如果患者是脾失健運型疾病,一般采用舒氣活血的方式治療,藥物采用白術、茯苓、半夏、紅花、郁金和川穹等煎煮。每天服用兩次,連續治療一個月。如果患者是肺脾氣虛型疾病,應該采用可仁、陳皮、半夏、人參、蒼術、進行煎煮治療。如果患者是肝脾腎三臟俱虛,那么應該采用白術、蒼術、茯苓、山藥、木瓜、車前子進行煎煮治療。如果患者是胃陰不足,應該采用生地、玄參、麥冬、海藻、夏枯草進行煎煮治療。
2 結果
35例患者經過治療后,其癥狀都有明顯的改善,患者的生命體征平穩。對患者連續隨訪半年后,沒有患者復發。
3 討論
老年人的機體功能退化,其脾胃功能不全,老年患者一般都是患有慢性病,病程非常長,而且久治不愈。老年人的肺腑功能不全,導致氣血不足,患者會出現食欲不振的情況。在患者的脾胃產生損傷后,會對他們的情志產生影響,老年患者容易思慮過多,肝氣郁結。慢性病會導致老年患者氣血兩虧,患者的脾胃失調,會長期纏綿與病榻。
在傳統的中醫治療歡呼額中,非常重視對老年患者的脾胃功能進行調節,在老人年的脾胃功能恢復正常后,他們的新陳代謝才能恢復正常。但是如果患者的脾胃虛弱,就會導致患者的五臟六腑功能受損,導致各類疾病的產生。所以,在各類疾病的治療中,脾胃的養護非常重要。脾胃是后天之本,所以在疾病治療中通過中醫療法調理脾胃顯得非常必要。脾胃是氣血生化之本,如果脾胃虛弱,就會導致疾病治療的預后不好。在脾胃功能得到有效的調理后,氣血生化才能正常,藥物的效果才能充分的發揮,患者的疾病才能好的更快。
在采用西藥治療中,個別藥物對患者的脾胃會產生副作用,這時患者會出現食欲不振的情況,對治療產生抵觸的情況。中醫治療中強調對患者脾胃的調理,可以降低對胃腸道產生的刺激,提升患者的免疫力,提升人體的機能,增強患者的食欲,使患者主動的接受治療。所以,在老年病的治療中,脾胃的調養是基礎。
在進行老年病治療的基礎上,還應該對他們的五臟六腑進行辯證治療,當患者出現陰陽虛損時,會出現氣虛、血虛、氣血兩虛、陰虛、陽虛等,在治療中,應該對癥下藥,抓住治療的最佳時機,扶持正氣,緩解患者病情,降低各類并發癥產生的幾率。在進行老年病治療中,應該防未病,在用藥中要做到辯證,治療方法做到恰如其分。
在本次的研究中,對35例老年病患者進行治療,采用辯證的方式對患者的疾病分型,分析患者的臨床表現,采用不同的方式治療。辯證分型分成幾種不同的類型,如果患者是脾失健運,那么應該采用益氣活血的方法進行治療,在治療后,患者的食欲改善,而且思路清晰,在經過幾個月的鞏固治療后,患者的癥狀完全恢復。在對肺脾氣虛者進行治療中,一般是采用燥濕化痰的方式,治療后患者的肢體浮腫情況得到改善。在對患者進行了為期半年的隨訪工作后,患者沒有復發。在為肝脾腎三臟俱損的患者治療中,采用健脾利水的方式治療,患者治療一個月后的癥狀得到明顯的改善。在為胃陰不足的患者治療中,采用養胃健脾的方式,患者的癥狀得到了明顯的改善。在用藥的環節中要非常注意,老年患者脾胃病用藥應該在飯后服藥,控制好用量,不能長期服藥。
綜上所述,老年病患者一般都會出現脾胃功能不全的情況,他們的脾胃功能長時間不能得到恢復,療效不佳,導致疾病久治不愈。所以在老年病治療期間,應該針對患者的病情和體質,采用辯證治療,采用中醫治療對患者的脾胃進行調理。
參考文獻
柴旺里. 調脾胃治療老年病[D].北京中醫藥大學,2014.
曹赫基.老年病診治體會[J].新中醫,2016(01):56-55.
曹赫基.老年病診治五法[J].蚌埠醫藥,2017(02):6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