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智
摘 要 實踐教學是適應古代漢語學科特色的教學方式,也是實現當前人才培養目標的教學改革方向之一。在實施古代漢語實踐教學的過程中,要依照學科特點及學生實際,遵循一定的古代漢語實踐教學原則,在教學內容、教學模式以及實踐環節的優化方面做出一定的改變與創新。
關鍵詞 古代漢語 實踐教學 原則 途徑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8.01.060
O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Practice Teaching of Ancient Chinese Course
for the Major of Chinese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TAO Zhi
(College of Humanities and Law, Jiaxing University, Jiaxing, Zhejiang 314001)
Abstract Practice teaching is one of the teaching ways to adapt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ncient Chinese, and it is also one of the directions of teaching reform to achieve the goal of current talent training. In implementing the practice teaching of ancient Chinese, we should follow certain principles of ancient Chinese practice teaching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isciplines and students' reality, and make some changes and innovations in the optimization of teaching contents, teaching modes and practice links.
Keywords ancient Chinese; practice teaching; principle; way
1 古代漢語實踐教學的內涵
馬克思認為:“從前的一切唯物主義——包括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主要的缺點是:對對象、現實、感性只是從課題的或者直觀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們當作人的感性活動,當作實踐去理解,不是從主體方面去理解。”[1]實踐是一切知識獲得的前提。2005年教育部在《關于進一步加強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的若干意見》中指出:“高等學校應著眼于國家發展和人的全面發展,在堅持知識、能力、素質協調發展的同時,更應注重能力培養,特別是提高大學生的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堅持社會需求為導向,深化教學改革,構建主動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人才培養體系?!睂嵺`教學是鞏固理論知識和加深對理論認識的有效途徑,是理論聯系實際、培養學生掌握科學方法和提高動手能力的重要平臺,有利于學生素養的提高和正確價值觀的形成。[2]
實踐教學是教育體系范疇的一個重要組成,一般是指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以實際操作為主,獲得知識與技能,提高綜合能力的一系列教學活動,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和可操作性。[3]實踐教學力主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性地位,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重要手段。實踐結果表明,單一的知識教學不可能實現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不同的活動與不同的素質發展之間存在著明顯的相關對應性。在實踐教學中,通過實驗、體驗、實習、課程設計、論文、調查等具體的實踐環節,可以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能動性,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個人潛力。
漢語國際教育專業是應用性和針對性很強的專業,古代漢語課程是漢語國際教育專業學生專業必修的基礎課,在學科體系中具有重要地位。該課程具有較強的理論性,同時又具有較強的工具性。主要運用現代語言學理論,分析研究在上古口語基礎上所形成的古代書面語言,以及東漢以來所發展而成的古白話。雖然古代漢語課程本質上屬于語言學課程,要求學生認知漢語歷史發展演變過程中的基本原理和一般規律,但從當前漢語國際教育專業古代漢語課程的實際教學情況來看,通過有限的課堂教學,很難達到這樣的教學效果。從學生角度來看,現在的學生普遍接觸古文很少,基本上對古文沒有太多感性認識,毫無古文功底可言;另一方面,從課程本身來看,漢語的歷史發展演變問題是一個難度較大的理論問題,本身既涉及普通語言學的基本理論,又要求對漢語歷史演變特征細致描寫,對于古文閱讀能力薄弱的本科低年級學生,課程難度極大。鑒于此,要求古代漢語課程具備較強的理論性,既不符合學生的實際情況,也是根本無法實現的教學目標。王力先生曾指出:“其教學目的是培養學生閱讀中國古書的能力。我們必須明確地認識到:‘古代漢語是一門工具課;通過這一課程的學習,使我們能更好地掌握古代漢語,以便閱讀古代文獻,批判地繼承我國古代的文化遺產?!?[4]當前,古代漢語課程工具性特點和培養學生閱讀古書的能力這一課程目標已取得學界的普遍共識,對于漢語國際教育專業,這一目標的設置也是可行的。
古代漢語課程所涉語言時代跨度大,教學內容多,任務重,教學難度大。當然,本科階段的古代漢語教學,其教學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增強學生閱讀古籍的能力,能夠一定程度上批判地繼承古代的文化遺產,并通過古代漢語的學習,幫助學生認識古今漢語之間的繼承發展關系,提高學生語言文字的修養,增強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因此,古代漢語課程的這一目標就要求在教學上要有具有較強的實踐性。只有通過實踐教學才能讓學生充分提升古書閱讀能力,牢固掌握古代漢語的基礎知識,提高學生語言文字方面的修養。
2 古代漢語實踐教學實施原則
2.1 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相結合
古代漢語課程為語言學課程,本身具有較強理論性??紤]實際情況,在教學中又必須以古代漢語語法、詞匯、語音等方面的基本理論為工具,以此指導學生的古書閱讀,幫助學生從對古代漢語的感性認識逐步上升到理性認知,能夠達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教學效果。在古代漢語課程教學實施的過程中,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相輔相成,實踐教學建立在理論教學的基礎之上,在基礎理論的充分掌握的前提下展開實踐教學,理論教學應當培養學生古代漢語方面的實踐能力服務。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閱讀一定量的古籍作品,并在閱讀中對其中特殊句式表達、虛詞運用等語言現象作出某種程度的總結概括,引導學生發現問題,總結規律,在一定程度上能培養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問題意識和主動探究的能力,幫助學生在古書閱讀的實踐中將感性認識提升為理性認識,并進一步指導古書閱讀的實踐活動,切實提高學生古書的閱讀能力。從近幾年的教學情況看,不少學生能夠自發地在閱讀文言文的過程中做好讀書筆記,并能在讀書筆記中整理出質量較高的課程作業。理論和實踐結合,大大加強了學生對古代漢語知識和現象理解的廣度和深度,養成了學生自覺觀察古代漢語現象、搜尋古代漢語材料的習慣,培養了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了古代漢語教學的水平和質量。
2.2 知識掌握和能力發展相結合
知識是發展能力的基礎與前提,而發展能力則是掌握知識的目的與歸宿,而能力的提升又可進一步促進知識的掌握與深層次理解。二者相輔相成,關系密切。上世紀五十年代,英國哲學家波蘭尼明確指出,人的知識存在兩種類型:顯性知識與隱性知識。[5]所謂顯性知識,即能夠用各種明言符號加以表述的知識。隱性知識是指那種我們知道但難以言傳的知識,本質上是一種理解力,即領會經驗、重組經驗的能力。二者共同構成個體總的知識體系,而顯性知識又植根于隱性知識。隱性知識是個體獲得顯性知識的背景與向導,支配著個體的認知過程。而隱形知識的獲得,并不能僅靠理論教學,必須以實踐為途徑,在實踐教學中獲得隱性知識,從而提升能力。在古代漢語課程教學中,學生的隱性知識的獲得顯得更為重要。學生一方面要掌握古代漢語基礎知識,另一方面必須將這些基礎知識的掌握內化為閱讀古書能力的提升。這一過程離不開實踐活動,只有學生親力親為,在對相關古文一定量的研讀練習過程中,才能系統構建起自己古代漢語完整知識體系,促進自身運用知識的能力發展。
2.3 信息反饋與課程調節相結合
教師在充分發揮教學主導作用的同時,還要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教學過程真正處于師生協同活動,相互促進的狀態之中。其實質就是要處理好教師與學生,教與學的關系。教師與學生從教和學的活動中及時獲得反饋信息,以便及時了解教與學的情況,并能夠及時有效地調節和控制教學活動的順利開展,達到提高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的目的。在古代漢語實踐教學中,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充分利用練習、作業、見習等環節,建立并疏通學生學習過程中的信息交流渠道,強調學習過程中學生學習方法、學習效果以及自主性等方面信息反饋的及時性與通暢性,在實施實踐教學的環節中不斷改進教學策略與方法,優化教學程序,提高教學效率,促進學生閱讀技能的提升與古代漢語能力的發展。
3 古代漢語實踐教學實現途徑
3.1 古代漢語教學內容的調整
自上世紀六十年代,王力先生主編的《古代漢語》教材構建起以文選、通論、常用詞三要素相結合的內容體系,給高等院校古代漢語課程的建設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也給建國后的古代漢語課程的教學體系建構指明了方向。時至今日,雖有各類古代漢語教材不斷面世,但王力先生主編的這套古代漢語教材,經過不斷修訂,仍然是當前高等院校古代漢語課程的主要教材之一。該教材內容豐富、體系完整,至今仍具有經典價值,但由于客觀條件的制約,從當前的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的教學實踐及當前古代文獻研究現狀來看,完全按教材內容進行教學就容易忽視專業特點和古代漢語教學的實踐性特點,因此對教學內容作出一定程度的調整非常必要。
(1)增加有關漢字方面的教學內容。漢語國際教育專業主要是培養具有熟練的漢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技能,適應漢語國際推廣工作的專門人才,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的學生要能勝任面對國外母語非漢語的學生漢語教學的任務。而漢字歷時數千年的發展演變,具有其獨特的魅力和構形特點,國外學習漢語的學生往往對漢字的興趣極為濃厚,這要求該專業的學生需要扎實掌握漢字的有關知識理論,能對一批常用字的構形以及字形的發展演變做出正確的分析。漢字構形多與意義相聯系,加強漢字教學也能促進古代漢語詞義方面的學習,可以提高古代漢語知識的理解能力與運用水平。
(2)調整文選部分的篇目。古代漢語教學主要培養學生的古代文獻的閱讀能力,這一教學目標的設置無論對漢語言文學專業或是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的學生都是合適的。因此,文選部分是古代漢語教學的主要任務之一。目前的古代漢語教材文選部分,所選篇目較為豐富,但內容以文言文為主,并主要按時代編排,雖自成體系,也頗能遵循漢語發展的時代順序,但不利于教學過程的循序漸進。如教材將《左傳》《孟子》等先秦部分難度較大的文言文置于初始段的教學中,無疑增加學生的學習壓力,對自主性學習有一定的障礙。故在不破壞漢語時代發展的順序性的同時,有針對地按照文選的難易程度很有必要。如將相對較容易的《戰國策》以及學生較為熟悉的《論語》中的一些章節置于教學前期,學期后段再學習《左傳》《孟子》等,由易而難,有利于學生學習。
(3)增加古代漢語的練習部分。當前的《古代漢語》教材并未設計練習部分,學生無法在預習中充分把握學習目標,明確學習的重點和難點;課后也無法通過練習檢測自己的學習效果。這不利于古代漢語課程的實踐教學和學生的自主學習。因此,可以在教材文選、通論、常用詞三結合的基礎上,適當增加課后思考與延伸學習的設計。結合教學的重難點,有針對性地設計一些思考練習環節,使學生學習的目的性更強、自主性更高。并且對教學內容中涉及到的一些重要問題,專門列出有關重要的參考文獻,以供學生按圖索驥,鞏固學生所學知識,拓展學生學術視野,促進學生的探究性學習以及創新能力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