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婷
摘 要 本文通過闡述高校質量保障體系的含義,總結了對教學的啟示,并提出了一些關于改進教學的的建議。
關鍵詞 質量保障體系 教學 啟示 改進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8.02.055
Abstract By elaborating the meaning of the quality assurance system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enlightenment to the teaching and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on improving the teaching.
Keywords quality assurance system; teaching; enlightenment; improvement
1 高校教育質量保障體系的含義
高校教育質量保障體系是指“學校以提高和保證教學質量為目標,秉持整體觀念,依靠必要的組織結構,把學校各部門、 各環節與教育質量有關的質量管理活動嚴密組織起來,將教育和信息反饋的整個過程中影響教育質量的一切因素控制起來,從而形成一個有明確任務、職責、權限、相互協調、相互促進的教育質量管理的有機整體。”①
2 質量保障體系對教學的啟示
質量保障體系建設中對校園文化的建設也很重要。正如很多企業都有自己的企業文化一樣,每個學校也應當建立自己的校園文化。每個學校都有自己的校訓、校歌、規章制度,這些都是校園文化的構成部分。一個學校的校園文化一旦構建完善,對學生素質的提高、教師教學質量的提高都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因為學生和老師在校園里面就會受到校園文化的熏陶,耳濡目染便會變得更加自律、奮發、上進、好學。
質量保障體系建設中有一個重要的認證標準——《悉尼協議》,該協議認為在設立學生的培養目標時應提供相應材料證明專業課程能夠支撐教育目標的達成,而且培養目標要適應社會需求,并對達成度進行評價和修訂。我們教師在備課時就應當時刻以學生為本,因材施教,讓學生更好地適應社會,為社會貢獻一份力量,也通過在學校接受教育獲得相應的知識和技能為自己的人生奠定堅實的基礎。職業教育診斷和改進主要有三個環節:質量計劃、質量控制、質量提升;三項主要任務:構建內部質量保障體系、搭建教育教學信息化平臺、營造現代質量文化氛圍。這三個環節和三項任務就告訴我們在教學中要使教師教授的過程、學生學習的過程、學生做的過程一體化,所以,我們在教學中應當更加注意學生能力的培養,不能一直講授理論,應當是理論和練習、理論和實踐相互穿插的,這樣才不會讓學生覺得枯燥乏味,才能夠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掌握技能。從學校層面看,學校應當建立吸引優秀生源的制度和措施,具有完善的學生學習指導、職業規劃、就業指導、心理輔導等方面的措施并能夠很好地執行落實;在學生的整個學習過程中,對他們的表現進行跟蹤與評估,以保證學生畢業時達到畢業要求,畢業后具有社會適應能力與就業競爭力,進而達到培養目標,并通過記錄過程性評價的過程和效果,證明學生能力的達成。
質量保障體系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對教師的考核評價制度。督導認為普遍的教學問題是:教學內容膚淺,授課方法不匹配;不布置作業、少布置作業、利用課堂時間做作業;備課不充分,大多無教案,課堂設計欠缺;考試放水;過度依賴多媒體、板書少、不規范;課堂管理能力不足、時間把握不好、課堂紀律不嚴等。所以,教師首先應當嚴格要求自己,花足夠的時間去備課,寫好詳細的教案,分配好上課的時間,教學內容從淺入深,在講授不同的內容時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在上課時,依據教案并根據實際情況分配時間,讓同學們多練習、多實踐,不要過分依賴多媒體,并依據講授的知識點布置相應的課后作業,以復習鞏固當天所學的知識;考試時嚴格要求,可以在考前復習時只告訴知識點,而不是把原題告訴學生,嚴肅考場紀律。
3 質量保障體系對教學的改進
當前面臨的教學困境是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不夠高、上課玩手機等等,而老師教學沒激情。
為解決這一困境,首先我們需要轉變教學的理念。我們應當因材施教,重視學生個性化的發展;在確立學習目標的時候應當結合社會的需求、學科的要求、學生個人的需求;對于學習內容,教科書僅僅是參考資料而不是權威;對于學習方法,應當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學會學習,學會規劃自己的學習,因為有研究表明一個學生最終的成就與他對學習的投入、對學習的規劃成正相關;對于教學方法,我們應當轉變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應當轉變為以學生為中心的自主式的教學模式,并且在教學中應當遵循人類的心理邏輯導向即從具體到抽象,而不是傳統的從抽象到具體;在學習成果的評價方面,可以嘗試降低書面測試的比例。今后,我們老師的關鍵任務不是傳授給他們具體的知識點,而是要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提升他們的學習能力、創新能力、社會適應能力,培養他們學會做事、學會共處、學會做人,讓教師成為學習的引導者,而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者。
其次,質量保障體系中的一些獎懲措施讓我想到在教學中應當多加入一些鼓勵,也就是將激勵理論運用在教學中。對學生進行目標激勵,讓學生知道當今社會對會計人才的需求,鼓勵他們朝這方面努力,這樣更加有利于自己今后的就業和對社會的貢獻,可以使他們由被動學習向主動學習轉變。對學生進行期望激勵,“即利用期望效應(又稱皮格馬利翁效應)進行激勵”,②教師在教學中應當對每個學生都充滿期望,對每個學生都給予相應的鼓勵,激發他們的自尊心和榮譽感,在激發他們學習積極性的同時也讓教師和學生建立起了良好的師生關系,并提升了學習效果。對學生進行反暗示激勵,當學生犯錯誤時,教師不應該用一些侮辱性的語言來挖苦、諷刺學生,應當引導他們,從錯誤點反向推測出其基本原理,讓學生明白自己錯在什么地方,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這樣便保護了他們的自尊心。對學生進行思維反定勢的訓練,會計學科中一些分錄和計算都有其特定的解題模式,時間一長,同學們便會對該學科產生厭倦的情緒,教師在教學中為了避免學生的厭學情緒,應當在備課的時候多思考一個題目的多種解題思路,教學中嘗試講授新的解題方法,這樣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此外,還可以對學生進行興趣激勵,教學中采用多種教學方法,比如在學生疲倦時可以放一個相關的視頻或者進行小組討論,避免一味地講授,學生在學習興趣濃厚的學習效率是加倍的。
再次在教學方法方面。我們傳統的教學模式是一次課的兩小節都是講授相關的知識,這便是講授式的課堂。今后可以嘗試采用創新的課堂教學模式,即一次課的第一小節課是講授知識,第二小節課是全班的討論,這種方法相對于傳統的講授式的優點在于提升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但是,剛學習完新的知識點,學生還沒有消化吸收,就要當堂討論,這樣不符合人類學習的心理過程。將講授式課堂和研討式課堂吸取了兩者的優點,摒棄了兩者的缺點,將課堂時間分成了兩半,第一次課講授知識點,然后布置作業,讓同學們對知識點有了一個消化吸收的過程,第二次課的第一小節進行討論,這樣既對上次學習的知識進行了回顧,又培養了他們主動學習的能力。筆者今后在教學中將嘗試采用這樣的教學方法,可能視具體情況采用當堂對分和隔堂對分相結合的教學方法。今后在布置作業的時候,除了布置相關的題目,還要讓同學們寫做完的收獲,將自己學得好的地方用提問的方式寫出來考考其他同學,將自己學得不好的地方也以問題的方式寫出來請教其他同學。今后可嘗試的模式是導言、目標、前測、參與式學習、后測、總結。筆者認為這是一個有效的教學方法,可以提升教學效果。這種教學模式的導言是為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可以提出挑戰性的問題,聊一下最新的新聞時事,進行強烈的對比,可以讓學生盡快進入學習狀態。該模式的第二個要素是目標,這也是我們在日常教案中的常見組成部分,這樣也讓同學們明確了當次課的教學要點。該模式的第三個要素是前測,在教學過程中可以提問、小測驗、小組討論等方式展開,目的是了解學生的情況。該模式的第四個要素是參與式學習,可以采用小組討論、情景模擬、個案研究等方式,這樣可以改變我們傳統的“老師講、學生學”的模式,可以提高學生的參與度,培養團隊合作意識,最終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該模式的第五個要素是后測,也就是用一些題目來檢測當次課的學習效果,對師生都是一個提升。該模式的第六個要素是總結,這是對當次課的總結,有利于鞏固學習效果。
這也讓我對自己所教的會計這門學科如何教有了很大的啟發。說到會計這個職業,大家腦海里反映出來的肯定是與大量的數字打交道、技術含量很高等印象。但是從實際工作中來看,會計更應當說是一項需要智力的工作。在財務會計中對于某一事項的業務處理往往會有多種方法,其中的一種方法往往是嚴格按照會計準則進行處理的,這種方法的計量結果往往較為精確,這便體現了會計的科學性屬性;剩余的一種或多種方法精確性相對較低,但往往較為靈活,可以摻入人為的因素,這體現了會計的藝術性屬性。所以,今后在教學的過程中應當教育學生究竟采用什么方法應當視社會中的經濟與政治環境而定,應當視維護利益相關者的經濟利益、經濟秩序、政治環境而定。
在講授會計的功能時應當結合社會這個大環境來講,現代會計制度中的兩權分離是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基礎,而現代企業制度又是促進社會效率提高的保證。所以,在講授會計恒等式的時候,不應僅僅局限于等式兩邊內容的講解,而應當從宏觀方面來講解,會計學不僅僅是有利于利益相關者,而且有利于整個社會的發展。在講授會計分錄的處理和會計報表的解讀時,不應僅僅局限于會計科目表面層次的講授,而應當從更加深入的層次,從整個社會經濟環境的變化、從所有者權益和債權人權益等其他利益相關者的層面來看。
會計從本質上來說,就是經濟責任的落實、對社會經濟利益的分配、包含著對經商十分有用的內容。財務會計還要會適應會計準則的變化,應當讓學生了解到會計準則之所以會變化,是因為社會經濟環境的變化和利益相關者對自身權益認識的提高,所以應樹立終身學習觀,不斷更新自己的知識。財會部門之所以在企業中占據著十分重要的地位,是因為有經驗的財務總監們能夠在準則允許的范圍內采用不同的會計處理方法進行盈余管理。從財務會計的目標經歷了從受托責任觀到決策有用觀,再到成本節約觀的發展歷程。
總之,要把財務會計的業務處理的原理結合社會經濟發展這個大背景來講授,讓同學們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這才是真正的授人以漁,這樣的教學才正真達到了培養會計人才的目標。
注釋
① 劉榮,金蕊.高校教育質量保障體系建設.中國成人教育,2017(13).
② 伏滌修,楊文.試論激勵理論在積極教學法中的運用.連云港教育學院學報,1994(3).
參考文獻
[1] 鄭鋒.我國高職質量保障體系改革的審視與構建.教育與職業,201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