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俊華
【摘要】計算機網絡信息化的普及,使我們農村小學的教育發展步入了一個嶄新的時代,尤其是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巧用網絡資源,充分發揮其優勢,既能減輕語文教師的負擔,又能開闊學生學習語文的視野,同時還能激發他們學習語文的興趣,活躍語文課堂氣氛,從而達到有效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質量。
【關鍵詞】網絡資源 小學語文 對策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23-0097-01
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應用網絡資源,能夠擴展小學生的知識面,更能幫助小學生掃除語文學習中的障礙。用網絡資源去改革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內容,能夠給小學生全新的學習體驗。本文就如何巧用網絡資源來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質量談幾點自己的經驗。
一、激發學習興趣
心理學家拉扎勤斯說:“興趣比智力更能促進學生勤奮學習。”開發好小學生對于語文的興趣愛好,對他們的學習能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但由于小學生年齡小,思維直觀形象,對生活的體驗不夠,對于語文教材中的許多語言優美.意境動人的文章未必能完全理解,很多時候只是跟著老師誦讀記背,要引發他們的興趣可以采用“旁敲側擊”的方式。我們可以在網上搜索到相關的圖畫、音樂、朗讀示范和視頻,通過形象生動的畫面,悅耳動聽的音樂,言簡意賅的解說,及時有效地反饋,就能很容易地把學生引入到文章所描繪的意境中,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主動參與到學習之中,使之愛學、樂學。例如教學《鳥的天堂》一課時,我在學生熟讀課文的基礎上,通過視頻展示大榕樹的枝繁葉茂、鳥兒紛飛,婉轉鳴叫……帶給學生聽覺、視覺等感官上的享受,增強理解能力,讓學生真正感受到這就是鳥兒的樂園,鳥的天堂。
二、優化識字教學
第一,看視頻,賞情境,激發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興趣,這正是網絡教育資源輔助教學的優勢之一。通過網絡教育資源,烘托場面,使學生在對課文內容充分感知的基礎上加深對生字的印象,創設樂學的情境。課堂上可以利用視頻將學生引入學習情境,讓學生對課文有初步的感知。自然過渡到識字教學,學生興趣濃厚,印象深刻。
第二,看動畫,教筆畫,正確識字書寫。小學生的具體形象思維占主導,利用動畫教學筆畫,分析結構,運筆示范,把比較抽象的起筆、行筆、收筆等過程直接地展現在學生眼前,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誘發學趣,易于理解筆畫、結構等特點,便于記憶摹仿。一般生字學生都能自己“析形索義”,遇到難寫、不易理解的字,則可以充分發揮動畫優勢,化難為易,使學生正確識字書寫。學生看了動畫,留在記憶里的痕跡就深。一些易寫錯字,閃動筆畫或偏旁,加強刺激。
三、拓寬知識空間
隨著多媒體設備的應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內容活動性、規范性得到明顯增強,甚至在某些方面能夠代替教師的語言,利用快速的圖像信息傳播,有效地彌補了傳統黑板教學的不足,將一些講解和演練能夠迅速地展示在屏幕上,讓40分課堂能夠承載更多的知識,大大拓寬課文知識空間。學生通過網絡資源,能夠學到更多的語文知識,甚至可以將所學的知識擴展到社會生活當中與語文有關的方方面面。
比如以“春”為主題,教師可以在網上搜集一首曲子《春之歌》,并在課堂上展示一些與春天有關的圖片、視頻等,“一切都像剛睡醒的樣子”,太陽的臉也紅起來了;春風“像母親的手撫摸著你”;“鳥兒將巢安在繁花嫩葉當中,高興起來了,呼朋引伴地賣弄清脆的喉嚨,唱出宛轉的曲子,跟輕風流水應和著……初春的山、水和太陽:“山朗潤起來了”,這些春天的信息,能夠在學生的腦海里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時對于什么是春天,能夠有自己的認識和理解。當然,這些圖片和視頻當中有課文當中沒有的內容,如春天的氣息和感覺,絕對不是幾句話所能表現出的,如果單純地學習課文上的知識,學生的想象力和想象空間都會受到大大的影響,也不會了解到更多的與春天有關的知識。
四、優化習作教學
在教學實踐中往往發現,大部學生在多媒體網絡環境中,雖然都能寫出通順完整的文章,但作文卻空洞乏味,不生動也不具體,是什么原因呢?這主要是學生不會遣詞造句造成的。因此在教學中要通過教師的指導,讓學生把已掌握的詞語知識遷移。同時由于網絡中有大量的習作例文以及名家名句,這些例文中有許多優美詞句,這樣讓學生通過網絡查尋,積累詞語,從優秀范文的思路以及寫作方法中得到啟示,為寫好作文打下基礎。
五、促進自主學習
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是新課標的基本理念。它強調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信息技術環境下的以學生獨立探索為主要形式的個別化學習和基于網絡的協商學習兩種模式,恰恰是新課標倡導的學習方式的集中體現。教師應努力把教學目標與學生學習愿望有機地結合起來,使學生感到只有積極參與才能完成任務。
如《牧場之國》,作者運用了清新明麗的語言描繪了荷蘭牧場的美麗景色。然而只依托課文的描述和一幅插圖,學生無法真正感受到“牧場之國”的美,這需要一種很強的理解能力和豐富的想象能力。而缺乏直觀感性的認識,學生無法身臨其境,難以展開豐富的想象。筆者設計了“真正的荷蘭”熱點交流,指導學生上網查找關于荷蘭的資料,學生的學習成為自主探究的過程。
在交流中,學生們紛紛將網上資料與同學共享。通過“留言板”,學生就荷蘭的花卉、風車、牧場和運河等風光資料相互交流討論,在交流過程中了解荷蘭如詩如畫的田園風光,深刻地理解了為什么作者四次講到“這就是真正的荷蘭”。這樣教與學的資源不再局限于課本,將書本知識與網絡資源有機地融合,學生真正感受到了積極參與的樂趣與獲得成功的喜悅,有效地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
總之,網絡拉近了發達地區和邊遠山區的距離,使得優秀的教育資源、新的教育信息、先進的教學方式的共享成為可能。農村小學的語文教師應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不斷學習,不斷探索,科學合理地運用好網絡上的教育優質資源,讓農村小學語文課堂更加精彩和生動。
參考文獻:
[1]李花.運用網絡資源優化小學語文閱讀教學[J].教育,2016(12):169-169.
[2]趙淑立.如何利用網絡資源促進小學語文有效教學[J].雜文月刊,2016(1):36-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