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彩虹



摘要:壯語是壯族人民日常生活的重要交際用語,是壯族文化的一面鏡子,而壯語熟語是直接具體反映壯族文化的重要因素。要傳承與發展壯族的文化精髓,探尋壯語的熟語奧秘至關重要。本文以武宣縣桐嶺鎮作為研究個案,試圖通過壯族聚居地人們使用熟語情況調查,分析其“衰落”的主客觀因素,探尋透過熟語傳承壯族文化的三個有效途徑。
關鍵詞:壯語熟語;壯族文化;傳承
一、壯語的性質、地位及重要性概述
壯族是我國人口最多的少數民族,也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古老民族,具有著豐富的民族傳統文化。壯語作為壯民族日常生活最為主要的交際用語,是集中全面反映壯族傳統文化的一面鏡子。而熟語作為壯語語言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歷經歷史與時代變遷保存下來相對固定的壯語詞匯,是直接、具體反映壯族文化的非常重要因素。然而新時代下,隨著社會的發展,特別是普通話的大范圍普及背景下,壯語正在壯族人的生活中逐漸衰退,壯語熟語的生存與發展更是茍延殘喘。因此無論是從語言本身還是從文化層面,積極投入到壯語方言的研究與記錄的民族文化搶救變得至關重要。
武宣縣位于廣西中部,是壯族民族的聚居地,隸屬于北部方言區下的紅水河土語片區,地方語言以壯語、漢語和官話(桂柳話)為主。武宣壯語分南河壯語和北河壯語,桐嶺鎮是武宣南河片區壯語的重要代表陣地之一,以操壯語為主。本文將以故鄉——桐嶺鎮作為調研對象,主要探尋桐嶺鎮壯族人們使用壯語熟語的現狀,并分析其變遷與發展的原因,以期在傳承與發展當地壯族傳統文化中的新思路。
二、桐嶺鎮壯語熟語的使用概況及原因分析
(一)壯語熟語概念界定
“熟語”是中國現代漢語語文學中的一個借詞,原指語言中所有固定詞組的總和。一般的說,“熟語”包括俗語、諺語、歇后語、成語等,它是民眾中普遍流程的日常習慣用語,它往往具有發人深省、啟發思維、警示世人、激發斗志等作用,是民間最基本、最豐富、最常用的語言形式。壯語熟語是壯民族社會生活實踐經驗的總結,包含的內容非常廣泛,有生活中的交友、治家、做人、識人;生產中的農業、牧業、漁業、氣象、節氣;事理中的善惡、是非、禍福、貴賤、高低、天人、情理等。壯族熟語根扎于壯族大地和壯族生活的土壤里,具有鮮明的民族性。(1)壯語熟語曾經作為壯族人們最基本、最豐富的語言,在21世紀新的時代背景下,壯語熟語發展現狀如何呢?
(二)桐嶺鎮壯語熟語的應用調查
為了更客觀、更直接了解新一代壯族青年的壯語使用動態,本次調查以桐嶺鎮唯一一所中學為研究對象,桐嶺鎮各村落適齡中學生均在此校就讀,對象范圍均為13-16歲之間。在校壯族學生共1260人,共發1260份問卷,收回有效問卷1185份。數據調查確保數據的真實性、有效性。就桐嶺鎮壯族中學生的熟語使用情況,筆者設置了4個問題。
1.在日常的語言交際中,你更喜歡哪一種語言交流?(單選)
調查發現,超過一半的壯族人群中傾向用普通話交流,而作為本土方言壯語地區,只有四分之一的人群選擇使用交流。
2.在日常生活的壯語交際中,你對壯語熟語的使用程度如何?
由表看出,在壯語交際中熟語的運用已經“瀕危”,不會運用的學生達到81.5%,即使會運用,極少同學會經常在壯語交際中運用。
3.考考熟語詞匯量:你知道的熟語有多少個?
看表可知:知曉壯語熟語不多,大多停留在10個熟語以下,5個熟語以下的人群超過半數。
4.在日常的壯語交際中,什么是主要影響你運用熟語表達的因素?(單選)
由表得出,近60%的同學在壯語的日常交際中基本不接觸熟語內容,而在40%的影響因素占比中發現,學生使用熟語受環境影響最大,特別是來自于家庭、學校、社會的影響,而調查表明,熟語運用與否,對壯語交際影響不大,只有4.3%的人認為對壯語交際有幫助。
根據以上調查結果,可以得出以下結論:在桐嶺鎮中學的1185名壯族學生中,只有五分之一的人群在壯語交流中使用壯語熟語的人;運用熟語交流人群中,絕大多數只停留在會少數的壯語熟語;使用壯語熟語的人群絕大多數認同熟語具有認知世界、明事理、懂做人與增強表達等優勢;使用壯語熟語的人群大多受環境影響嚴重,多來自家庭、學校和社會,這也凸顯的環境對于語言學習與使用的重要性。以此可以推論,桐嶺鎮壯族人群中,21世紀年輕一代對壯語熟語的認知水平低,能在日常生活中運用的更是少之又少。
(三)壯語熟語使用現狀的原因分析
1.客觀因素
首先,普通話推行普及政策的大環境下,作為地方方言壯語的使用空間嚴重受到擠壓,壯語熟語的運用與繼承更是難上加難;其次,隨著社會的進步,科技的發展,壯族地區的人們也從傳統的農事耕作生活解脫出來,逐步改變了“靠天吃飯”的古老生存方式,部分反映傳統壯族習俗及文化的熟語也隨著習俗的消失而逐漸消失;再次,出生于21世紀的年輕一代,其處于70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的新時代父母,思想開闊,思維方式及生產生活方式有了新的發展,因此熟語在生活中的使用率降低;最后,壯語交流只局限于本村落本民族的交流,壯語使用環境及場合受到極大的限制,這也是其中很重要的原因。
2.主觀因素
一方面,21世紀的新生對“時髦、流行”的普通話給予更多的青睞,認為壯語是“老土”,在心理上排斥;另一方面,受客觀因素影響,21世紀的年輕人對方言使用興趣低,認為與自己的生活、升學聯系不大,無學習動機。另外就算是感興趣,也很難將之轉化為可利用的價值,比如促進漢語的學習等。
三、壯語熟語視角下的壯族文化傳承
(一)加強壯族地區壯漢雙語的有效教學
雙語教學是少數民族壯族地區的一種教學方式。在教學中,教師應根據壯族學生的特點及地域文化特點實施教學。不能僅僅停留在漢語教學或者是壯語教學,應將兩者有機的結合起來。在壯文的教學中,不能僅僅停留在字詞的認讀認寫上,而應該加強對壯族文化及民族精神的引導,在教學中,增加壯語成語、俗語、諺語、歇后語的學習,讓壯族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提高學會待人接物、為人處世的道理,同時更深刻理解壯民族文化蘊含。而這些內容,同樣可以遷移至語文或者其他課堂。著名心理學家皮亞杰曾經說過: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賴于興趣。在壯族學生的課堂中,積極利用壯族本地資源,引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方式,培養學習興趣。比如:針對壯族三月三壯族祭祖的節日,教師可以布置學生收集三月三祭祖的有關資料,小組合作,并上臺匯報成果。這樣,不僅可以有效訓練學生口語表達、收集材料并整理的能力,同時可以進一步了解民風習俗,深化學生民族情感。
(二)匯編壯語熟語進入尋常百姓家
壯語熟語沒有得到有效的傳承與發展,與環境有著極大的關系。特別對于年輕一代來說,缺少的是耳濡目染的環境熏陶,熟語在父母輩、祖父母輩的言語中也日漸消失。因此,將本地區的壯語熟語收集起來,匯編成冊,作為課外讀本進入到各村落各家庭中。對于年輕一代來說,也是對自己本民族的了解與認知,在學習中傳承本民族的文化,提高本民族的自信心與認同感。也唯有自信心與認同感才能拯救自己的民族。
四、結語
一種語言的誕生或者消失,都有著其本身的自然規律與必然趨勢,自然不可以人的意志為中心強行逆轉。然而,作為華夏大地上的一種語言符號——壯語,其本身蘊含著壯民族獨特而豐富的文化遺產,熟語更是壯語語言中極具魅力的一種語言成分之一,研究她、記錄她、繼承她,應該成為每個壯族子孫亦或者是壯語研究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責任與義務。每一個壯族子孫的成長亦然離不開壯民族的文化熏陶。
注釋:
(1)李達《壯語熟語文化系列研究-壯族諺語與人生經驗》廣西社會科學 2003,09
參考文獻:
[1]李達《壯語熟語文化系列研究-壯族諺語與人生經驗》[J]廣西社會科學 2003.09
[2]李達著《壯語文化論》[M]廣西民族出版社,2006年
[3]呂軍.《語文課程資源開發和利用的思考與實踐》[J]東北師范大學,2005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