逯永光

摘 要:“綜合評價總分”指標是中國科技期刊綜合評價指標體系中的一個重要因子,通過計算其具體分值,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期刊的學術水平和影響范圍,引導期刊向更高水平發展,進而推動國家科技軟實力的提升。本文對“綜合評價總分”指標進行了詳細論述,包括其概念、計算公式等,并分析了具體的影響因素,以供科技期刊同行參考。
關鍵詞:期刊評價體系;“綜合評價總分”指標;影響因素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8)04-0068-02
目前,在國內科技期刊領域,主要有北京大學圖書館遴選的中文核心期刊、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以下簡稱中信所)遴選的中國科技核心期刊、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遴選的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CSCD)來源期刊,并有各自的期刊評價體系[1]。其中,北大中文核心期刊報告每4年發布一次,CSCD來源期刊統計報告每2年發布一次,而中信所的《中國科技期刊引證報告》每年發布一次,包括核心版和擴刊版,使各個科技期刊能夠方便獲取本刊的年度引證數據,并可根據該數據對期刊進行適當調整,因此在國內科技期刊界有著很大的影響力。
《中國科技期刊引證報告(核心版)》中,設定了多個指標對科技期刊進行總體評價,包括綜合評價總分、核心總被引頻次、核心影響因子等,不同指標有不同的含義和計算公式,代表了期刊在某方面的得分。其中“綜合評價總分”指標是選擇該評價體系中多個因子加權計算得到的,反映了期刊在某一學科的綜合學術質量和影響力水平,對期刊研究具有很大的意義。因此,本文擬對“綜合評價總分”指標進行詳細論述,包括其概念和計算公式,并對其影響因素進行詳細分析。
一、“綜合評價總分”指標概述
近幾年來,中信所一般采用核心總被引頻次(TC)、核心影響因子(IF)、核心他引率(OT)、基金論文比(NT)、引文率(RE)、開放因子(OP)6項指標計算綜合評價總分,相應的權重系數t分別為26、26、18、10、10、10[4]。其中,核心總被引頻次是指某一期刊自創刊以來所刊登的全部論文在統計當年被引用的次數,反映了該期刊被引用和受重視的程度,以及其絕對影響力的大小;核心影響因子是指某一期刊前2年發表論文的篇均被引用的次數,反映了期刊的學術影響力;核心他引率是指期刊總被引頻次中,被其他期刊引用次數所占的比例,反映了期刊的學術傳播能力;基金論文比是指有基金資助的論文占全部論文的比例;引文率是指每一篇論文平均引用的參考文獻條數;開放因子是指某一期刊被引用次數的一半所分布的最小施引期刊數量,體現了學術影響的集中度。
表1為2016年《測繪通報》的綜合評價總分計算表[3]。從表1中可以看出2016年《測繪通報》的6項影響力指標分值,以及測繪科學與技術學科內各項指標的最大分值和最小分值,進而可以計算得到《測繪通報》各項指標的單項加權分值,最后將單項加權分值相加即可得到2016年《測繪通報》“綜合評價總分”指標得分為27.1。
二、“綜合評價總分”指標的影響因素分析
中國科技核心期刊實行動態調整機制,目的是評選出代表某一學科發展水平的科技期刊,而綜合評價總分是中國科技核心期刊遴選的重要依據之一。具體包括以下兩方面:一是計算某一學科內候選期刊的綜合評價總分,選擇其中分值高者進入中國科技核心期刊數據庫;二是根據綜合評價總分對現有的中國科技核心期刊進行排名,實行末位預警和淘汰。因此,對“綜合評價總分”指標的研究不僅可以幫助科技期刊查缺補漏,進行針對性的調整,而且可以在整體上促進科技期刊行業的發展和進步。
從上文的計算公式可知,“綜合總價總分”指標的計算涉及6個指標,需要計算每個指標的單項加權分值。而影響指標單項加權分值的因素主要有2個:一是期刊該項指標的絕對分值;二是期刊該項指標分值在具體學科領域內的相對位置。指標的絕對分值和相對位置越高,則對“綜合評價總分”的貢獻越大,因此為了提高綜合評價總分得分,科技期刊編輯部需要采取措施提高各項指標分值。不過各個指標分值之間不是彼此獨立,而是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在提高一項指標分值的時候可能會導致其他指標分值降低,因此需要從整體上綜合考慮問題。本文對這6項指標進行逐一分析,具體如下。
核心總被引頻次的影響因素主要有2個:已刊登的論文數量和論文學術水平。已刊登論文數量越多,學術水平越高,時效性就越強,則總被引頻次就會越多[5]。一般來說,隨著期刊辦刊時間的增加,總被引頻次會逐漸上升,因此對于科技期刊來說,該項指標是一個逐漸積累和提高的過程。
對于核心影響因子來說,在不增加論文總數的前提下提高論文被引用次數是提高其分值的關鍵。一般來說論文學術水平越高,時效性越強,則能夠吸引更多的引用。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在某段時間內增加印張數,則會使得刊登論文數量增加,即影響因子計算公式分母變大,進而導致在這段時間內核心影響因子不斷降低。
核心他引率及開放因子主要反映了期刊的開放程度,他引率越高,開放因子數值越大,則說明該期刊的擴散程度越大,影響范圍越廣[6]。因此,在保證期刊學術水平和時效性不降低的基礎上,適當選用不同學科的學術論文,可以增加某一期刊在相關學科的影響力,也即提高了這兩項指標的分值。
基金論文比和引文率則相對清晰簡單,在選用稿件或稿件后期退修時,鼓勵作者增加參考文獻數量或添加基金,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這兩項數值。不過需要注意的是,審稿時也不應唯基金,學術質量高、時效性強的文章即使缺少基金也應該給予刊出機會。
三、結 語
建立科技期刊評價體系,對國內科技期刊進行綜合評價,是一項艱巨而復雜的工作。根據科技期刊評價結果,可以使科技期刊明確自身不足,進行針對性地改進,進而引導期刊向更高水平邁進。通過本文對中國科技核心期刊評價體系中的“綜合評價總分”指標的分析,可以使科技期刊從業者進一步了解和掌握該評價體系,對于科技期刊的進步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參考文獻:
[1] 李莉.中國科技期刊評價指標體系研究[D].武漢:華中科技大學,2003.
[2] 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2016年版中國科技期刊引證報告(核心版)[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16.
[3] 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2017年版中國科技期刊引證報告(核心版)[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17.
[4] 馬崢,張玉華,潘云濤.“中國科技期刊綜合評價總分”的定義與應用[J].編輯學報,2015,27(6):519-521.
[5] 孫濤.提升科技期刊學術質量的途徑及措施[J].編輯學報,2016,28(3):290-292.
[6] 劉昌來,葛華忠.“互引指數”在期刊評價體系中的作用[J].科技與出版,2017,36(6):92-96.
[責任編輯:東方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