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地方高校優勢專業發展不同程度的面臨著人才引進困難、資源配置缺乏和優質生源的流失等問題,本文通過分析指出本碩貫通培養是解決上述問題的有效手段之一,并從選拔機制與學制、專業培養、課程體系和政策制定等方面對地方高校本碩貫通培養模式進行了思考。
【關鍵詞】地方高校 本碩貫通 培養模式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13-0014-01
一、地方院校優勢專業本碩貫通的必要性
特色優勢學科是高校的品牌,而與“雙一流”、“985”、“211”大學相比,地方高校因其地處位置既非北上廣等一線城市又非省會城市,而且受到地名、經費、人才等各種因素的制約,其品牌效應則更加凸顯。對地方高校來講,有較大影響力的優勢學科對其發展十分重要:①可提高學校整體聲譽,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等方面獲得政府、社會的支持;②可充分利用品牌優勢集聚人才,使人才不僅為本學科所用,也為其他學科的發展吸引高端人才;③在招生、就業以及資源配置等方面也發揮著巨大作用。
然而,地方高校優勢專業的持續發展面臨著以下主要問題:①人才引進相對困難。相對的區域劣勢使地方高校在人才引進方面與中心城市相比缺乏吸引力。②資源配置相對缺乏。從數量上看,地方高校是我國高等教育的主體,從招生數看,地方高校承擔了教育大眾化的主要任務,人才培養的數量遠超部屬高校。而國家對高水平大學和部屬院校的投入遠遠高于地方院校,這種不平等顯而易見。③優質研究生生源的流失。各校有推免資格的學生,基本上都是本專業的尖子生,但這些優等生中大部分都選擇報考中央各部委直屬院校。
地方高校想要保持優勢學科核心競爭力,最可靠的方法是創新性人才的培養。本碩貫通培養是實現創新性人才培養的有效手段。對地方院校來講,本碩貫通培養的作用則更加突出:①可以吸引本校優秀學生繼續深造,保證研究生生源質量;②可以減少學生適應專業特色的時間。地方院校的優勢專業一般具有明顯的區位特征,其他高校進來的研究生需要一定時間來適應專業研究的特點,顯然本碩貫通培養的學生受此影響相對較小。
二、本碩課程貫通培養模式的思考
(一)選拔和學制
目前,國內高校本碩貫通學生選拔和培養模式主要有以下幾種:①“4+2”模式:為4年本科、2年研究生學習。該模式一般是在本科新生中選拔并單獨組班,本科期間有嚴格的考核淘汰機制,不能達到相應要求的則分流至普通班級。②“3+1+2”模式。該模式面向在校大三學生選拔,第四學年繼續完成本科專業學習,取得學士學位;同時修讀部分研究生課程,實現本碩銜接。第五學年開始完全進入研究生階段并取得碩士學位。而地方高校究竟采取哪種模式,個人認為與專業招生人數,專業特點等息息相關,應在充分調研、權衡利弊的基礎上進行選擇。
(二)可考慮將相近或聯系緊密的專業統一培養
普通本科生一般在二年級開始課程設計出現分化,大三專業課的設置則出現顯著區別。而本碩貫通培養的模式在本科階段是按大類培養,因此文獻[3]提出了可按大類和大方向統一培養的方式。而對地方高校來講,由于許多優秀學生向往更好的學校,很可能出現在一級學科下幾種培養人數也相對偏少的情況,因此可考慮將相近專業統一培養。如作者所在的三峽大學,“水利水電工程”和“土木工程”均為優勢學科,本科前兩年甚至前三年有大部分課程設置是一致的,因此可考慮進行一體化培養。考慮將相近或聯系緊密的專業統一培養,可促進學科的交叉融合互補,有利于學科的創新與發展。
(三)應制定科學合理的課程體系
科學合理的課程體系是保證培養成功的關鍵。在制定培養方案時,應突破傳統的具體專業的本科培養方案和培養目標的約束,且應充分考慮所制定的選拔機制、學制以及專業的特點。如“3+1+2”模式中,前三年的學習中應有讓學生充分了解學校學科特點、優勢的課程,應有激發學生科研興趣的課程。應本著讓學生早進實驗室、早入團隊、早出科研成果的原則設置課程體系。
(四)應制定有吸引力的相關政策
地方高校的對優秀本科生的吸引力遠不如名校,作者對三峽大學土木工程專業的本科生進行的問卷調查表明,即使比名校可節省1年時間,近8成學生仍選擇外校讀研。顯然,地方高校在制定本碩貫通培養方案時,應充分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從學制、獎學金、出國、實習、工作等方面制定具有吸引力的相關政策,留住優秀人才。
三、總結
地方高校優勢專業進行本碩貫通培養十分必要,但在培養模式的設計上,應充分考慮專業、學生的特點制定科學合理的方案,大膽創新實踐,并及時總結經驗,才能為專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充分的保障。
參考文獻:
[1]文秋芳,王艷.“英語+X”本碩貫通人才培養體系成效:基于學生視角[J].外語角,2015,(5):18–26.
[2]吳靜怡,奚立峰,杜朋林,孟佳,叢峰.本碩博課程貫通與交叉人才培養[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3):94–101.
[3]韓艷鏵.航天控制專業方向本碩貫通培養模式和課程體系的思考[J].教育教學論壇, 2015,(44):254–256.
作者簡介:
楊超(1986-)男,湖北宜昌人,博士,講師,主要從事巖土工程的教育和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