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華斌
【摘要】初中地理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如果授課過程中生搬硬套、脫離生活,課堂氣氛勢必單調、乏味,不利于課堂的有效進行。所以,教師要順應新課改的要求,轉變教學方法,變枯燥為有趣,讓學生在快樂的課堂中感受地理知識的魅力。這樣一來,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課堂參與度增加了,課堂順利開展了,課程目標實現了。
【關鍵詞】地理 教學方法 課堂效率
【中圖分類號】G633.5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13-0183-01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發展,教師以往的“唯我獨尊”的課堂地位受到“威脅”,以前的古板教學方法已經不能適應新的教育理念要求,所以,教師改變自己的教學方法成為當務之急。教師要研究教材,采用更合適的教學方法,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在自主學習的課堂中愛上地理、利用地理,實現地理教學的最優化。那么,轉變教學方法有哪些明顯的優點呢?地理教師該從哪幾個方面入手,提高地理課堂的教學效率呢?
一、轉變教學方法的諸多優點
隨著課改的進行,以往的教學方法已經不能很好地發揮課堂效應、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了。教師在課改影響下,轉變教學方法,是順應教學要求的,能推動課堂教學的積極有效進行。
1.轉變教學方法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對某件事有了興趣,才會盡力去完成。傳統教學模式中,受應試教育影響,教師在課堂上照本宣科,給學生劃重點,背概念,學生學到的知識無法用到具體生活中,久而久之會產生“地理無用”的想法。新的教學方法要求,教師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教學,在思考中升華學科知識,進而應用學科知識。新的教學方法大大改變了以前沉悶枯燥的課堂氣氛,提升了學生的思考積極性與課堂參與度。
2.確保地理課堂教學目標的順利實現
傳統的教學方法,把學生思維固定在書本之上,學生很難形成自己的理解與見解。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是平行的,沒有交集的,課堂的有效性是很低的,課堂教學目標很難實現。轉變教學方法能扭轉當下的尷尬局面,學生學習興趣大增,上課表現積極,既鍛煉了學生的地理學習能力,又優化了課堂氛圍,提高了課程教學目標實現的進度。
二、教師該采取的有效教學方法
1.培養學生學習興趣
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可見,興趣對于人們的重要性。在教學中,教師要充分挖掘教材內容,采用學生易于接受的教學方法,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例如,在《極地地區》教學中,考慮到學生們對極地缺乏了解,我在課堂上給學生們播放了眼下很火的《極地》紀錄片片段,《極地》采用了詩意般的語音介紹,加上靈動的精彩畫面,讓學生們不僅了解到西藏等地的自然風光,還對當地的民俗民風有了進一步探索的欲望。在這些畫面里既有對古老文化的傳承,又有新生文化的不斷發展,既有現代生活的時代氣息,又有牧羊牛的原始田園,在不斷的畫面交換中,學生們的眼睛一下子有神了!接著又給他們播放了南北兩極的生物及氣候特點視頻,讓他們通過畫面描述南北兩極的區別。這樣的課堂中,學生普遍表現積極,因為靈動的畫面遠比那些照本宣科的講解更有感官沖擊力和說服力。
2.充分發揮課堂互動效應
小組討論是當下很實用的一種教學方法,它可以加強學生之間的交流,增進學生之間的友誼,還能增進課程的有效進展。所以,在教學中教師要利用中學生愛爭論的特點,將小組討論應用到課堂中,讓學生之間的交流促進高效課堂的發展。
例如,在《海陸變遷》教學中,我采用了小組合作的教學方式,讓學生在討論中突破本節的重難點。我給學生們布置了下面幾個問題:
(1)“大陸漂移假說”的提出者是誰?這一理論具體內容是什么?
(2)“板塊構造學說”的主要內容是什么?你能舉一個相關的事例嗎?
(3)世界上地震和火山活動最劇烈的兩個地帶在什么地方?你能說說理由嗎?
通過設問題及小組討論,學生們紛紛知道“海洋、陸地是不斷變化的”“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和阿爾卑斯-喜馬拉雅火山地震帶是世界上地震和火山最劇烈的兩大地帶”等知識點。
組織學生開展小組討論,可以促進他們的積極思考,并結合自己的已有知識經驗進行相關分析。在他們理解知識的基礎上,推動課堂的有效進行,為高效地理課堂的實現做好保障。
3.利用故事激趣,刺激學生參與
大多數學生對故事比較感興趣。如果在地理教學中穿插相應的故事情節,會吸引學生的聽課興趣。比如,在講《氣壓帶和風帶的形成》時,我給學生們講了這樣一個故事:戰爭期間,日本釋放的眾多氫氣球炸彈飛落到美國本土上,造成美國的西部森林發生大火,引發美國的慌亂。講完這個故事,我讓學生在地圖上找出美國和日本的地理位置,然后試著分析為什么日本的氫氣會飄到美國去。帶著這個問題,學生們積極翻閱書本,試圖尋找答案。這樣的教學方法不僅增加了課堂的趣味性,還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實現了從事例到課文內容的有效過渡。
4.關注社會生活,豐富地理常識
地理課本知識是研究地球與社會發展的知識總結,對于沒有過多參與生活的初中生來說,難免覺得知識死板。如果讓他們深入到生活中,多觀察多了解,去發現生活中無時不在的經濟、人文、天氣等變化,他們會覺得地理就在我們的身邊。眼見為實,只有自己親自見到的、經歷的才有發言權。所以,在教學中,教師要鼓勵學生多關注離我們生活很近的環境衛生、人口流動、工作與收入、自然災害等問題,然后鼓勵他們結合地理常識分析某種現象的原因,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等。這樣不僅加強了原有知識的鞏固力度,還延伸出更新的問題,提高了學生用原有知識解決現有問題的能力。
總之,傳統的教學方法存在一定的弊端,已經不適應現在的課堂教學。教師要不斷學習,加強自身的文化素養,不斷研究學生的發展規律和學習特點,開發研究出更好的教學方法。事實證明,新的教學方法是順應新課改要求的,能促進學生的參與積極性。但在具體實施中,沒有固定的教學法是一用到底的。教師要根據教材內容,靈活變換教學方式,比如幻燈片播放法、故事激勵法、小組互動法、實踐法等都可以利用到教學中。這些方法的運用不僅拓寬了上課的路子,還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課堂的效率,為全面發展的建設型人才培養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侯金玲.實踐教學模式在初中地理教學中的應用[J].生物技術世界,2013(12).
[2]王萍.初中地理教學中學生創新能力培養初探[J].時代教育,201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