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校東
【摘要】隨著我國政策的逐漸完善,教育事業的發展備受關注。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為了使農村學校教育管理規范化、科學化地健康發展。同時也為了提高教育的實效性、有效性,就必須要把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家庭教育統籌起來,共同培養德才兼備的社會主義接班人。本文就從“知行統一,三教結合”來具體論述怎樣培養農村小學生良好習慣。
【關鍵詞】知行統一 三教結合 培養 農村小學生 習慣
【中圖分類號】G62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14-0191-02
一、農村小學生行為習慣和教育的現狀
近幾年來,農村留守兒童日益增多,出現了令人擔憂的問題。比如:在少年兒童中普遍出現了衣著隨意、行為霸道、欠缺禮貌、隨地扔垃圾、言行不文明、上課不認真 、作業不完成、寫字不工整、課前不預習、課后不復習、課外不閱讀……缺乏良好的行為習慣。而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必須從兒童時期開始,習慣養得好,終身受其福;習慣養不好,則終生受其累。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也指出 “注重品行培養……養成良好習慣……充分發揮家庭教育在青少年成長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幫助子女養成良好習慣,促進學生健康成長……樹立系統培養觀念,推進學校、家庭、社會密切配合……注重知行統一。”
但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當前很多的農村教育現狀仍相對十分滯后,大部分家長缺乏對子女的養成教育。學校、家庭、社會相應的機構管理還不完善,教育活動相對獨立,沒有形成很好的互動平臺,一些活動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家庭、學校、社會的教育合力未能同步。為了強化農村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為了更好地培養農村小學生良好行為習慣,農村迫切呼喚一個強有力的全民育人教育體系盡快形成。針對農村教育的這些不合理、不科學情況,要使農村學校的教育管理規范化、科學化地健康發展,構建和積極推進“知行統一,三教結合”的教育體系勢在必行。
二、“知行統一”培養小學生好習慣的方法
“知行統一”是思想、認識與實踐行為相一致。知是行的基礎,行是知的目的和歸宿。
1.妙用故事, 知行統一
故事能啟迪學生的心靈,每則積極有益的故事,其實都包含著深刻的道理在其中。尤其是對小學生來講更是能夠從中培養他們的良好習慣。教材中有不少童話故事、寓言故事、英雄人物的故事等都是學生非常愛聽的。教師引導學生以領袖和英雄模范為榜樣,分析其行為表現,并深刻剖析其思想境界。使他們的道德觀念具體化,從而入其心、信其行、效其行。
2.實踐體驗,感悟內化
選擇課堂表演角色“內化”的方式,符合小學生活潑好動、喜歡表演、善于模仿的特點,能收到較好的教育效果。角色扮演可以采用表演活動體驗、情景活動體驗等,教師盡可能根據教材靈活選用體驗的方法。例如,在組織課外活動時教師可以讓學生通過詢問家人淡水資源狀況以及家庭用水習慣調查。然后通過觀看淡水資源宣傳片來讓學生了解我國水資源的匱乏。通過此次調查探究活動,同學們不僅了解到像我國這樣一個淡水資源匱乏且人口眾多的國家,水資源尤為珍貴,認識到節省水資源的重要意義和緊迫性,還增強了環保的意識和行動自覺性,也有利于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進一步提高學生的知行統一能力。
三、“三教結合”培養小學生好習慣的方法
1.家校結合,優勢互補
學校教育是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的導向和樞紐,它受國家、社會的委托,是專門培養教育人的場所。但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因而學校在抓好日常教育的同時,積極辦好家長學校,發揮家庭教育,榜樣示范的育人功效。
2.家社合力,互相促進
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礎,在個體發展和社會進步中有著重要的地位。家庭是社會的基本單位,撫養和教育未成年人成長、成才是家庭的重要職責。社會又是未成年人受教育、成才的大學校和大環境。因此,家庭、社會要對他們提供良好的受教育環境和成才條件。同時,還要充分挖掘家長、“五老”同志、社會志愿者、英雄模范等教育資源,讓他們成為學校教育的同盟軍。
3.豐富活動,鞏固提高
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的養成教育,要通過各種渠道、各種形式來潛移默化的滲透、熏陶,以達到強化、鞏固的效果。教師應十分重視信息反饋工作,創設各種情境,對學生進行測試教育,幫助學生明辨是非。例如,可以讓學生在家跟家長進行位置互換。讓學生體會父母在家的艱辛。這樣既有利于小學生從小懂得感恩,有利于培養小學生的責任感,使他們在以后成長的道路上肩負起自己應負的責任。
參考文獻:
[1]黃友珍.論陶行知的鄉村教育思想及現實意義.教師教育研究,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