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剛
摘 要 如今,互聯網時代催生并發展了互聯網保險市場,然而互聯網保險市場產品同質化現象尤為普遍,互聯網保險該如何發展,其路徑是什么,值得我們重點思考與探索。筆者結合自身多年工作經驗,對互聯網保險發展路徑提出了自己的幾點拙見,僅供參考。
關鍵詞 互聯網 保險 發展 路徑
保險是一個傳統的典型的金融項目,因“觸網”而發生了巨大的變化。1997年,我國保險行業開具了第一張電子保單,互聯網保險正式拉開帷幕。然而,互聯網長期以來只是作為一種新興服務載體和銷售渠道,直到2013年進入互聯網金融元年,互聯網保險才得以真正迅速發展。2014年,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到“互聯網金融”,這表明互聯網保險的發展空間將進一步拓展。從保險官方網站到淘寶專營店,從退運險到虛擬財產保險,從“求關愛”到“愛升級”,再到“搖錢樹”……互聯網保險蓬勃發展。權威調查機構預測,未來10年內全世界大約45%的商業險種和40%的個人險種交易均在互聯網上得以實現。互聯網保險并不是單純地將傳統保險產品轉移到網絡上,而是根據互聯網習慣和規則,優化保險產品和服務方式,重新構建保險運作系統,轉變傳統商業模式,發展成為一種全新的業態。
一、注重跨界合作
積極和電子商務平臺合作,以其高信譽來獲取客戶的信任,提供更便捷的服務。借助第三方認證平臺對保單的真偽進行驗證,消除網購保險的各種顧慮;借助其網絡營銷經驗和客戶資源,實現優勢互補,取得大量用戶行為、消費習慣、社交情況、物流環節、消費習慣等數據信息,開發更多的客戶,設計符合客戶需求的保險產品,以精細化、低成本營銷占領市場;合理歸類客戶風險,避免出現錯配產品的行為,盡力將最合適的產品賣給合適的客戶;將投保人互聯網信用評級與保費結合起來,信用評級越高,保險購買越實惠,反之可拒保,以此有效降低道德風險,減少逆向選擇情況。
二、創新保險產品
大膽創新產品,扭轉同質化局面,從“產品導向”轉變為“客戶和需求導向”。[1]同時,互聯網保險不能停留于“物理反應”層次,盲目追求噱頭營銷和眼球效應,應積極與核心業務相融合,不斷創新研發。同時,深度分析各種大數據,及時掌握客戶市場變化情況,真正了解客戶行為和風險,對客戶進行精準定位,細分風險因子和保險標的,設計符合多層次需求的碎片化產品,個性化定價,為客戶提供定制化產品,從而有效提高產品交易量。另外,為理財、網購等線上活動提供風險管理功能和風險保障功能,如分解費率和細分不同風險對應的各種費用,為客戶提供更多的選擇。
三、投保理賠的自動化、移動化和智能化
互聯網保險投保理賠更加便捷,足不出戶便能辦理各種業務。[2]網上的各種銷售平臺為客戶提供了更多的選擇,網上可直接購買。不同于傳統保險,互聯網保險能夠使客戶在線了解保險產品信息,不再需要保險業務員反復地介紹,為消費者提供了一種舒適、自由的購買方式。隨著網上支付逐漸多樣化,安全程度日益提高,支付方式的智能化、移動化為客戶付款提供了更便捷、多樣的選擇。互聯網保險逐漸為客戶創造更寬闊、更自由的消費空間,節約了大量人力、物力、財力,使得投保理賠更加智能化、移動化和自動化。
四、健全法律法規、監管體系
現階段,互聯網保險缺乏有效監管,創新不足的缺陷日益凸顯,將來互聯網保險監管體系將會更加完善和嚴格。美國對于互聯網保險的監管比較審慎寬松,注重市場自我調節,激勵創新,加強交易的規范管理,特別是行業監管與自律;英國則堅持一致性、寬松性原則,提倡區域管轄權,構建市場準入機制,提高服務水平,加強風險防范,以行業自律為基礎構建多元的監管體系;日本注重行政指導,凸顯政府監管,采用行政手段對市場準入標準予以嚴格控制,重視信用評估和資質認證。[3]我國應積極借鑒以上3個典型國家有益的互聯網保險監管措施,將來我國的保險業可朝如下方面發展:其一,構建優質的電子商務環境,不僅是具有統一的基礎設施和技術標準,而且還應配有安全認證的法律法規;其二,構建健全的法律制度,進一步優化準入和信用評價機制;其三,平衡“謹慎”監管和“寬松”監管,鼓勵創新,加強風險控制;其四,加強行業自律意識,避免行政強制手段的干預,更注重行業自律。
雖然我國互聯網保險獲得了有效的發展,但是隨著移動互聯網技術的不斷進步,互聯網發展方式及路徑將出現變革,互聯網保險應同互聯網技術的發展保持一致,只有這樣才能持續、穩定地發展,獲得更多的客戶資源。
(作者單位為渤海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
參考文獻
[1] 袁華,李政道.“互聯網+”背景下我國保險產業發展路徑探尋——基于SWOT分析法[J].金融與經濟,2016(11):81-85.
[2] 譚中明,師家慧,江紅莉.“互聯網+”時代我國保險創新研究[J].西南金融,2017(9):36-42.
[3] 李紅坤,劉富強,翟大恒.國內外互聯網保險發展比較及其對我國的啟示[J].金融發展研究,2014(10):77-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