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秋葉
【摘要】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和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的不斷融合,中國民俗文化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強烈沖擊,許多民俗文化正逐漸被淡忘。語文教學作為傳承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主要方式與手段,對民俗文化的傳承和弘揚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我們應立足我國的民俗文化,特別是湘鄉龍洞本地的民俗文化,充分發掘其中的精華,把它們全面融匯到我們的教學之中,對學生進行愛國、愛家鄉的教育和民俗美的熏陶。我們在這里主要思考的是民俗文化與語文教學的關系和地方民俗文化的開發與利用的問題。
【關鍵詞】中學 語文教學 弘揚 民俗文化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6年度河南省中小學多文本閱讀實踐研究專項課題《多文本閱讀中學語文課堂民俗文化研究》(課題編號:dwbyd17011718)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22-0079-01
中國以五千年傳統文化為立國之基,人類歷史上的四大文明古國,只有中華文化延續至今。中外文化在多元化的時代更深入地“親密接觸”,這是不可避免的。我們知道越是國際化,越要民族化。在傳統的基礎上進行新的文化建設,勢在必然。事實上唯有為本民族生活所孕育、所熟悉、所崇尚的心理,才始終能對人們起到激勵和提倡的作用。中華傳統文化帶有鮮明的過去時代的烙印,它創成于本民族祖先,帶有自己民族的色彩,值得后人重視、傳承與發展。當然,傳統文化有精華也有糟粕,教師要認真加以取舍,引導學生學習經典,讓學生沉浸進去,從閱讀中獲得美感,產生愉悅之情。我們認為,語文教師更要熱愛中國傳統文化,有相應的傳統文化根基和藝術修養,不但能把古典作品中美的東西闡釋出來,還能引發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熱愛。
一、民俗文化的定義和內涵
民俗,是依附人民的生活、習慣、情感與信仰而產生的文化。由于民俗文化的集體性,說到底,民俗培育了社會的一致性。民俗文化增強了民族的認同,強化了民族精神,塑造了民族的品格,集體遵從,反復演示,不斷實行,這是民俗得以形成的核心要素。民俗涉及的內容很多,直至今日它所研究的疆域仍在不斷地拓展,就今日民俗學界公認的范疇而言,包括生產勞動民俗、日常生活民俗、社會組織民俗、歲時節日民俗、人生儀禮、游藝民俗、民間觀念、民間文學等內容。對于民俗的定義、什么是民俗、民俗所包含的內容等有關民俗的最基本的問題了解清楚了后,我們才能系統的研究民俗。把民俗作為一門學科,一種時刻影響我們日常生活的文化,這種文化不僅僅局限于知識分子。清楚地定義了民俗的概念后,才能知道民俗所要研究的東西,確立其研究方向。我相信,民俗的研究會變得越來越有意義。
二、語文教學與民俗文化的關系
重視語文教材中民間藝術和民間文學,它是除了風俗這種顯在表現形式以外的另一種表現形式。比如說《核舟記》中民間藝人高超的雕刻技術;《口技》中所表現的這種傳統表演藝術;《俗世奇人》中的泥人張那人人稱道的捏泥手藝。這些民間藝術所代表的是什么?是一種民間技術的流傳,是一種特有文化背景的繼承。這些東西會在我們的文學里面得以體現,成為一種專門的民俗文學。類似的文學類型還有傳說故事、神話、歌謠之類,如《女媧造人》,《夸父逐日》,學生在閱讀這些課文的同時,要明確它們是一種民俗的文化體現即民間文學,民俗就是這樣一種文化的模式。這種模式不僅可以是無形的、口頭的、和非物質的,但也可以通過文學的形式實實在在反映出來。
三、民俗文化資源的開發與利用
課文中的鄉土資源,不僅具有很強的知識性,而且具有濃郁的趣味性。向學生介紹鄉土資源,對激發學生的興趣,調節學習情緒,活躍課堂氣氛肯定有很大幫助。一是用好文本資源。語文教學如何吸納民俗文化,利用好民俗文化,不僅關乎民族文化傳承的大事,也直接影響著語文教學的質量。重視民俗文化與語文教學的關系顯得尤為重要。一民俗文化在語文課本中占有重要地位。新編中學語文課本注重了文化的兼容,其中很多體現民俗文化的經典篇目呈現在中學語文課本中。如古典詩歌類的《水調歌頭》、《過故人莊》、《觀刈麥》、《孔雀東南飛》、《木蘭辭》;古典小說類的《紅樓夢》、《三國演義》;現代作品《端午節》、《安塞腰鼓》、《祝福》、《藥》、《茶館》、《邊城》;現代詩歌《回延安》、《甘蔗林——青紗帳》等等充滿濃郁的民俗氣息,也展示了豐富的民俗文化內涵。閱讀這些作品,民俗文化的各個層面的內容都一覽無余。二是開發鄉土資源。
中國的民居是我國傳統建筑中的一個重要類型,是我國古代建筑中民間建筑體系的重要組成內容。它分布廣,數量又多,并且與各民族人民的生產生活密切相關,因此具有明顯的地方特色和濃郁的民族色彩。汪曾祺的《胡同文化》只是向我們介紹了胡同的有關情況。其實,我國傳統的民居種類可以說數不勝數,有陜北的窯洞、湖南湘西的吊腳樓、福建的土樓、蒙古族的蒙古包、云南傣家的竹樓以及朝鮮族人的大屋頂民居等。在我們溫州也有我們每個人都可以為之自豪的楠溪江古村落文化。正像一位鄉土建筑專家評說,楠溪江的古村落建筑,沒有皖南民居的精巧,沒有晉中大院的豪華,也沒有閩西土樓的壯觀,但它們把楠溪江姑娘的清純靈秀、老農的樸實坦誠和文人的儒雅散淡融會進去了,構成了和諧寧靜,瀟灑自如的一座鄉土建筑的史書庫。作為雅俗文化碰撞交融的呈現,楠溪江的古村落建筑即體現東南邊陲對正統文化的向往,也雜糅以草根社會的價值觀念和原始自然崇拜,凝結著文人學士、民間匠人獨特的智慧和勞動。異于大宗祠型制的保守、封閉、內向和布局的千篇一律。山水詩鼻祖謝靈運任永嘉太守,在楠溪村“游歷殆遍”,留下寶貴詩作。其次,如王羲之、裴松之、孫綽、顏延之等等,或前或后光臨。楠溪江還哺育永嘉歷代人才,據統計:自唐武德五年至清光緒三十年,共考取進士700余人,故永嘉楠溪江素有“溪山鄒魯”之榮稱。
發掘民間的歌謠,如《云南的歌會》。舊歌謠是傳統民間文學的一個品牌,湘鄉歷來文盛,舊歌謠亦盛,曾廣泛流傳。有些我小時候就熟聽,現在回味,仍頗有滋味。不僅語言通俗優美,也反映了過去社會的情景,充滿鄉土文學味。如能把它融入初中語文的教學中,一定能取得很好的教學效果的。如:小姑歌:大栗樹,樹葉多,哥哥嫌我姐妹多。哥莫罵,嫂莫嫌,在在家只有三五年。堂屋里洗面哥也罵,灶屋里洗面嫂也嫌。打開爺倉吃爺飯,打開娘箱穿娘衣。呷你哥哥的作田飯,穿你嫂嫂的嫁奩衣。嫁女歌:天也平,地也平,只有爺娘心不平。一姐嫁,金滿箱;二姐嫁,銀滿箱;三姐嫁,爛皮箱。一姐回,坐轎回;二姐回,騎馬回;三姐回,行路回。行一里,哭一里,扯起羅裙揩眼淚……這些歌謠的內容很豐富。
總之,民俗文化走進語文課堂是大趨所示,弘揚民俗文化是時代的熱烈召喚,也是語文教學的迫切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