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潺
【摘 要】在“互聯網+”環境下,教育信息化已成為近年來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的重要方向之一。在高職學前教育專業教學中,推進教學信息化改革與實踐對于促進學生學習、教師專業成長、深化課程改革具有重要意義。文章在分析高職學前教育課程信息化價值的基礎上,以《幼兒文學》課程信息化教學實踐為例,探究學前課程教學信息化的有益路徑。
【關鍵詞】信息化教學;學前教育;幼兒文學;實踐
中圖分類號: G434;G61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2457(2018)08-0189-003
【Abstract】In the context of "Internet plus", education informationization has become one of the important directions in the reform and development of professional education in recent years.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promote the reform and practice of teaching informationization in the professional teaching of education. On the basis of analyzing the informationization value of education curriculum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this paper takes the informationization teaching practice of "preschool literature" as an example to explore the beneficial path of preschool curriculum teaching informatization.
【Key words】Information-based teaching;Pre-school education;Children's literature;Practice
日前,教育部副部長杜占元指出,教育信息化已迎來2.0時代,要從應用融合發展,向創新融合發展轉變,構建“互聯網+”人才培養模式[1]。信息技術只有占領教學主陣地,才能發揮應有的作用。為推進信息技術與高職教育教學深度融合,逐步實現職業教育信息化,全國各高職院校開始了課程信息化建設的實踐探索,作為高職學前教育專業教師隊伍中的一員,有責任和義務投身課程信息化建設的熱潮中。文章以信息化教學設計一等獎獲獎作品《幼兒文學》課程信息化教學實踐為例,探究學前課程教學信息化的有益路徑,以期推進高職學前專業課程信息化建設進程。
1 高職學前教育教學信息化的價值
1.1 轉變學習方式,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針對學前專業學生,她們喜歡表演,樂于展示,但普遍對理論專業課的學習興致不高,傳統講授式的教學方法難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推采用信息化手段開展教學,通過微課、教學動畫將抽象的文字豐富為聲、像、文并茂,借助三維視圖等虛擬仿真模式,向學生展示全新的、形象生動的多媒體文本,課程教學平臺為學生的在線學習、自測、交流、共享、評價等搭建了平臺,國家精品課、學前教育專業教學資源庫、MOOC等網絡課程資源拓寬了學生視野。信息化手段的使用有效彌補了傳統教學的弊端,使得被動接受的學生主動獲取新鮮的知識,教學方式由“傳統講授式”轉變為“教、學、做一體式”更加契合高職學前學生個性化學習的特點,學生的學習興趣更加濃厚。
1.2 優化教學過程,促進教師專業發展
信息化教學對學前專業教師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將信息技術與課程教學有效融合,而不是為了信息化而信息化,不但需要教師掌握一定的信息技術,還需要教師潛心研究教學,具有較強的課程設計能力。對比傳統教學來看,信息化教學擴展了學生獲得知識的途徑和方式,減少了教師的工作量,反而提升了教師在教學活動中的組織協調能力,教師不再只是課上講授,還有課前課后的指導、計劃、統籌等[2]。推進課程信息化,需要教師把握應對各種學習資源,并形成一個系統的學習資源庫。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的關注點也從注重學習知識向注重能力培養轉變,在備課、研課,優化課程設計的過程中,不斷獲得專業化成長。
1.3 深化課程改革,契合幼兒園崗位需要
職業教育強調的是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培養,在課程改革上更加突出知識的實用性,學生的主體性,課程資源的豐富性,評價方式的多元化[3]。信息技術使新課程改革的可能性變為現實:在基礎理論的教學安排上通過信息化手段宏觀調整整個課程,減少講課學時,增加模擬實驗、實踐學時,突出崗位能力培養要求。利用先進的信息化工具整合課程資源,改善學習方式、教學方式,利用信息化課程平臺實現評價的即時性、過程性,建立學生的全過程評價檔案,實現評價的多元化。信息化環境的創設極大地推進了課程改革,使得學生的探索的空間更為寬廣,探索的形式更為豐富,更加契合幼兒園的崗位需求。
2 高職學前教育信息化教學設計與實踐案例
在學前課程信息化教學的改革與實踐中,選取《幼兒文學》這門課,從信息化教學設計入手,通過教學分析、教學策略、教學過程、教學效果四個方面分析學前課程信息化教學的實踐成果。
2.1 教學分析
2.1.1 教學內容分析
備課是上好一堂課的前提,需要教師認真鉆研教材,挖掘教材中蘊含的教育價值。《幼兒文學》是學前教育專業一門理論性較強的課程,旨在培養學生的幼兒文學素養以及幼兒文學教育實踐能力。在進行課程設計時,課程組試圖打破傳統教學中以知識內在邏輯為主線編排內容章節,而是從職業院校學生的崗位任務出發,依據行業標準和人才培養方案采取以項目為載體,以工作任務為驅動的行動體系,形成“課程—模塊—項目任務—知識點”的 4 級結構。課程分為三大模塊:幼兒文學啟蒙模塊、幼兒文學創編鑒賞模塊、幼兒文學啟蒙教育實踐模塊,本次教學內容便是選自模塊三中的一個項目任務“繪本閱讀教育實踐”內容包括繪本故事講述技巧、繪本創意閱讀設計等內容。
2.1.2 學生學情分析
學生作為信息化教學的主體,了解分析授課對象是進行信息化教學必不可缺少的一環。就職業院校生源來講,分類考試招生已占高職生源的一半以上,生源結構多元復雜。在學前教育專業中,生源主要有三類:春季高考生、夏季高考生、單招對口生,受生源學校培養性質及管理體制的限制,學生在知識技能基礎、學習風格上存在差異,加之學生本身個性的多樣化,使得高職學前教育的課堂教學眾口難調。針對本次教學,授課對象是學前教育專業二年級學生,她們思維活躍,樂于展示,已經具備了一定的繪本閱讀知識和表演能力,通過課前調研發現學生繪本故事講述欠缺表現力、繪本創意閱讀設計形式單一,基于對學生知識基礎以及個性特點的分析,按照“做中教、做中學”的教學理論進行教學設計。
2.1.3 教學目標分析
教學目標是信息化教學設計的起點和歸宿,在整個信息化教學設計中起著導向作用。在本次信息化教學設計中,根據課程標準、學生學情以及幼兒園教師崗位任務和能力要求確定了知識、能力、素質三維目標。知識目標:1.掌握繪本故事講述的三要素 2.了解繪本創意閱讀的形式;能力目標:1.能夠繪聲繪色地講述故事 2.能夠進行繪本創意閱讀設計;素質目標:1.強化創意意識2.培養學生重視幼兒個別差異的意識,增強對幼兒教育的熱愛。本次教學設計的重點是繪本故事講述技巧,難點是繪本創意閱讀設計。
2.2 教學策略選擇
在現代教育理論,特別是建構主義理論指導下,目前開發出的比較成熟的模式有任務驅動式教學、支架式教學、拋錨式教學等教學模式[4]。本課程在教學策略選擇上從職業院校學生的認知特點以及崗位任務出發,以工作任務為驅動,采用“線上+線下”的混合教學模式。通過任務驅動、情境體驗、小組探究等教學方法,既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又體現學生認知的主體作用,力求形成鮮明的“雙主模式”。按照“做中教、做中學”的教學理論,課前,線上推送學習任務,安排學生認知實踐;課中,以課程教學平臺為載體,依托繪本愛讀學件、思維導圖軟件,故事魔瓶打雷游戲并結合學前教育專業教學資源庫突破教學重難點。課后,利用微信、課程教學平臺等實現資源共享、交流互動,并通過社會服務實踐,開展拓展訓練,實現學習內容與工作任務的無縫銜接,達到培養學生綜合職業能力的目的。
2.3 教學實施過程
教學過程是整個教學設計的核心環節。針對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學習特點將教學過程按照課前自主學習,在線自測,課中聚焦任務,合作探究,課后拓展提升,交流互動的順序分為五個環節,全過程貫穿繪本“悅”讀一個工作任務。
2.3.1 課前準備
教師將自制微課、教學動畫、自測題等課程資源上傳課程平臺,并在課程教學平臺向學生推送學習任務,要求學生完成“繪本閱讀基礎知識的學習”“繪本閱讀教學設計及視頻錄制”兩項任務。學生登錄課程教學平臺查看學習任務,自主學習微課并進行在線自測,并使用“學前教育專業教學資源庫”查閱優秀繪本閱讀教學案例視頻,完成“繪本閱讀教學設計及視頻錄制”的任務。
學生完成預習作業并上傳至課程教學平臺,教師登錄教學平臺對學生提交的作品進行評閱和打分。根據教學平臺的數據反饋及熱點討論情況,清晰掌握學生的課前學習情況。
2.3.2 課中教學
為了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將課堂教學設置為:激興趣-學技巧-思形式-促提升-共分享五個環節。具體如下:
環節1:創設情境,激興趣(啟)
教師引導學生觀看繪本改編的動畫視頻,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環節2:故事講述,學技巧(讀)
對比分析,總結技巧。教師引導學生觀看課前學生錄制的繪本教學視頻,并發起在線討論,學生利用課程教學平臺進行投票打分,發表意見,師生共同總結繪本故事的講述技巧。接下來,教師引導學生利用繪本愛讀學件,進行故事講述練習,通過“為我讀”“自己讀”等形式進行跟讀、復讀訓練,并錄制“故事魔瓶”進行打擂游戲,鞏固練習。最后學生以小組形式,進行表情動作的練習,并利用平板電腦錄制視頻,上傳課程平臺。
環節3:頭腦風暴,思形式(思)
教師引導學生思考“繪本除了講述故事外,我們還可以開展哪些創意“悅”讀形式呢?學生展開頭腦風暴、交流討論并在資源庫中,學習優質課案例,依據自身技能特長,自主選擇繪本劇等創意閱讀設計形式,并繪制思維導圖,將自己的新穎想法繪制出來。最后,以小組形式,匯報自己的設計。
環節4:實踐探索,促提升(創)
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根據創意閱讀設計,開展實踐探索,初步完成繪本創意閱讀作品,實現了從創意閱讀理念到創意閱讀成果的完美過渡。
環節5:成果展示,共分享(評)
學生分組匯報展示,分享設計成果。最后,教師點評,小組互評,教師記錄至學生形成性評價檔案中,并通過課程教學平臺生成課程教學報告。
2.3.3 課后拓展
師生利用課程教學平臺交流答疑,通過每學期的教育見習,學生在幼兒園真實開展繪本創意閱讀活動,完成崗位任務,并請幼兒園教師評價打分,實現雙師點評。
2.4 教學效果特色
2.4.1 教學效果
通過考核成績反饋,學生繪本故事講述單項成績提高了,學生對幼兒文學課程也更加感興趣。通過后期學生實習情況問卷數據對比,用人單位對學生繪本閱讀教學滿意度提升了。另外,學生自編繪本話劇深入兒童福利院、青少年宮進行演出,增強了學生的社會服務意識,使得本門課程的素質目標得以落實。
2.4.2 教學特色
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繪本愛讀學件豐富了繪本資源,通過“故事魔瓶打擂游戲”解決了繪本故事講述的教學重點;運用思維導圖軟件,發散了學生創造性思維,并結合學前教育專業教學資源庫,突破教學難點。貫穿完整教學過程的課程平臺既增強了師生互動,實現了資源共享,也記錄了學生的學習過程,有效實現了對學生的過程考核。
3 高職學前教育信息化教學的路徑啟示
在探索學前教育課程信息化教學實踐中,也獲得了幾點啟示:
一是,課前充分準備,信息技術保障支持。信息化教學的本質核心仍為“教育”,信息技術只是優化教學的輔助手段,教師只有充分的備課研課,不斷提高教學設計能力以及信息技術能力才能促進信息技術與教學內容的深度融合,才將信息技術用的合理,用的有效。
二是,充分利用課程平臺,增強師生互動。在信息化教學中,課程平臺的搭建尤為重要,它既是課程資源的載體,也是師生互動的橋梁。更為重要的是,平臺記錄了每個學生的學習歷程,使得教學評價有跡可循,將學生的過程性考核落到實處。
三是,合理利用信息化手段,充分體現助學助教。發揮手機QQ、微信等社交軟件的即時通訊功能,豐富師生交互活動;借助微課、動畫FLASH的形象直觀化,增強學習趣味性;利用操作性較強的虛擬仿真軟件將教學內容化繁為簡,提高學生的參與度和學習效率。
4 結束語
職業教育課程教學的信息化是“互聯網+”的大勢所趨,是提高職業學校育人質量的人心所向。在學前教育專業推進課程教學的信息化有利消除了傳統教學的弊端,教學效果顯著。在今后的教學實踐中,應繼續創新信息化教學模式,合理配置信息化資源,不斷促進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的深度融合,將課堂打造為有激情、有溫度、有智慧的人才培養主戰場。
【參考文獻】
[1]郭慶志,聶慶鵬.吹響高職課堂革命的“集結號”[J].人民政協報2018(1).
[2]俎美杰,孫孟奎.基于網絡平臺的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探索——以濱州學院為例[J].中國教育信息化.2011(11).
[3]李志東,梁陶.信息化教學的探索與實踐[J].高等教育研究學報.2011(02).
[4]王欣,楊澤偉.關于職業教育信息化及信息化教學設計的探討[J].職教論壇,201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