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夢辰 馬峰躍 田佳鵬
【摘 要】隨著我國當代體育教學改革的發展,高校體育教學任務也越來越重,主要著重培養素質全面的綜合性人才。核心素養有著較為豐富的理論基礎,與許多學科都有著緊密聯系,體育學科的核心素養很早便有人提出,在體育課程改革中強化對學生各方面的培養,是高校體育教育一直以來的目標和追求。核心素養培育能夠充分同高校體育教育相融合,培養具有綜合素質的體育人才。本文分析了高校體育教學和核心素養培育的關系,并提出了在新時期,高校體育教學和核心素養培育融合后的運用研究。
【關鍵詞】核心素養;高校體育;融合;運用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8)06-0178-01
在教學中,注重德才兼備,加強體育學科的核心素養,強調體育教學與各類學科文化知識的整合性,使學生具備跨學科學習知識、技能、綜合能力和態度。將德育教育融入體育教學中的方式多種多樣,體育教學也是開展實施德育教育的最優選擇。
一、將核心素養培育深入到體育課堂教學中的作用
(一)培養體育核心素養,促使大學生更積極參與體育運動。無論從事何種運動,主動和被動帶來的效果是大不相同的,只有積極主動參與運動,才能達到鍛煉身體、身心愉悅的效果。高校教育是一個社會互動的場所,體育課堂更是如此,不能單一局限在傳統的“教、學”課堂,而是要充分體現“互動”,讓學生主動、積極參與體育教學。因此,體育教師以及學生家長都應摒棄傳統的教育教學觀念,多鼓勵學生參與體育活動,幫助他們提高身體素質,樹立體育目標,學習掌握科學的自主鍛煉方法。
體育教師要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體育觀念和端正的體育態度,培養學生自主鍛煉的能力,提高學生對體育的認識,使學生加強對體育價值的了解。
(二)提高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增強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在體育教學中,應關注學生能否適應當今與未來的發展。體育教師要讓學生明確體育運動對心理健康的影響,體育教學要調整學生的心理平衡,提高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促進體育教學目標與學生心理健康目標和諧統一,使學生身心得到健康發展,增強自身的社會適應能力。
二、將核心素養培育深入到體育課堂教學后學生參與運動的動機調查
選取200名大學生,組成實驗組,分別從增強體質、減肥瘦身、消遣娛樂、調節情緒、完成學分五個方面對他們參與體育運動的動機進行統計,結果表明,對體育運動的價值和意義只有少部分人了解。大多數學生參加體育運動的動機還是停留在完成體育考試獲得學分上,還有一些人是為了增強體質、減肥瘦身而參加體育運動,這部分人有自主鍛煉意識,愿意參加體育鍛煉,但在體育課堂中卻沒有特別積極的表現。
在融合了體育核心素養培育后的教學模式中,通過為期三個月的教學,再次對實驗組的學生進行動機調查,結果顯示,這些學生明顯對體育運動提高了認識,更多是對增強體質和減肥瘦身提高了認識,對自身的身體素質有了一定的了解,不再單純為了完成學分、應付考試而參加體育鍛煉,開始有目的、有意義地積極參加體育運動。由于這些學生提高了身體素質,增強了運動能力,因此,都普遍取得了較好的體育成績。
三、結語
運用融合了體育核心素養培育的教學模式進行體育教學,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更愿意參與到課堂中去,提高學生對自身素質的了解,增強體育鍛煉意識,有效完成教學任務,提高學生的體育成績,增強學生課余體育鍛煉意識,養成自主鍛煉的習慣,形成終身體育意識。還可以幫助更多學生達成體育鍛煉目標,增強他們的自信心。
從學生方面來看,學生應當做到積極參與,要多與教師溝通,循序漸進地進行體育鍛煉。從教師方面來看,教師要起到模范帶頭作用,以身作則,端正對體育的態度,鼓勵學生積極參加體育活動,解答學生問題時全面詳細。從學校方面來看,學校可以建立相應的信息交流平臺,定期對教師進行強化和培訓。
參考文獻:
[1]尚力沛,程傳銀.核心素養、體育核心素養與體育學科核心素養:概念、構成及關系[J].體育文化導刊,2017,(10):130-134.
[2]楊丹,王華倬.職前體育教師核心素養模型構建與探析[J].高等教育研究學報,2017,40(02):34-41.
[3]鄒皓,閆飛.現代教育體系下高校體育“核心素養”的培育[J].黑河學院學報,2017,8(05):6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