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信息技術的發展使新媒體在人們的生活學習中越來越普遍,對各行各業都造成了一定的影響,在教育領域也不例外。基于此,筆者對新媒體視域下的高校思政教育工作進行了分析,首先指出了新媒體的作用及新媒體視域下高校思政教育的問題,然后給出了高校思政教育的創新建議,以期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合理有效地應用新媒體。
關鍵詞:新媒體視域;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
前言:新媒體一經出現,就得到廣泛的應用,目前微博、微信等社交新媒體已經成為大學生獲取信息的主要途徑。新媒體的普及使新媒體環境變為大學生成長發展的重要環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大學生的思想觀念及價值取向。在這種發展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不足逐漸凸顯出來,比如有效性較低以及缺乏針對性等。因此,基于新媒體視域下,如何開展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是高校教育工作者面臨的主要問題。
一、基于新媒體視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分析
新媒體主要是指和傳統媒體相對應的全新媒體,將信息技術和大數據技術作為基礎,為用戶提供海量的信息服務。基于新媒體視域下,高校學生可以通過智能手機、IPAD以及電腦獲取自己想要的信息。同樣地,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也可以通過新媒體的特點,獲取學生的思想發展狀態,通過訪問學生的QQ空間、微博及朋友圈,了解學生的思想狀態,及時開展高校思政教育,引導高校學生的思想朝著積極正面的方向發展。與此同時,新媒體可以促進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和學生的交流與溝通,為思政教育的有效開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但是在新媒體視域下,高校思政教育也面臨著一定的困難,比如教育環境越來越復雜?;ヂ摼W中的信息資源具備質量良莠不齊的問題,有些信息明顯帶有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或者仇富仇官思想,這會對大學生的思想行為及道德素養造成影響。與此同時,因為新媒體能夠實時更新信息,實時向學生展示新鮮事物,很容使學生沉迷網絡,長期以往會導致學生與社會脫節。上述現象充分體現了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環境的復雜性,使得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進行創新,避免新媒體的負面內容對大學生的思想造成不利影響,引導學生正確應用網絡及新媒體,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網絡價值觀[1]。
二、基于新媒體視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創新分析
(一)培養學生的新媒體素養
基于新媒體視域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需要提高對學生新媒體素養培養的重視。具體而言,學生新媒體素養的培養重點是使學生在應用新媒體的時候,能夠正確選擇、解讀并應用互聯網信息,充分發揮出新媒體信息資源的積極作用,避免高校學生在海量的互聯網信息中迷失自我。首先,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需要具備較高的互聯網信息獲取能力、分析能力及判斷能力,從海量的互聯網信息中挑選出能夠用于思政教育的材料,通過新媒體傳達給高校學生。比如,某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者創建了微信公眾號,定期向學生推送自己搜集的思政教育材料,并在十九大會議期間,每天向學生發送與學生相關的會議內容,充分利用新媒體的實時性優勢,開展思政教育工作。
然后,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者需要結合學校的具體發展狀況,開設專門培養學生新媒體素養的傳媒素養課程,課程內容為傳媒認知教育以及傳媒評價教育等方面。比如,在我國某高校開設的傳媒素養課程中,課程教學的重點在于媒體的特征、媒體和社會之間的關系、傳媒信息的正確選擇等多個方面,并邀請新媒體行業的專家在課程開展期間舉辦講座,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新媒體實踐活動,使學生從多方面、多角度地深入認識新媒體,從而提升學生的新媒體素養,有助于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有效性的提高。
(二)培養學生正確的網絡價值觀
基于新媒體視域下,互聯網在大學生的生活中十分普遍,結合大學生求知欲旺盛及富有探究精神的特點,使得大學生對新媒體的興趣非常大,日常生活及思想都會受到新媒體的影響。大學生不僅不會在生活中通過互聯網獲取信息或交流信息,還會發表自己的個人言論和情緒。但是在發表個人想法的時候,有些高校學生的想法具備較高的隨意性,可能會違背傳統的道德規范,不利于高校學生的思想發展。因此,在實際的高校思政教育中,思政教育工作者需要注重學生正確網絡價值觀的培養,引導學生正確應用新媒體,明確個人在互聯網中的道德主體地位,培養學生正確的網絡道德觀與網絡價值觀。
比如,有些高校學生在評價社會熱點問題時,可能會采用過激的一眼,甚至會捏造事實、詆毀他人,從而對事件的當事人造成負面影響。對于這一現象,某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者在開展教學的過程中,向學生介紹了我國相關的法律法規(如相關安全保護條例及網絡國際聯網管理相關規定等),結合實際的案例,引導學生在遵守法律法規及道德規范的基礎上,在網絡上發表自己的看法。這種教學方法可以培養學生正確的網絡價值觀、世界觀及人生觀,有助于高校思政教育有效性的提升。
(三)各部門聯動配合開展思政教育工作
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開展涉及到高校的各個部門及多個平臺,基于新媒體視域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需要注重各部門及多平臺的聯動配合,共同進行高校思政教育的創新。其中,學生會和校宣傳部門負責提供基礎保障,應用高校網站、微博、微信公眾號,向高校學生推送最新的形式政策,并為高校學生提供交流溝通的平臺,使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可以得到學生的反饋,從而有針對性地開展高校思政教育;高校的網絡中心部門負責提供技術保障,加強對學生在平臺上言論及行為的監督,避免學生出現不道德或者不規范的行為。與此同時,高校思政教育者需要充分利用校園網絡教育平臺,開展網絡辯論大賽或者微電影大賽等活動,使學生正確應用新媒體,營造積極向上的校園文化。
比如,華南師范大學舉辦的“榜樣華師”頒獎活動,使用校園網站、微博及微信等多個互動平臺,引導學生正確全面地認識新媒體。在頒獎活動舉辦的兩個小時內,學生一共發布了近五千條微博互動信息,積極參與到“榜樣”的相關話題中,通過線上線下的討論,大部分華師學生都會對正面積極的言論產生共鳴,從而正視自己,認識到自身的不足,向“榜樣”的方向邁進,這種思政教育活動真正實現了思政教育工作的創新[3]。
結論:綜上所述,新媒體為高校思政教育提供了創新的技術支持,有助于教育有效性的提升。通過本文的分析可知,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需要充分認識到新媒體的重要作用,注重學生新媒體素養及正確網絡價值觀的培養,并組織學校的各部門進行聯動配合,共同開展思政教育工作,引導學生的思想積極向上地發展,實現大學生的全面發展。本文的分析仍舊存在一定的不足指出,僅供參考。
參考文獻:
[1]馮媛. 新媒體視域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研究[D].重慶師范大學,2017.
[2]栗鴻亮.如何加強新媒體視閾下90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J].考試周刊,2013(A5):150+81.
作者簡介:陶艷艷,1985-7,女,漢族,河南新野人,四川農業大學,碩士研究生,河南師范大學新聯學院商學院,助教,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