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偉紅
觀優質課《李清照·一剪梅》,深有感觸,這節課,細節上環環相扣,步步為營,從整體上看不失為一節好課、一節成功的課、一節示范課、一節起引領作用的課。
一是這節課“有思想”。我們的語文課堂往往只重知識的傳授,而大多缺少思想的傳授。很多老師是把課本上的知識“搬”到備課本上,再按照一定的程序“灌”進學生的頭腦里,老師就像一個地地道道的“知識販子”。而今天生老師這節課通過引導學生對當時時代背景的把握,對作者本人的解讀,緊扣“閑愁”感悟詞意。應該說這節語文課時時處處滲透出、流露出、表達出對和文本有 關問題的諸多見解、觀點、認識、看法,應該說這節課充滿了思想的火花。
二是這節課“有文化”。我們在很多課堂上往往只看到知識,而看不到文化。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在于缺少學習,書讀得太少。而今天看老師在課堂上的表現給我們的感覺是有深厚的文化底蘊,顯得底氣十足。
三是這節課“有激情”。馬卡連柯曾經指出:“做教師決不能沒有表情,不善于表情的人就不能做教師。”這話說得可能有些絕對,說明老師是課堂的靈魂人物,老師的激情能夠燃起每一個學生的熱情。雖然學生的閱歷跟詞人的生活有一定的距離,但是我們文學的語言是相通的。結合詞人創作本首詞的背景——與丈夫趙明誠離別之后,不忍離別,一腔深情。
上闋共六句,寫詞人從晝到夜一天內所作之事、所觸之景、所生之情。前兩句"輕解羅裳,獨上蘭舟",寫的是白晝在水面泛舟之事,以"獨上"二字暗示處境,暗逗離情。下面"云中誰寄錦書來"一句,則明寫別后的懸念。詞人獨上蘭舟,本想排遣離愁;而悵望云天,偏起懷遠之思。這一句,鉤連上下。它既與上句緊緊銜接,寫的是舟中所望、所思;而下兩句"雁字回時,月滿西樓",則又由此生發??梢韵胍?,詞人因惦念游子行蹤,盼望錦書到達,遂從遙望云空引出雁足傳書的遐想。而這一望斷天涯、神馳象外的情思和遐想,不分白日或月夜,也無論在舟上或樓中,都是縈繞于詞人心頭的。
詞的過片"花自飄零水自流"一句,承上啟下,詞意不斷。它既是即景,又兼比興。其所展示的花落水流之景,是遙遙與上闋"紅藕香殘"、"獨上蘭舟"兩句相拍合的;而其所象喻的人生、年華、愛情、離別,則給人以"無可奈何花落去"(晏殊《浣溪沙》)之感,以及"水流無限似儂愁"(劉禹錫《竹枝詞》)之恨。詞的下闋就從這一句自然過渡到后面的五句,轉為純抒情懷、直吐胸臆的獨白。
“一種相思,兩處閑愁”二句,在寫自己的相思之苦、閑愁之深的同時,由己身推想到對方,深知這種相思與閑愁不是單方面的,而是雙方面的,以見兩心之相印。這兩句也是上闋“云中”句的補充和引申,說明盡管天長水遠,錦書未來,而兩地相思之情初無二致,足證雙方情愛之篤與彼此信任之深。這兩句既是分列的,又是合一的。合起來看,從“一種相思"到"兩處閑愁”,是兩情的分合與深化。其分合,表明此情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其深化,則訴說此情已由“思”而化為“愁”。下句“此情無計可消除”,緊接這兩句。正因人已分在兩處,心已籠罩深愁,此情就當然難以排遣,而是“才下眉頭,卻上心頭”了。
由于老師對文本有了深層次的理解和把握,老師能夠和作者的情感發生共鳴,而且把這種情感外顯于他的言行舉止,用語言、用表情、用手 勢、用眼神傳遞給學生,展示一個內心豐富的自我。用這種情感魅力的課堂打動學生、感染學生,讓學生興奮并深受教育。
四是這節課“有活力”。怎樣的課堂才是充滿活力的課堂呢?我贊同這樣的觀點,從學生身上表現出來的,應該滿臉通紅,眼睛發光、躍躍欲試、想說想講。今天這節語文課把學生的情緒調動起來了,把學生學習的興趣激發起來了,把學生的心靈之窗 打開了,把學生的智慧火花點燃了。學生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活動中來,一個個躍躍欲試,說他們的所思所想、所疑所惑;談他們的體悟,他們的理解;抑揚頓 挫,盡情地誦讀。
五是這節課“有生成”。教學是一項復雜的活動,需要教師預先作出周密的安排?!胺彩骂A則 立,不預則廢?!憋@而易見,課前的精心預設是十分重要的。但是,有些教師片面理解預設,固守、拘泥于預設的教案,按照設計好的環節一步一步走向預定路徑。葉瀾說過:“課堂應是向未知方向挺進的旅程,隨時都有發生意外的通道和美麗的圖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須遵循有固定路線而沒有激情的旅程?!?/p>
聽課,是我們借鑒中,快速成長的捷徑,“如聽仙樂耳暫明”,是豁然開朗,“雖不能至,心向往之”是行動前的心理儲備,關鍵是我們要用激情、活力與執著,自己去追求課堂教學的理想境界,讓課堂成為師生共同的精神享受,成為師生共同的期待與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