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昕
摘要: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重要體現(xiàn),資助貧困學生是實現(xiàn)教育公平的關鍵前提,但是當前,我國高校在資助育人工作中存在諸多問題,難以滿足教育公平的多元化需求。在此背景下,本文主要針對高校資助育人工作模式創(chuàng)新進行分析和探索,希望給予我國高等教育以參考和借鑒。
關鍵詞:高校;資助育人;工作模式;創(chuàng)新研究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的深化改革,我國教育部門也出臺了相關資助政策,對貧困學生加大了資助力度,相關文件和政策重點強調,要堅持高等教育的普惠性和公益性,不能讓任何一名學生由于家庭困難會失去接受教育的機會。在2014年,我國教育部門再一次完善了資助政策,提升了資助力度,不斷擴大貧困學生的資助范圍,在此背景下,如何對高校資助育人體系進行改革和創(chuàng)新,已經成為我國教育領域面臨的關鍵問題。
1、當前我國高校資助工作中存在的幾點問題
1.1貧困學生認定體系不完善
界定貧困學生屬于動態(tài)過程,需要以學生的消費行為、個人財物以及家庭收入為依據。但是當前,我國高校在 認定貧困生的過程中,僅僅以家庭收入證明為依據,而當地政府為了為本地學生謀取利益,甚至存在開具虛假證明的情況,導致證明缺乏公信力和量化標準。由于高校學生數量較多,無法對貧困學生進行逐一核實,存在信息錯誤以及不對稱的情況,真正貧困的學生無法受到資助,而非貧困學生卻在享受免費午餐,對教育公平帶來嚴重影響。
1.2資助內容和方式單一
當前,雖然我國高校都設置了專職人員負責貧困生資助工作,但是資助內容和方式主要集中于經濟和生活層面,心理援助是資助體系中的薄弱環(huán)節(jié)。通過相關調查統(tǒng)計顯示,大多數貧困學生都存在一定的抑郁傾向,而高校忽視了對學生開展心理援助,這種輕視精神和重視物質的資助方式,對貧困學生的未來發(fā)展十分不利。
1.3沒有激發(fā)受助學生的主動性
當前,貧困學生基本處于被動接受高校資助的狀態(tài)下,這種固化的幫扶和資助形式,忽視了挖掘受助學生的潛能和主動性,甚至一些學生認為貧困就理應得到資助,這種現(xiàn)象導致學生容易出現(xiàn)惰性思想和依賴心理,對資助育人的成效帶來負面影響,同時也不利于學生形成自主以及健全的人格。
2、創(chuàng)新高校資助育人工作模式的相關途徑分析
新時期下,隨著我國高校持續(xù)擴招,學生人數不斷增加,對資助工作也提出了更大的挑戰(zhàn),貧困學生在接受高校物質和經濟資助的同時,更希望得到同學和教師的理解和尊重,對個人價值和精神需求更加看重。在此背景下,高校需要結合當代貧困學生的心理訴求,構建符合時代發(fā)展資助育人體系,進而滿足貧困學生的需求。
2.1構建全方位的資助體系
資助體系全方位擁有豐富的內涵,其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點:第一,要集“免、減、補、勤、貸、助、獎”為一體,其中助學貸款是國家為貧困學生提供的資助方式,其目的是解決貧困學生在讀書期間所產生的生活費用和學費,而勤工儉學是各個高校的資助方式,其將育人與資助充分結合,但是當前,很多高校所提供的崗位基本為簡單的勞動,與學生的技能與知識沒有任何關系,難以通過勤工儉學提升貧困學生的綜合能力,因此,高校要積極拓寬勤工儉學渠道,為貧困學生提供更多的鍛煉自我能力的平臺;第二,全方位不僅僅是對學生經濟和生活方面給予幫助,更要關注貧困學生在就業(yè)、學業(yè)以及身心方面的存在的問題,通常情況下,貧困學生存在就業(yè)貧困、學業(yè)貧困以及心理貧困等問題,由于經濟和權力弱勢,導致貧困伴隨學生終生,而高校如果僅僅給予其經濟方面的資助,難以從根本上解決這一情況,因此,高校要從多個方面給予其幫助,幫助貧困學生以更加健康的心態(tài)走上社會、參與競爭;第三,全方位不僅是高校以資金的方式給予幫扶,還要在生活用品和學習用品方面給予資助,其中包括對家庭遭遇災難和突發(fā)困難的學生給予及時援助,幫助學生擺脫由于突發(fā)事件而產生的心理壓力和經濟壓力,連同高校全體員工師生,共同參與到幫扶中。
2.2構建多渠道的資助體系
資助體系多渠道主要是指在組織開展貧困學生資助工作中,要利用多種手段和方式,保證資助育人工作的全面落實。第一,在新生入學后,高校要利用愛心卡或者PPT,對家長和新生開展資助工作的宣傳,促使其可以及時掌握資助的相關政策和信息;第二,在新生入學后,高校要安排專題講座,并且安排輔導員為學生詳解我國資助政策,消除和緩解貧困學生對學費的擔憂,激勵學生努力學習,通過個人努力改變貧困的現(xiàn)狀;第三,高校要建立電話回訪制度,與受助學生家長加強聯(lián)系,形成家校互動的資助育人體系,切實保證學生將資助金用于生活和學習中;第四,工作人員要每年對貧困學生進行實地家訪,了解其家庭的經濟情況,征集家長對資助工作的意見和看法;第五,高校要定期組織召開受助學生座談會,細致以及深入了解資助工作的具體開展情況,引導學生學會感恩父母、感恩學校;第六,高校要在校園內部創(chuàng)設濃郁的成才勵志氛圍,宣傳受助學生的成才事跡,激發(fā)更多的貧困學生奮發(fā)向上、自立自強。
2.3構建個性化的資助體系
資助工作需要與時代發(fā)展保持一致,在滿足貧困學生物質需求的同時,還要保證其成才、成人以及成長。學生在校時間較短,難以全面掌握貧困生的需求,因此,資助工作需要關注其未來發(fā)展,實現(xiàn)育人與資助的高度統(tǒng)一。同時,教育公平不僅僅體現(xiàn)在受教育權利方面,更要尊重學生的個性化選擇和發(fā)展,資助育人需要將學生個性發(fā)展為工作重點,通過資助幫助學生發(fā)揮個人才能,引導學生主動實現(xiàn)個人目標,實現(xiàn)被動接受轉變?yōu)橹鲃影l(fā)展。
首先,高校要積極收集受助學生成才勵志的真人真事,例如殘疾學生發(fā)憤圖強,家庭貧寒學生自強不息等,通過先進的事跡引領貧困學生為了自己的目的而不斷奮斗,促進學生個性化成才;其次,高校還要給予孤兒學生以學習和生活之外的資助,例如關注其心理和身體的健康情況,針對容易出現(xiàn)的心理問題開展心理疏導,及時為其送去關心和溫暖,促使孤兒學生可以體會到學校的溫暖,進而傳遞愛心,從受助轉變?yōu)樽灾椭耍蔀樯鐣ㄔO的中流砥柱;最后,針對殘疾學生,高校要利用張海迪、貝多芬、霍金以及海倫等典型人物激勵學生,解決其心理問題、消除其思想顧慮,培養(yǎng)學生自立、自強、自信,引導其規(guī)劃自己的人生,促使殘疾學生實現(xiàn)個性化發(fā)展。
2.4構建雙驅動的資助體系
當前我國高校資助體系屬于單驅動保障體系,其重點是給予學生以資金方面的資助,忽視了育人環(huán)節(jié),促使資助失去了原本的價值。同時,高校在開展幫扶資助工作中,也沒有激發(fā)貧困學生的潛能和主動性,甚至導致受助學生存在心里依賴,形成惰性思想,最終致使其成為思想貧困、學業(yè)貧困、就業(yè)貧困以及經濟貧困的四困生。
針對這種情況,高校要積極構建雙驅動的資助體系,激發(fā)貧困學生的學習潛能,幫助其擺脫經濟貧困和精神貧困,引導其感恩父母、感恩學校以及感恩社會。首先,高校要鼓勵受助學生勤奮鉆研、刻苦學習、自強不息,樹立奮進向上、勤奮好學的良好形象,并且積極參與到校園文化建設和各項公益活動中,提升貧困學生的集體意識和服務意識;其次,高校要為貧困學生提供社會實踐的機會和空間,促使其可以將個人技能和知識應用到工作中,回饋社會、服務社會,提升個人的就業(yè)競爭力。
3、結語:
總而言之,高校需要結合時代發(fā)展和貧困學生的精神訴求和物質需求,不斷改革和創(chuàng)新資助育人工作模式,以育人為工作的立足點出發(fā)點,構建全新的資助育人體系,將育人全面落實到資助工作中,切實發(fā)揮資助工作的價值和功能,為貧困學生的未來發(fā)展提供幫助。
參考文獻:
[1]陳乃車,曾劍,唐聞捷.提升高校資助育人成效的路徑探析[J].教育研究,2017,38(05):152-155+159.
[2]劉寧,卜士湞.“微時代”背景下高校資助育人工作的路徑[J].華北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17 (01): 97-101.
[3]王銘,王守剛.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視域下的高校資助育人工作探究[J].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 2016(06): 56-58.
[4]蔡穎,許志敏,鐘慧娜,趙楚洪.互聯(lián)網思維下高校資助育人工作的實現(xiàn)機制與路徑選擇[J].煤炭高等教育,2016, 34(01):59-63.
[5]吳丹,韓鋮,張理航.提升高校資助育人工作實效性初探[J].金陵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28 (02):87-91.
[6]汪育文,貢國芳,胡勇.地方高校資助育人體系的構建——以南京師范大學為例[J].高校輔導員學刊,2014,6(03): 72-76.
[7]賈明超,范正祥,陸斌.“育人為本”資助理念視角下的高校資助工作探析[J].中國地質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S1):70-72.
[8]黃軍利,李德福.對高校資助育人工作的思考與實踐——以中國礦業(yè)大學資助工作為例[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3(20):7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