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謙


摘? ? 要:“雙一流”高校的建設戰略已經開啟,作為傳統的教育強省,江蘇在新一輪教育競爭中如何保持住領先地位,建設和發揮高水平師資力量是關鍵。強省必須強校,強校必須強師資。面對外部壓力和內在需求并存的態勢,須從現狀分析、必要性和建設途徑等三個方面探討聚力做好江蘇高校師資隊伍的建設。
關鍵詞:高校;師資隊伍建設;雙一流;江蘇省
中圖分類號:G647?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文章編號:2095-7394(2018)06-0060-05
自2015年國家實施教育規劃“雙一流”戰略以來,國務院、教育部等相關部委陸續頒布了《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案》、《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實施辦法(暫行)》,這標志著我國“雙一流”建設迎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隨著國家“雙一流”建設總體方案的頒布,掀起了新一輪省域高水平大學建設、競爭的熱潮。各省、市先后啟動高水平大學建設計劃和方案,陸續結合各地經濟、教育現狀出臺了專項支持政策。這為江蘇省高水平大學建設形成了較強的外部壓力和緊迫感。
江蘇作為教育大省和教育強省,江蘇省第十三次黨代會做出“兩聚一高”的戰略部署為實現“強富美高”新江蘇的宏圖大愿離不開高校人才的支撐。特別是在社會經濟創新轉型發展的今天,人才資源的重要性更加突出。在“雙一流”建設和競爭過程中,高水平的師資隊伍是突破口也是關鍵點,高水平的的師資隊伍產出的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和教育教學成效,影響著高校的學術聲譽和國際國內吸引力,決定著高校的綜合實力。江蘇高校抓好高水平師資隊伍建設有利于在“雙一流”競爭浪潮中保持強勢的發展動力。
1? ? 江蘇高校建設高水平師資隊伍的必要性
1.1? ?高水平師資隊伍是一流大學的評價指標
當前最具影響力的世界大學排名的評價指標都有對師資專項評價指標,在ARWU 指標體系中,教師質量占據高達 40% 的權重。[1]師資的質量影響著高等院校質量發展,高水平師資是建設“雙一流”高校的突破點,有高水平師資隊伍才能產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和人才培養質量。江蘇的本科院校在“雙一流”建設浪潮中,只有抓住師資質量建設這個關鍵點,才能有所建樹。
1.2? ?高水平師資隊伍體現高校的吸引力和影響力
生源競爭中,高水平的師資隊伍是高校“軟實力”的重要指標,學生擇校選擇優先選擇歷史優質、文化積淀深厚的學校,還要看這所學校是否有“大師”級的專家學者。高水平的師資隊伍所體現出的競爭力優勢在高校服務社會功能中能夠發揮集聚效應,產生深厚的影響力。
1.3? ?高水平師資隊伍是江蘇高校人才強校的戰略所在
強省必先強教,強教必先強師。教育部公布“雙一流”建設高校名單和“雙一流”建設學科名單,除港澳臺以外的31 個省市自治區的 137所公辦高校競爭入選。在42所一流大學擬建設高校中,江蘇占有2所,95所一流學科擬建設高校中,江蘇入選15所。高校入選“雙一流”的比例僅次于北京和上海,位列全國除港澳臺外31省市的第三位。“雙一流”背景下,江蘇高水平大學建設就是實現“兩聚一高”戰略核心的最有效的支撐,抓住“雙一流”建設的有利時機,以建設江蘇省高水平大學為立足點和出發點,推動帶領全省高等教育質量再上新臺階,關鍵在于抓住江蘇高校的師資隊伍建設。
2? ? 江蘇高校師資隊伍存在的問題及其原因分析
2.1? ?存在問題
2.1.1總體狀況與高水平存在差距
江蘇省普通高校共有142所,其中本科院校52所,高職高專院校90所。 教育部公布的“雙一流”建設高校名單中,江蘇省有15所入選。在入選“雙一流”建設的高校中我們選取了9所,把國家級、省級高層次人才和團隊以及35歲以下青年高層次人才數量做了統計,從表1可以看出,各高校高層次人才占專任教師的比重不大,只有南京大學和東南大學超過20%,總體水平與“雙一流”建設要求存在差距。
2.1.2.高層次人才及團隊欠缺
高層次人才的界定以國家級的人才工作遴選名目為基礎,本文以兩院院士、長江學者、千人計劃、國家級教學名師、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和百千萬人才工程七個項目為統計指標,挑選9所入選“雙一流”建設的本科院校為代表,數據如表2所示。
由表2的數據可以明顯看出,除了南京大學和東南大學的高層次人才總數達到百人以上,其他7所院校高層次人才數量明顯偏少,7所高校的高層次人才總數不抵一所南京大學,與C9聯盟其他高校均存在較大差距。
2.1.3城市分布不均,師資區域差異較大
江蘇省52所本科院校按照城市分布,南京市26所,蘇州市5所,徐州市4所,常州市 3所,無錫市、鎮江市、南通市、淮安市和鹽城市各2所,揚州市、連云港市、泰州市和宿遷市各1所。15所入選雙一流建設的高校主要集中在南京地區,無錫、蘇州和徐州各有1所。蘇中、蘇北地區高校無論在師資數量、結構和質量方面都明顯遜色于南京地區高校。按照學校規模,應有教師數量和實有數量之間的比例關系,蘇北高校的師資力量除了一些優勢專業,如徐州醫科大學麻醉學專業,絕大多數在規模、結構等方面薄弱于蘇南和蘇中高校。這跟區域經濟發展有一定的聯系。
2.2? 原因分析
2.2.1師資工作的投入力度不均
由于各高校在財力、物力等資源方面的局限性和不均衡性,對師資工作的重視程度不夠,投入力度不均,影響和限制著高水平師資的引進和培育。
2.2.2“師資人才意識”不夠強化
省級層面高度重視高校的人才引育,但是到了基層單位層面,“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師資人才”的意識還不夠強烈。尊重師資人才、積極引才、科學用才的工作氛圍還不夠濃厚;基層師資管理崗位人員的人才大局意識不夠,駕馭水平有限,在如何正確處理引進人才與“本土”人才的關系問題上思考不深,團結人才、使用人才、服務人才的意識較為欠缺。
2.2.3上級政策的落地執行不夠到位
國家和江蘇省相繼出臺了“放管服”改革20條新規、“江蘇科技創新40條”“人才新政26條”“富民33條”等人才工作文件,這些指導性政策文件在各高校落地生根的的效果層次不齊,對切實推動學校師資工作,深化制度體系、管理服務體系改革的效用不明顯。
2.2.4各高校自主培養能力欠缺
國家級人才項目“千人計劃” “杰出青年”“長江學者”等人選成功遴選,從國(境)外和中西部地區引進較多,自主培養較少。從另外一個層面,這些國家級人才有一個重要的特點是大多具有長久的國外學習、科研和教學經驗,一定程度上是在國外的教育領域培養出來的。省內高校高水平人才自我培養能力和自主創新能力存在不足。
2.2.5高校與區域經濟交融深入不夠
一些以人文社會科學學科為鮮明特色和優勢的高校,傳統學科結構對于高水平人才的吸引力不強,限制了一些新興學科、前沿學科、交叉學科高層次師資人才的引進。各高校的高水平師資在數量、規模和布局上與區域經濟的發展不交融,對重大基礎研究、新興產業和交叉學科方面的領軍人才、協同創新團隊的貢獻不夠。
3? ? 江蘇高校建設高水平師資隊伍的途徑
“雙一流”大學的建設不僅僅是高等教育自身的革新和發展,更是國家戰略和省市區域競爭的核心。從人力資源理論的角度“引人、育人、用人、留人”是人力資源管理主要內容,推動江蘇高校發展內涵,必須要以提升江蘇高校師資隊伍整體水平、教學科研能力為重點,以師資隊伍規模、層次、結構、效率、環境五個方面為切入點,從引進、培養、共建、改革四條途徑具體實施。
3.1? 精準引進,適應學科布局和專業結構
3.1.1建立靈活多樣的人才引進機制
中共江蘇省委制定出臺的《關于聚力創新深化改革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人才發展環境的意見》當中明確提出:“大力引進金字塔塔尖人才”、“深入實施‘外國人才智力引進工程,著力引進處于國際產業和科技發展前沿,具有世界眼光和深厚造詣、對華友好的各類優秀外國人才”。各高校在省級政策指導下,不斷探索和建立一套契合學校整體規劃發展、適應人才成長規律和與市場同步接軌的人才引進機制。建立與不同學科領域特點相適應的引進人才評價標準,在對引進人才的學術水平、發展潛力、師德學風等方面考量的基礎上,重點關注引進人才與學科發展契合程度、對學科建設發展所能做出的預期貢獻。對于不符合條件的不盲目引進。建立完善國內外薪資福利銜接政策,提供符合人才需求的軟硬件優惠措施,合理整合與配置人力與物質資源。
3.1.2加速引進高水平學術人才和團隊
探索市場化引才機制,進一步拓展海外招聘通道。通過市場化行,借助高端正規人才中介的人脈、信息等資源優勢,開展與專業機構的引進人才合作。依托教育部“長江學者計劃”“千人計劃”“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等國家級人才選拔項目,借助國際學術會議平臺,組織有針對性地組織專場招聘。加大江蘇高校學術帶頭人的引進力度。“十三五”期間,引進或柔性引進兩院院士、長江學者量級的高層次人才,加速造就一批進入國際科技前沿的優秀學術帶頭人。
3.1.3關注引進海內外優秀博士
各高校有針對性地關注與學科建設相關的專業博士培養單位,拓寬引智渠道,優化引進政策,大力引進海內外一流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優秀博士,因為經過讀博期間的學習和鍛煉,其專業知識體系更加完善、科研能力顯著增強。[2]發揮博士在年齡、資歷和專業領域的深厚潛質,“先引后育”,根據專業和產業需求,優化人才布局,使之成為未來帶動江蘇高校學術發展的骨干力量。
3.2? ?深度培養,搭建良性循環人才梯隊
3.2.1突出師德為先,將師德擺在師資隊伍建設工作的的首位
完善師德師風建設教育機制,將師德教育作為優秀教師團隊建設、青年教師、骨干教師和學科帶頭人培育的重要內容。構建師德師風建設宣傳機制,充分利用包括新媒體在內的各種宣傳陣地,大力宣傳體現時代精神的師德品德,以先進示范起到教育、引領和激發的作用。建立師德年度評議、師德狀況調研、師德重大問題報告和師德輿情快速反應制度,強化師德師風建設監督機制,構建學校、教師、學生、家長和社會多方參與的師德監督體系。
3.2.2鼓勵和支持教師研修或交流
繼續選派優秀中青年教師和團隊赴境外研修,重點、優先資助各類入選國家級、省級人才項目計劃的教師人才及優秀團隊骨干成員到國外知名高校攻讀學位、合作研究和國際學術交流。選派教師到北上廣深等一流學科較多的區域高校進修跟崗。
3.2.3培養高層次創新人才
尊重學術人才的成長規律,夯實科研型、教學型優秀教師的知識基礎和科研能力。依托國家各類人才項目,花力氣,重扶持培養一批專業水準高、潛質好,并且能奉獻、領導本學科達到國內先進水平的優秀學科帶頭人。對學科帶頭人、高技能人才、杰出人才和有潛力的優秀中青年骨干教師實行重點扶植政策。
3.2.4建設優秀科研創新和教學團隊
按照國家重大需求,圍繞國家重大專項、省重點實驗室等各類創新平臺,積極建設優秀創新團隊,爭取在若干學科領域形成優勢群體,帶動和促進優秀后備人才成長。
3.2.5實施青年人才計劃
根據根據學科發展和教師自身發展需要,建立有利于青年教師發展的培養機制,提供青年教師成長發展的政策平臺和制度保障,加強青年教師職業化發展,加大對青年教師的專門扶持,支持和鼓勵優秀青年教師到國內外知名高校訪學、交流和攻讀學位。
3.3? ?區域共建,實現高水平師資隊伍共享
3.3.1加強頂層設計
“雙一流”建設外部依賴于政府推動,內部依賴于學術共同體的作用有效發揮。政府的推動就是在省級層面做出指導性政策文件,合理開展江蘇省內高校的共建共享人才工作。圍繞江蘇人才新政26條指導文件《關于聚力創新深化改革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人才發展環境的意見》提出城市戰略性新興產業布局,站在全省的統一高度以蘇州納米材料、無錫物聯網、南京軟件與新一代信息技術、泰州生物醫藥、常州石墨烯等,配強集聚各地人才。政府倒逼各高校主動進行錯位發展,但要做到合理配置全省教育資源,完善各項制度配套保障。
3.3.2從城市對城市、大學對大學、學科對學科三個層面著手結對合作共建[3]
站在引領全省高校更上臺階的立場,用政策引導高層次師資隊伍共享共用的新舉措。蘇南城市結對蘇北城市,以產業結構、人才需要為導向建立高校之間的合作。例如,以無錫的物聯網與宿遷的電商人才需求尋找共融共通的切入點,在全省物聯網、電商專業強大的南京郵電大學、南京財經大學等高校集聚形成一個師資顧問團隊,重點深入地打造這兩個專業人才智庫。南京大學、中國藥科大學、南京醫科大學、徐州醫科大學和南京中醫藥大學等省類醫藥類院校按照各自優勢學科結對共建,“以強帶強,以弱跟強”,形成交叉、互補、強效的師資隊伍團隊,實現各自院校師資隊伍強力奮進的態勢。
3.4? ?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完善師資隊伍激勵與約束機制
3.4.1繼續深化實施教師隊伍崗位分類管理和聘任
將高校教師按照教學型、教學科研并重型、科研為主型三個不同系列進行管理,建立不同考核評價標準,在現有改革基礎上,進一步充分發揮崗位資源配置在高校管理中的作用,以教師聘用制為核心加快推進全員聘用制改革,提高教師的積極性和能動性。
3.4.2弱化編制強化崗位管理
弱化編制概念,合理確定各單位崗位數量,以崗位職責帶動薪酬管理,調整專業技術人員、管理人員、工勤人員比例, 優先保證專業技術人員數量,從嚴控制管理和工勤崗位人員數量,提升教職工隊伍的質量、結構和效益。
3.4.3深化推行管理人員職員制
理順管理人員的發展通道,淡化并逐步取消管理人員行政級別,使職員職級成為管理人員發展的主通道,進一步激發管理人員的積極性,提升管理人員隊伍整體工作水平。讓管理更好的為教育科研一線的師資隊伍服務。
“雙一流”建設必須尊重高等教育的規律,尊重學術工作秩序,尊重大學自由和自治權利,積極營造兼容并包和追求卓越的和諧氛圍,尊重不同院校文化差異、歷史積淀和學科優勢,尊重高校教師成長成才的維度和規律。江蘇的高校在支持、服務、創新和引領江蘇經濟社會發展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高校師資本身就是人才,也是培養未來人才的關鍵力量,要以提高政治站位、拓寬視野格局,以實際行動支持江蘇各高校各學科各專業的師資隊伍建設,以適應“雙一流”建設和新時代高素質復合型人才培養的需要。
參考文獻:
[1] 張勇,張 強,杜啟振. 世界大學排名指標體系對比及其對中國“雙一流”建設的啟示[J].中國石油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2017(2):96.
[2] 王利爽,陽榮威. “雙一流”建設背景下“C9聯盟”高校師資隊伍及結構調查研究[J].大學教育科學.2017(6):35-36.
[3] 張大良,“雙一流”背景下江蘇高教強省建設的策略選擇[J].江蘇高教.2017(7):3.
責任編輯? ? 曉? ? 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