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可依
【摘要】我國飲茶歷史超過千年,宜昌作為湖北茶葉產區,除了資源豐富之外,還是主要的消費地。茶葉是宜昌優勢特色產業之一,為農業結構調整和農民增收做出了重要貢獻。現以宜昌市茶葉為調查對象,深入分析其發展的現狀,為宜昌茶葉銷售提出一些建議。
【關鍵詞】特色農產品;宜昌茶葉;現狀;對策
一、背景
宜昌是湖北省域副中心城市之一,四季分明,春秋較長。雨熱三同季,全年積溫較高,無霜期較長,但隨著海拔高度上升而遞減其境內地形復雜多樣,構成“七山、二丘、一平”的地貌特征。正是由于這樣的氣候和地形優勢,造就了宜昌的高山出好茶,是茶葉種植的理想地區。
二、宜昌茶葉的發展現狀
(一)產業規模快速擴大
2005年,全市的茶葉面積為39.9萬畝,產量為16100噸。2012年,全市茶葉的面積已經達到了73萬畝,茶葉產量達到5.25萬噸,實現農業產值17億元,茶葉加工貿易綜合產值60億元。茶葉面積占全省的21.1%、占全國的2.3%,產量占全省的27.6%、占全國的3.2%,全省居第二位。平均單產71.9公斤,高于全省48.6公斤、全國51.2公斤的平均水平,比規模第一的恩施州56公斤水平高15.9公斤。
(二)龍頭企業快速發展
宜昌市有延伸到茶園的加工車間877家,獲得QS認證的茶葉企業110家,年產值千萬元以上的企業23家,進入中國茶葉百強企業的有6家,三峽茶城、蕭氏集團被評為國家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
(三)產品創新取得巨大突破
在傳統的紅茶和綠茶的基礎上,新開發出黑茶、磚茶、烏龍茶等系列產品,及茶飲料、茶食品等深加工產品,進一步的提高了茶產業的經濟效益。
(四)銷售網絡的初步形成
三峽茶城進入了國家商務部的重點聯系百家批發市場的行列,茶葉批發交易功能不斷完善,成為了宜昌市及其區域性茶產品銷售的主要平臺。高檔的茶葉主要銷往省內、北京和上海,低檔茶葉主要銷往浙江、安徽和湖南,紅茶則主要通過安徽和廣東銷售出口。
(五)品牌建設獲得成效
近年來,宜昌茶葉共獲得省級名牌農產品15個、著名商標13個。全省茶葉三個中國馳名商標都在宜昌,“采花毛尖”、“蕭氏茶葉”、“金香品雪”獲得殊榮,鄧村綠茶獲國家地理標志產品,采花毛尖獲中國名牌農產品。龍頭企業在外地設立了辦事處和形象店,貼牌銷售變為品牌銷售,宜昌茶葉在全省、全國的知名度不斷提高。
(六)服務體系正逐步健全
現在宜昌市有茶葉合作的經濟組織300多家,在茶園的建設、采摘加工、生產管理、市場營銷、品牌創建、企業文化等方面為茶農和企業提供了全方位的服務。
(七)關聯產業的出現
宜昌茶文化、茶旅游、茶機械等相關產業蓬勃發展。宜昌市茶館和茶樓近千家,五峰茶葉公園、鄧村茶葉公園等茶旅游景區已經成為宜昌旅游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
三、存在的主要問題
宜昌茶葉生產雖在全省擁有一些地位,但和國內其他茶業發達的地區相比,還存在著很大差距,其主要表現在:
(一)標準茶園面積小。機械化生產程度低
全區茶園受土地條件的限制,機采、機剪、機耕等機械化程度低,隨著外出務工人員增加,采茶勞力明顯減少,導致茶農難以做到“標準采摘適時采摘、應采盡采”,有些農戶甚至放棄夏茶的采摘,導致茶葉利用率下降。
(二)采摘水平低,鮮葉質量不一
全市標準化采摘宣傳力度一直未能引起重視,茶農缺乏按標準分級采摘意識,只追求茶葉采摘數量,不重視茶葉采摘質量,存在一把抓的現象,造成優質的鮮葉原料缺乏,加工成分級加工難,名優茶品質得不到保證。
(三)企業投入不足,標準化加工廠少
全市有很多家茶葉加工企業,加工廠多而分散,部分加工企業投資能力弱,企業規模小,設備陳舊,加工工藝落后,無法進行標準化生產,造成茶產品品質不一,急需按照標準化加工廠進行改造和進行市場化整合。充分利用資源優勢,實現效益新突破。
(四)組織化程度仍然偏低,專業化服務亟待加強
全市盡管有許多家茶葉專業合作社,小而分散的種植與經營格局,利益聯系不緊密,致使無法有效組織社員進行標準化生產,組織化程度低,經濟效益不高。
四、宜昌茶葉銷售對策
(一)扶持龍頭企業,培養名牌產品,優化產業機構
政府應該要大力培育和引進一批起點高、規模大、核心競爭力強的骨干龍頭企業。引導企業做好技術升級、新產品的開發,盡快地進入新一輪成長期。對剛開始進入成長期、本身具有一定融資能力但是規模偏小的企業,重點引導其做強、做大,擴大市場的份額。對于擁有好的技術,市場前景好,具備成長潛力的企業,幫助其解決資金上的困難、提高其融資能力。同時,還要積極地實施名牌戰略,努力創造更多的國家級、省級名牌產品,政府對于評選上了國家級和省級名牌產品企業,應該給予這些企業必要的支持和獎勵。在公共資源的投放上,加大對地區品牌的保護力度,加強商標的管理,加強對非法盜用知名品牌商標的稽查力度,在這個過程中重點突出宜昌茶葉的品牌效應。
(二)重點投資深加工項目,使茶葉衍生品更加的豐富
企業應花重金引進從茶葉廢料中提取咖啡因和茶多酚的技術,走上廢物再利用的道路,雖然前期投入有點大,但是一旦技術成熟,這必將是一筆不小的收入。還要加大對茶葉衍生品開發的投入,如茶餅,茶枕頭,茶多酚洗發水等茶葉生活用品,在宣傳茶葉的同時,也要多宣傳茶葉的衍生品。把茶葉做出產業鏈,增加茶葉的利用率。
(三)更加重視電子商務,迎合時代發展潮流
現在大多數人都喜歡網購,僅僅在去年,淘寶上茶葉交易額就突破了20萬億元,如此大的成交量,是值得我們重視的。以后O2O業務將是互聯網發展的主流,廠家必須重視,抓住互聯網業務才能更好的完成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使茶產業鏈不斷延伸,也抓住了年輕的消費群體。
(四)挖掘文化內涵,利用新媒體擴大宣傳
宜昌市可以通過弘揚茶文化,對地方民俗、歷史資源、民族特色等進行進一步的挖掘,將本地文化更好的融入到茶葉的品牌中去,提高茶葉品牌的競爭力。如夷陵區可以發揮其千年茶文化歷史與地區地理、區域優勢,大力開展一些與茶文化有關的活動,進一步提升茶葉市場的文化附加值。利用各種新媒體開展對茶葉品牌的宣傳。可以邀請著名影星為產品代言的方式,全方位地宣傳品牌,塑造鮮明的地區品牌個性形象,擴大地區品牌的影響力,從而進一步提高公眾輿論對地區品牌的知名度、認知度、認同度與美譽度。
(五)建立起農戶和廠家以及政府間的良好信任感
企業要有一定的社會責任,多辦農戶喜歡的實事,讓出一點點利潤給茶農,也是在激發茶農的積極性,更增加了茶農與企業之間的互信。政府主管部門的官員,多去田間地頭走訪,多了解些茶農真正的需要,讓茶農感覺到溫暖,慢慢來培養這種魚水關系,建立信任。
(六)政府加大力度對質量監管
農業局應不定期派專人去加工廠抽查質量,避免出現多加糖等情況。還應建立起質量規范體系,以及建立食品安全通報、監督、追溯體系,茶葉加工企業要通過QS認證、ISO900認證、HACCP認證等,出口的茶葉企業要通過歐盟等相關認證,要加快建成茶農自律——企業自檢——政府監管的三級食品安全可追溯體系。還要加強農藥監督管理,確保茶葉生產的安全。
五、總結
茶葉已經成為世界飲品,湖北又是茶葉產地之一,其發展前景是非常樂觀的,要善于將地區優勢加以利用,大力發展線上線下市場,茶葉市場的發展既有機遇又有挑戰,相信在政府,企業以及茶農的共同努力下,宜昌茶葉定會有美好的發展前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