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國家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教學方法、信息技術與課程內容深度融合處于極其重要的地位。微課作為一種新型的教學資源,在教學設計、教學內容以及教學方法上都有獨特的優勢。本文結合長期教學經驗,探討法學專業課程內容和教學方法如何以微課形式提升教學質量。
【關鍵詞】法學專業;微課;教學設計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明確提出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教師專業發展,除掌握專業知識、教學技能外,還要作為教育信息技術的接受者和實施者,整合利用相應技術達到專業教育優化和發展的目的。信息化的數字教育已進入微學習的新紀元,國內微課概念2010年由胡鐵生老師提出。本文旨在探討應用微課技術結合法學專業教學課程特點進行教學設計和應用。
一、法學微課應用的現狀和困境
(一)法學微課應用的現狀
法學專業知識點多為文字性描述,學生易感枯燥無用,當前高校、培訓教育和成人教育都會選擇微課程給學生拓展視野。網易公開課等眾多平臺的法學微課幾乎涵蓋了該專業所有課程,這改變了傳統法學教育中的機械性,也使法學教育資源的稀缺得以緩解。“微課被用于教學過程中,也逐漸被用于法學的教學應用中,但是在法學的教學應用中處于比較初級的階段。”
(二)法學微課應用存在的困境
目前法學微課仍處于探索階段,“如果內容簡單、教學組織單一,認知負荷過低,則教學時間浪費;如果教學內容艱澀、知識點繁多,則認知負荷過高,阻礙學習者的知識建構活動。”因缺乏有效的教學設計,滿堂灌的形式比較普遍,大量微課處于睡眠狀態。主要問題有:(1)存在感不強,缺少獨立規劃。法學微課在教學設計中僅視為課堂外的延伸輔導,不作為獨立應用的內容加以精心設計和策劃。現有法學微課主要是課堂講授式的翻版,很少針對課程進行設計規劃,導向不夠。(2)資源繁雜,缺少系統性。各微課平臺的法學微課并無明顯系統性和條理性,應用中同時存在重復建設和空白點的尷尬,法學微課之間相互獨立,缺少聯系性和有趣味的連接,篩選困難。(3)法學微課設計粗糙,使用率低。法學微課的總量龐大,但不是時長超過20分鐘;就是課堂講授的翻版,或者把網絡課程縮短應用,欠缺短時間內吸引激發學生興趣的優勢,存在使用率低的問題。
二、法學微課的教學設計原則
法學微課應用的問題主要出自課程教學設計的思路,筆者總結可遵循(1)以學生為中心原則:通過充分的學情調研,了解急需解決且普遍性的需求。(2)篩選典型原則:選擇關鍵性的重難點,提高微課之間的關聯性和整體性。(3)突出實踐原則:融合現實鮮活案例,活化微課表現形式。(4)反思原則:好的教學設計離不開對教學設計的批判性思索,教師應經常對自己的教學設計反復揣摩并不斷提升。
三、法學微課的教學設計和應用
基于以上原則,法學微課設計的應用大致分為四個階段。
(一)確定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的確定離不開學情分析,可根據有無法學教育基礎、有無實踐經驗等標準進行區分。例如初學者側重基礎理論與知識的理解運用;從事公安、司法工作的學員應選擇相關熱難點問題;參加大司法考試的學員則應以考試重難點為教學目標等。
(二)分解知識點選取資料
選取法學微課資料首先要進行知識點分解。科學合理的分解要確認知識點屬于課程關鍵點,具有相對獨立性,單獨分解不影響整體的理解運用且有承上啟下的作用;主題簡明符合微課的制作要求;涉及實踐操作技能可選擇真實熱議案例,增強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突出整體設計,確知識點彼此的關聯性和系統性。建議設置導學微課,以系列微課形式展開。
(三)圍繞目標整合應用
明確的教學目標和資料還需要進行整合以激發學生學習動機。包括根據知識點數量確定法學微課的數量,保證一課一得;根據教師的信息技術水平選擇課堂錄制、卡通動畫等多種呈現方式,以準確簡潔具象為標準;針對不同學情的學生分別設置基礎知識客觀題或綜合案例分析、文書寫作等主觀題,實踐中針對真實案例的開放式問題更能引發頭腦風暴,拓展學生的思路;所在學校或課程主頁應當有醒目適當的宣傳推廣。
(四)反思提升
法學專業教師的發展必須通過教學具體行為的獨立批判性思索進行總結反思來提升。總結反思至少一學期進行一次,主要著力于法學微課的教學設計方法、內容、教學效果和學生反饋,再應用于更新法學微課。這個過程既包含教師自身信息化技術的更新,也包括在導學微課中教會學生使用先進的信息化手段學習,并啟發他們深入學習。不斷地反思有助于法學專業教師將教學法,教學知識點和微課技術手段相結合達到發展的目的。
雖然法學微課的發展還需要良好的微課平臺和更新的設備、軟件予以發展,但其核心依然是高素養教師的教學設計和應用,在未來的法學教育也應得到更多的研究與完善。
參考文獻
[1]李霞,李海娟.微課在法學教學中的應用初探[J].法制博覽,2017(30).
[2]胡鐵生.區域性優質微課資源的開發與建議[J].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2013(04):36.
[3]胡鐵生,周曉清.高校微課建設的現狀分析與發展對策研究[J].現代教育,2014(02):11.
作者簡介:龍燕(1978.03—),女,漢族,四川人,民商法學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民商法學。